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深改編《相思》引爭議,為何古風音樂屢遭惡評?

“把它當成音樂來聽就好。請不要被標籤限制,不要因為它和以往存在的東西不一樣,而輕易否定它。”

作者 | 佳璇

編輯 | 石燦

繼二次元神曲《達拉崩吧》之後,周深又把一首改編版《相思》,帶上了《歌手·當打之年》的舞臺。

《相思》是2000年古裝神話電視劇《西遊記後傳》的片尾曲,由三寶作曲,趙小源作詞,毛阿敏演唱。在改編中,周深還加入了蘇州評彈風格的歌曲《秦淮景》。大部分彈幕都在刷《西遊記後傳》的時代回憶,觀眾們也紛紛誇讚周深天籟般的歌聲。

芒果TV將這一期的標題定為:周深古風訴相思情。愛奇藝也標註為:周深古風情歌混搭評彈。

但不同的聲音也出現了。

“希望周深可以唱些有深度的、難度大的歌,這些古風音樂就算了吧。”

“周深加入的《秦淮景》是很不錯的,光靠那些古風流行曲是不行的。”

“周深這次的裝扮就不像是唱《相思》那種歌曲,反而很像是要唱古風圈那種垃圾填詞的玩意……”

古風音樂,這是個敏感的標籤。在所謂的音樂“鄙視鏈”中,它一直處於非常尷尬的位置。

愛的人深愛,討厭的人罵它是“口水歌”“QQ空間水準”“粗製濫造”“小偷”,甚至稱自己患有“古風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

古風音樂怎麼了?它因何遭受如此多惡評?這其中有哪些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是因刻板印象引發的群體討伐?我們來一探究竟。


侵權風波


到底什麼是古風音樂?

百度百科這樣解釋:對於什麼是古風音樂,學界還沒有給出一個權威的定義。但是大致特點可以歸納為:歌詞古典雅緻、宛如詩詞歌賦,曲調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樂器,不同於搖滾音樂的金屬感和古典音樂的厚重感。除此之外,百度百科還用了不少篇幅,區分了“古風”“中國風”“古曲”這三個概念。

實際情況中,這些標準往往是失靈的。在古風標籤之下,反而出現了許多爭議和風波。

2019年11月28日,歌手阿蘭的工作室發佈一條微博,聲明“有人在未經官方授權的情況下,私自填詞翻唱阿蘭女士的音樂作品”,要求翻唱者停止侵權,平臺儘快下架,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隨後,歌手阿蘭本人轉發微博,並寫道:相互尊重。

QQ音樂反應迅速,統計侵權作品,在阿蘭微博下貼出清單,表示正陸續下架。

周深改編《相思》引爭議,為何古風音樂屢遭惡評?

圖源丨微博“QQ音樂小助手”

這份清單裡列出的,幾乎全部是網絡古風音樂的填翻作品,其中還涉及了不少知名翻唱歌手。許多歌手積極處理,第一時間私信阿蘭,並將歌曲下架,不少粉絲也到阿蘭微博下道歉。但順利維權之下,絕非一片祥和。

“終於開撕古風婊了,阿蘭女士被各種古風網紅翻唱亂填詞的歌至少也有二三十首了……藏音都飈不出半句就敢用《明日讚歌》的曲子,歌詞也是東拼西湊狗屁不通。”維權微博下最高票的評論這樣寫道。

“古風婊”,這種太過刺耳的形容,激起了許多古風音樂粉絲的憤怒情緒。他們努力道歉和澄清,但實在無法接受這些攻擊:“小偷”“剽竊”“不要臉”。

為什麼網絡古風音樂是“侵權重災區”?這與它的誕生有關。

21世紀初,互聯網剛在中國興起,許多新興文化在網絡上出現,音樂領域也不例外。

2003年,那是還沒有QQ音樂和網易雲音樂的時代,分貝網(原163888)成立。它曾創下最輝煌的戰績:打造了全中國第一個網絡簽約歌手“香香”,通過向用戶收取60元的會員費實現盈利,首發了唱遍大街小巷的歌曲《老鼠愛大米》, 06年成為“超級女聲”原創音樂徵集的唯一活動平臺,佔有中國網絡音樂總量的70%。

在分貝網,用戶可以上傳自制內容,這大大激發了人們的創作熱情。其中,伴奏和翻唱因門檻較低,成為了分貝網的重要板塊。

在眾多翻唱之中,“古翻圈”出現了。網友們利用當年爆火的仙俠類網遊配樂,日本和風/中國風歌曲,填詞翻唱了許多遊戲或小說的同人歌。這種新穎的填翻形式,為許多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隨著愛好者越來越多,部分曲作也開始創作原創音樂,但這些音樂並不涉及商業,大多是“為愛發電”,自娛自樂。

2007年1月6日,古風音樂第一大社團“墨明棋妙”(後文簡稱墨村)成立,以“萬有引力向古風”為口號,創作了許多優質原創作品,走進了更多年輕人的生活,愛好者們漸漸以“古風圈粉絲”自居。

周深改編《相思》引爭議,為何古風音樂屢遭惡評?

墨明棋妙音樂會現場

古風圈早期詞作“雨霽天青”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她最初開始填詞就是受到了墨村的影響,為自己創作的小說《暮雲深》填了首同人詞,在小範圍的朋友圈子內傳播,反響還不錯,於是走上了填詞之路。

另一位詞作“小魚蘿莉”也是機緣巧合之下,參加網絡填詞大賽並奪魁,得到了墨村創始人之一“EDIQ”較高的評價,才開始加入古風詞作這個群體。

可以說,幾乎所有網絡古風音樂愛好者,都知道EDIQ這個名字,都知道墨村。在一個新事物的發展初期,擁有優質原創能力的墨村,幾乎定義了“網絡古風音樂”,影響了整個古風圈。

然而,即便是創作了眾多原創古風的EDIQ,成名作《盛唐夜唱》也是填詞作品,原曲是霹靂布袋戲角色曲《離魂》。


填翻有罪?原創不佳?


一位古風詞作表示:“當年古風填翻曲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日本Rin'團隊,臺灣霹靂布袋戲,日本東方Project。”

這三個來源的曲目大多由民族樂器演繹,很有古風填翻“潛力”。

Rin'團隊於2003年成立,由日本三名女性器樂演奏家組成,主要使用箏、十七絃、琵琶、三絃、尺八等樂器,開創了日本流行樂從未有過的新風格。出道單曲《Sakitama~幸魂~》後來被填翻為古風歌手“音頻怪物”演唱的《百鬼夜行》,由恨醉填詞。

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主角則是人偶,音樂是烘托氛圍的重要工具。在早期沒有原創能力時,劇集中也借用了日本動漫音樂,或用民族樂器演繹的大陸音樂等等,但在1998年成立了原創團隊,製作了大量精品配樂。

日本東方Project則有些特殊。它的原作是ZUN和朋友創作的彈幕遊戲,因為ZUN支持同人創作,明確開放商業/非商業授權,它最終發展成了覆蓋遊戲、漫畫、音樂、文學等諸多方面的系列作品。

東方系列愛好者“虛空之翼”說:東方的原作音樂其實是冷門中的冷門,基本只有東方愛好者會去聽,很多路人即使聽了也會被曲風(特別是早期曲風)勸退。而翻唱類就不一樣了,大多翻唱翻奏會重新編曲,對路人更友好,許多人是因為翻唱入坑。

十幾年前,這些音樂的原作很少有機會進入大陸聽眾的耳朵,但的確“養活”了最初期的古風填翻,讓它得以發展。

十幾年後,知識產權逐漸得到重視和保護,即便是“為愛發電”也有版權爭議。這些早期養料反過來成為了古風音樂的“原罪”,網絡古風音樂被“侵權”兩個字壓到抬不起頭。

在另一端,古風音樂也在向前發展,創作者當然不會滿足於填翻,也搭夥兒出了很多原創作品。但許多原創仍然無法得到大眾認同。

在2018年播出的綜藝節目《國風美少年》中,網絡古風歌手“貳嬸”唱了一首“suixinsuiyuan”作詞,“只有影子”參與作曲的原創作品《悟空》。霍尊和場外點評人“國風俠”表示古風音樂存在通病:詞不精粹,曲千篇一律,唱浮於表面。

這些評論,將一些從未消失過的爭論,再次翻上臺面。

知乎用戶“崔二元”說道:十個詞就差不多概括了“古風音樂”。時間必須是“千年”;地點動不動“天下”;人物則多“誰人”;起因常見“離愁”;經過多要“徘徊”;結果就是“殤”;抬頭“月”,見“青衣”,“不見”“誰人”,請告訴我沒有類似詞彙的“網絡傷感古風歌曲”。

在許多聽眾心中,似乎“言之無物”“典故堆砌”“傷春悲秋”“矯揉造作”就等於古風歌,古風歌詞的創作者,大多就是沒讀過幾本書的初中生,每天無病呻吟的青春期少男少女。

可事實上,“邪叫教主”在創作《九九八十一》之前,又重新粗讀了原版《西遊記》,同時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雨霽天青”首次填詞時,正在清華大學讀博士,她的填詞作品還曾被初中語文老師製作成歌詞賞析選修課,成為了學校的精品課程。

但仍有不少網友吐槽古風歌:“三句硃砂五句描眉”、“哪首古風不帶殤”……

為了打破這種偏見,公眾號“國風印象”以總量七十六萬字的古風歌詞為素材,通過技術分析,得出結論:“從2005年至2019年9月的古風歌裡,只有不到7%的古風歌出現‘殤’字,大約5%的作品錯用‘殤’字”,並呼籲:請不要因為少量錯誤,否定古風圈100%的作品。

對古風音樂通病的評價錯了嗎?

部分古風音樂的粉絲是理智的。他們承認,在愛好者較多的古風圈裡,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存在,並努力推薦一些心目中的精品歌曲,但在長期形成的刻板印象之下,這並不容易。


“小圈子”被打破


從“為愛發電”到出售專輯,從YY粉絲歌會到線下音樂會,從同人衍生到商業作品,大型社團成立公司或被巨頭注資……隨著古風音樂的發展,市場印記越來越明顯。

近幾年,官方出於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推崇古風音樂,聯合古風音樂人制作文化推廣向的歌曲;資本也開始看好“古風音樂”這個標籤,大力推舉自帶流量的古風歌手,投資古風音樂項目;一些原本就在古風圈的歌手成立工作室,進行更專業的創作;許多新出現的音樂人和團隊也開始創作帶有古風元素的歌曲,並在音樂或短視頻平臺爆紅。

周深改編《相思》引爭議,為何古風音樂屢遭惡評?

“共青團中央”微博點贊原創古風歌曲

這個曾以社群文化為根基的小圈子在擴大,許多人進來,一些人離開,運行規則也在發生變化。

比如,古風音樂的概念變得更復雜。

爆款《盜將行》《芒種》《紅昭願》等歌曲的出現,讓許多聽眾認為這就是古風音樂,而不喜歡這些歌曲或吐槽歌詞的人,往往連帶著古風音樂一起吐槽。這讓古風圈老粉絲很無奈,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也不認可這些歌曲,將其統稱作“偽古風”,並向普通聽眾澄清。

但這沒什麼用。

古風的概念本就模糊,圈子內慣常以“歌手/創作者是誰”來區分古風音樂,但在更大的受眾群體面前,這種方式成本極高,並不可行。EDIQ創作的就是“古風”?周杰倫創作的就是“中國風”?圈外歌手創作的就是“偽古風”?這沒說服力。

事實上,許多古風音樂創作者也不執著於這種劃分方式。

在“雨霽天青”看來,“古風”和“中國風”的區別是人為創造的,本質上是為了說明“我們不一樣”,這沒有必要。詞作“慕清明”也始終希望人們能更包容地看待創作風格。

針對這個問題,“邪叫教主”思考了很久,她和自己的曲作搭檔“海鮮麵”不是因為古風音樂認識的,從曲作角度,她的搭檔不接受“古風”這個概念,這一度讓她產生困惑,但後來她想通了。

“對於定義的過分糾結,比較像是一種‘原教旨主義’,追本溯源,嚴格遵守某種基本原理。舉個例子,國內的民謠歌曲參考了很多美國鄉村音樂的風格,這種移植的概念夠‘正宗’嗎?從中國本土來說,最正宗的民謠不應該是山歌嗎?”

“流派是一個人文概念,它是在變化和發展的。標籤可以有,但不要執念。唯一重要的一點是:千萬不要被它限定死。迷信於一個固定的標準,會削弱藝術感受力,喪失很多創作可能。”邪叫教主說。

資本的到來,也開始塑造新的古風文化。

從2018年開始,知名網絡古風歌手頻頻發歌,一些古風音樂工作室和巨頭合作,綜藝節目和大型音樂節出現。古風成了“香餑餑”。

客觀上說,商業化讓部分創作者們活得更好了。

過去,詞作“慕清明”只是把寫詞當成愛好,一度因為現實生活太忙碌而停筆。現在,她開始認真地鑽研,用詞作的身份要求自己,培養良好的創作習慣,注重日常積累。

同時,資本的支持也讓歌曲製作條件大幅提升。雖然會提一些要求,但也會留出較大的創作空間讓她發揮。她感覺到自己在進步,也有更多動力持續創作。

但也有不少聽眾認為,近些年的古風歌曲,缺了些曾經的“靈性”。

商業化帶來的市場偏好,讓部分遊戲/動畫的古風配樂聽起來大同小異;“金主爸爸”也會把某首爆款歌曲拋到創作者面前:“就按照這種做。”

某種程度上,“為愛發電”變得更加不易,部分不夠知名的獨立創作者在夾縫中生存。一些古風歌手簽約後有了市場價,受合同或版權限制再難無償演唱。平臺掌握大量資源,作品需要靠算法流量助推,古風音樂的傳播也變成了“渠道為王”。


古風音樂的自省與創新


創作者是不會停下腳步的,部分古風音樂愛好者,把目光投向虛擬歌姬。

虛擬歌姬源於日本,近些年也在中國發展起來。以虛擬歌手音源為素材,使用技術調校,創作者的音樂製作可以更加靈活。而虛擬歌手音樂圈(VOCALOID)重作曲和編曲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古風圈專業曲作較少的短板。

“邪叫教主”和曲作搭檔“海鮮麵”認識的時候,都是圈子裡的小透明,找不到合適的歌手,就決定用虛擬歌姬創作。隨著創作理念的磨合,二人對音樂本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邪叫教主看來,古風音樂的確需要自省和創新。

為何會有“什麼曲子都行的水詞兒”和“什麼詞都行的套曲兒”?“先曲後詞”或“先詞後曲”的創作模式是否可以改進?古風歌曲使用的很多意象是否太過平面化?對古風標籤的認知是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作者?

在B站拜年祭神曲《九九八十一》和《萬神紀》之後,邪叫教主的創作有了新變化,她不想重複過去的風格,而是繼續探索未知。

她和搭檔開始創作《甘澤謠》系列。四年時間,他們只發布了六首歌曲,近期將上線最後三首,每一首都耗費無數心血。

周深改編《相思》引爭議,為何古風音樂屢遭惡評?

《甘澤謠》系列宣傳圖

邪叫教主調侃說,這些歌曲可能都有點“怪”。

“把它當成音樂來聽就好。請不要被標籤限制,不要因為它和以往存在的東西不一樣,而輕易否定它。”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互聯網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文娛、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投稿、轉載、媒介合作聯繫微信號 | ciweimeijiejun
商務合作聯繫微信號 | yunlugong
網站 | www.ciweigongshe.ne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