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地理标志让土特产品牌化,从而实现产业振兴?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许多县市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产品,然而很多地方特产却因为声名不显,或生产规模较小,沦为仅有少数人知晓的地方土特产,纵使品质优良,也无法在低劣竞争中获得优势,难以拓展外部市场。

但也有部分地方特色产品脱颖而出,比如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平谷大桃、三门青蟹、清镇酥李、宁夏枸杞……这些地理标志产品无不以其显著的天然地理特征、特殊的商业价值和广为流传的口碑而为寻常百姓所熟知。地理标志令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名声大振”、价值提升,利用地理标志让土特产品牌化走向它该有的位置,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如何利用地理标志让土特产品牌化,从而实现产业振兴?

地理标志是鉴别原产于一成员国领土或该领土的一个地区或一地点的产品的标志,但标志产品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确定的特性应主要决定于其原产地。因此,地理标志主要用于鉴别某一产品的产地,即是该产品的产地标志。由于是国家级标志,地理标志也意味着该产品必然拥有着独特的质量优势,是一种高标准的品牌认证,值得被全国人民所认可。

以山东“章丘大葱”为例, 作为地理标志获准注册后的两年间,产品单价增加2-5倍,产区10个乡镇农民收入增长了3倍,大葱面积由不足10万亩扩大到15万亩,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

如何利用地理标志让土特产品牌化,从而实现产业振兴?

我国第一个受到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绍兴酒”,曾经在国际市场2/3的份额被产自日本、我国台湾等的“绍兴酒”所挤占。得到保护后,绍兴古越龙山酒厂销往日本的绍兴酒比上年增长14%,塔牌绍兴酒销量整体翻一番,女儿红黄酒利税比上年增长18.07%,东风酒厂出口日本的绍兴酒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

如何利用地理标志让土特产品牌化,从而实现产业振兴?

被誉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于2005年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2012年达58亿元。

如何利用地理标志让土特产品牌化,从而实现产业振兴?

吉林省蛟河市 “黄松甸黑木耳”于2013年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于2014获得注册。到2016年末全市从事黑木耳种植的农户达1.8万户,蛟河全市实现产值24亿元。在木耳种植加工产业发展的辐射下,与之相关的锯末子、麦麸子制菌配料、塑料薄膜、压缩包装、浇灌设施制作和木耳饮料深加工等配套产业相继形成,并促进当地交通物流、商贸服务等行业快速发展。在2016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蛟河市仅种植黑木耳一项即带动贫困户2363户4791人摘下穷帽子,占全市脱贫总人数的53.8%。

如何利用地理标志让土特产品牌化,从而实现产业振兴?

申报地理标志后同时“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推动了基地发展”,“带动了运输、餐饮业的发展”,让原本的土特产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业品牌!

由此可见,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既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还有助于形成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可谓一举多得!

那么如何使用地理标志让土特产品牌化?

我们知道了地理标志有利于助推土特产品走出当地,那么该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让产品获得更多的消费者青睐呢?以下三个建议或许可以借鉴一二。

01 突出品牌特色和宣传点

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相对于同种类的产品来说本身就具备了特殊的地域性赋予的在品质、特色、文化内涵方面的独特卖点,所以在同质化严重的农产品市场中,更应该凸显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挖掘能够引起消费者关注的特色和宣传点,加深消费者印象。

02 准确定位目标受众

精准的品牌定位有利于突出个性,可以更快更直接地贴合部分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从而直接获得部分忠实粉丝的拥簇,更有机会触发爆发式的口碑宣传,对于品牌的前期塑造非常重要!

03 拓宽品牌推广渠道

品牌传播渠道的选择对于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品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很少能够引起消费者对于产品品牌的足够重视。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通过大众媒体、人际传播以及公关营销多种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有机结合,拓宽品牌传播的渠道。以此来使消费者建立起对产品的深刻印象,进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据悉,2018年,我国将原产地地理标志的登记注册和行政裁决,划归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主要职责。重新组建后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积极促进相关专利研发利用,依托商标和地理标志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助力产业振兴,实现精准扶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