要素市場化新政解讀

強刺激的終結?| 要素市場化新政解讀


《要素市場化配置》文件解讀

4月9日,《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文件發佈,這是中央第一次發佈關於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文件。

《意見》分別就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要素提出市場化完善要求,旨在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要點解讀一:要素市場化分配說白了就是減少政府幹預,進一步放開政策的管制,以改革促發展。


文件指出,各要素進行市場化改革是核心的原則,要減少政府的直接干預,給予要素市場化的發展和分配地位,政府僅僅推動規則建立和日常監督。

說白了,就是進一步放開政策的管制,深化上述五個領域的“放管服”,以改革促發展。


1)土地要素,提到了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和完善土地管理體制四方面改革要求。

2)勞動力要素,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完善技術技能評價制度和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四項內容。

3)資本要素,提出要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加快發展債券市場、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4)數據要素,提到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和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

5)技術要素,提到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支持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五大方面。


ps:其中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是第一次提出,這或許標誌著在5G大數據時代,數據將成為國家級資源。


要點解讀二:《意見》核心表述與之前的四中全會精神一致,也就是說不是新東西,但是這個發佈時間點比較微妙,或許意味著國家面對新一輪經濟壓力,不會走老路,不會選擇“大水漫灌”式的經濟刺激,而是採用逆週期調節託底+以改革促發展的方式。


國內疫情尾聲,但是疫情對國內經濟造成了較大的衝擊,穩增長、穩就業壓力很大;海外疫情還在持續,全球經濟大概率陷入新一輪衰退,同時美國、日本、德國等全球主要國家均宣佈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期國內將要實行像2009年大規模經濟刺激的預期越來越高。


然而,這份《意見》在這個時點落地,或許意味著國家面對新一輪經濟壓力,不會走老路,不會選擇“大水漫灌”式的經濟刺激,而是採用逆週期調節託底+以改革促發展的方式。


什麼意思?

其一,歐美國家這一輪財政刺激規模都在GDP的10%以上,按這個比例的話,原先有聲音認為中國可能會宣佈接近10萬億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但是現在這個預期降低了。(原先覺得又要大放水搞房地產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其二,逆週期調節託底政策依然存在,例如貨幣政策穩步降低LPR利率、財政政策減稅降費、推動專項債發力基建等等,但核心只是起到託底的作用,而不是盲目刺激經濟。

其三,制度的改革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改革釋放制度紅利。例如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勞動力要素市場化,將進一步推動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發展;再例如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不僅能進一步推動基建項目的實施,還能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我認為,如果把國內經濟比作一個人,經濟階段性下滑就相當於感冒發燒沒有力氣:

這個時候如果採用“大水漫灌”式強刺激,那就相當於吃興奮劑,吃下去立馬見效活蹦亂跳,但是對身體有害,並且很快會體現出來。

而如果採用以改革促發展的方式,那就相當於喝中藥,雖然可能短期看不到效果,但是這種根本式的治療不僅對身體無害,甚至某些成分可能還對身體有長期的好處。


ps:《意見》在這個時間點落地只是個信號,具體後面選擇走哪條路還得看政策的走向。聰明的研粉們,您怎麼看?


強刺激的終結?| 要素市場化新政解讀


美聯儲2.3萬億政策解讀

4月9日晚,美聯儲再次宣佈2.3萬億美元信貸計劃,進一步託底流動性,穩定金融市場。

繼3月23日宣佈一系列QE政策託底流動性之後,美聯儲又宣佈了總規模高達2.3萬億美元的一籃子信貸支持的政策舉措,一方面擴大此前啟動的TALF、SMCCF和PMCCF的規模,另一方面還新增了PPPLF、MS等多項工具。


其中Main Street是美國次貸危機時候實行的,這次Main Street重出江湖意味著美聯儲可以進一步購買信用級別更低的中小企業債券,而中小企業是這次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也是信用市場最擔心的,所以這個動作進一步緩解了信用債市場壓力,同時也進一步緩和了受疫情嚴重衝擊的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問題及由此可能導致的就業問題。


總之,美聯儲2.3萬億美元的信貸計劃進一步緩解了當前的流動性擠兌,也降低了潛在的尾部風險,所以消息發佈之後美股上漲近2%,黃金上漲2.3%,美元指數明顯下跌。


強刺激的終結?| 要素市場化新政解讀


原油減產事件解讀

4月9日晚OPEC+臨時會議舉行,原油市場大幅震盪,但是目前仍未達成任何協議,油價何去何從?(建議先回顧《突發,央行降準!》一文)


4月9號19:00左右,俄羅斯聲明未計劃與美國、沙特討論原油,布油隨後一度從34.8美元下跌至32.5美元。

當晚22:20左右,有媒體報道,沙特和俄羅斯就深度減產達成協議,減產高達2000萬桶,布油一度上漲至36.4美元。

晚上23:17左右,有歐佩克代表稱減產是1000萬桶,隨後布油大幅回落。

凌晨3:30左右,有消息稱墨西哥不同意減產,隨後布油再次下跌,布油最終收於32美元。


據稱,OPEC+會議總計舉行了7個小時,其中有5個小時是在說服墨西哥接受減產。(墨西哥產量大概是180萬桶/天,各方希望墨西哥減產40萬桶,墨西哥只同意減產10萬桶)


OPEC+本來已經談妥了減產計劃:從2020年5月1日起,啟動首輪的減產協議,規模為1000萬桶/天,為期兩個月;7月之後,減產規模調整至800萬桶/天,直至年底;從2021年1月起,繼續下調至600萬桶/天,截止到2022年4月。

但是由於墨西哥的抵制,這份協議沒有成功落地,並且歐佩克代表稱不會在沒有墨西哥的情況下削減石油產量。


原本是美國、沙特、俄羅斯三大勢力的角力,現在突然冒出個墨西哥,不知道是巧合還是註定。

不過就算上述減產協議達成,也是遠遠不夠的,目前原油市場供過於求大約2500-3000萬桶/天,現在減產1000萬桶,不過是把儲油暴庫的時間點向後推遲兩個月而已,真正的減產可能還得看美國與俄羅斯。


強刺激的終結?| 要素市場化新政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