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丨大學與城市:中國科大與合肥是如何相互賦能的?

觀察丨大學與城市:中國科大與合肥是如何相互賦能的?

文丨董思齊(方塘傳媒市場品牌中心策劃總監)

當我們談到中國科技大學這個為數不多的以國字號開頭的高等學府的時候,很多人驚訝於她竟坐落在合肥這座城市;當我們將歷史倒回到50年前,合肥向中國科大伸出有愛之手的時候,我們為這座城市的熱情、包容與開放所折服;當中國科大在合肥這座城市埋下的種子,在今天結出累累碩果的時候,這所大學與城市的不解之緣,像一束穿透歲月的星光,熠熠生輝。

正如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凌雲在《學習時報》撰文"傾城之戀——一座城市與一所大學半個世紀的情緣",文中寫道:一座城市,一所大學,風雨攜手五十載。合肥,把傾城之愛給了這所大學。今天的中國科大,已然成了合肥人心頭的“寶貝”,許多城市也投來了羨慕的目光。回望這一段歷史,感動於“傾城之戀”的背後,是這座城市的博大胸懷和開放姿態,是這座城市“崇文重教”的文化根脈和歷史傳承,也是這座城市步伐矯健、欣欣向榮的“成功密碼”。

如今的中國科大與合肥已經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在為合肥增添科技氣質的同時,中國科大也在為合肥注入更多創新動力。在她們之間的關聯效應下,大學對於城市經濟有多少帶動作用、如何看待城市對於大學投資的回報問題、大學與城市之間如何相互賦能,也在今天給了我們答案。

01、大學與城市相互賦能的成功實踐

中國科大可謂一出生就風華正茂,她的創辦被稱為“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不僅彙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等一批著名科學家,而且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觀察丨大學與城市:中國科大與合肥是如何相互賦能的?

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科大與當時在京的多所頂級高校被迫集體外遷。在被最初想落戶的一座中部城市拒絕之後,中國科大隻得輾轉南下,此時,合肥舉全市之力,為中國科大提供了一個能放下安靜書桌的地方。不僅如此,當時,在安徽全省都沒通暖氣的情況下,合肥先給中國科大安裝上了暖氣;在電力緊缺的情況下,中國科大被列為優先供電單位。每每讀到這些,都讓人感動不已。

此前,我們在貴州省湄潭縣調研的時候,得知抗戰時期浙江大學曾西遷於此,湄潭人民同樣傾盡全力,為浙大師生提供最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湄潭辦學的七年時間裡,浙大師生們通過先進的茶葉栽培技術和炒茶工藝改良了湄潭的茶葉品種,為之後湄潭茶產業乃至貴州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時至今日,放眼四周,群山被一條綠色的絲帶從頭到腳一圈一圈地包裹起來,就在這綠水青山環抱的小城之中,浙江大學西遷辦學紀念碑屹立於此,當年由竺可楨校長提筆的“求實精神”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浙江大學漫漫西遷的征程,也深深影響了一代湄潭人。從茶的啟蒙,到茶產業的繁榮,大學與城市在永不停息的腳步中,互助前行,共同創造。

觀察丨大學與城市:中國科大與合肥是如何相互賦能的?

同樣,中國科大與合肥為人津津樂道的半世紀情緣背後,不僅是合肥這座城市所展現出的包容與開放,而且是文化積澱與城市風骨的深刻體現。同時,合肥的高新產業的快速發展、城市競爭力的提升與中國科大也是密不可分的。

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標誌著安徽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而作為我國目前的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對於合肥來說,儘管總體經濟實力與北京、上海、深圳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毫無疑問,合肥已經走在了我國科技創新的前沿,未來的潛力是巨大的。

2018年是合肥產業的一個轉折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9:49.0:47.1 調整為3.5:46.2:50.3,其中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首次突破50%,同比提高3.2個百分點。更多的數據顯示,合肥的高新產業正在迅速發展壯大,比如,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110戶,比上年淨增444戶;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7%,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9.1%;現代服務業增長18.7%。新業態持續壯大,通過網絡銷售的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130家,比上年增加26家,實現網上商品零售額209.18億元,增長34.1%。

觀察丨大學與城市:中國科大與合肥是如何相互賦能的?

當下,面對產業、科技、資本等領域的深刻變革,所有的城市和區域都在迎來新的轉型發展時期,大學對於一座城市正在發揮著越來越綜合的作用,成為助推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的強勁動力。

02、深度融合實現共創共贏

在不斷的研究和積累中,大學不僅會產生知識外溢效應,而且會吸納更多優勢資源向著城市和區域集聚,包括大量的資金、高素質人才、先進的技術、優秀的企業、優質的服務以及市場信息,這些對於城市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言都是巨大的助力。

加上近年來多個城市放開落戶限制,許多畢業生選擇留在所在城市工作,人力資源為城市搶佔新一輪全球產業變革先機提供支撐,而大學則成為城市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前提。

城市的一方水土滋養著大學枝繁葉茂,同時,大學也在涵養城市文化,不僅對其所在的城市和區域文化發揮著輻射作用,更是作為新思想的生髮地,對所在的城市社會具有引領作用。而且,作為城市的一個文化中心,大學也成為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賦予一個地區新的形象塑造和解讀的角色。

觀察丨大學與城市:中國科大與合肥是如何相互賦能的?

我們經常將北京的五道口稱為“宇宙中心”,一方面是這裡彙集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職業的人群;另一方面是五道口周圍高校雲集,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留學生增添了國際化的人文氣息,這些都是五道口特有的文化元素,構成了五道口多元、包容、開放、友好的“地球村”形象,城市為大學提供良好的環境依託,大學也在為城市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越來越深入的互動使得彼此緊密融合在一起,這是北京的一張靚麗名片。

在新的時代變革和城市轉型的背景下,一個地區的創新創業氛圍、實踐和成果,都是實現城市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和路徑。並且,在地化的創新創業對於城市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具有根本性。尤其是在全球的產業發展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顛覆性可能頻發階段,激發城市和區域內的創新創業要素,通過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將大學的科研力量轉化為城市的生產力,是實現城市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數據顯示,2018年,合肥市有9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0多戶、總數突破2000戶,全市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5700件、同比增長15%。全年簽訂輸出技術合同17077項,成交金額191.85億元,增長 34.4%;簽訂吸納技術合同9590項,成交金額165.57億元,增長14.8%。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大18個量子比特糾纏刷新世界紀錄,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在合肥誕生,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等一批國之重器在科學星海中閃耀光芒。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50強的榮耀,而且可以看到這座城市為營造良好的知識創新環境所做出的努力——2018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3.24%。

中國科大與合肥的相互賦能充分體現了大學與城市之間的共創共贏,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多城市由於存在過於行政化的思維方式,還沒有將大學的優勢很好地利用起來,甚至一些城市與大學之間存在分歧、爭議、相互牴觸的現象;而一些大學受限於當地的產業結構也沒有發揮出自身應有的價值。

觀察丨大學與城市:中國科大與合肥是如何相互賦能的?

比如,很多大學做的是基礎性研究,並且與所在城市的產業結構是不相匹配的,這就導致很多人認為大學對於城市經濟並沒有太大的貢獻。再比如,此前很多地區都規劃建設了新區新城,大學也往往作為配套設施被引入其中,但是新區對於大學,更多的停留在簡單粗暴的利用階段,並未進行更深層次的利用。

隨著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產業迭代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週期在縮短,大學裡的科研力量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可能性比此前的任何時候都要大,這也給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機會入口,城市應該積極配套科研成果轉化的相關設施,大學也應該轉變思維方式,積極投身於產業,與城市協同發展。

如今新區開發也到了新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城市積極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的創新性聯動,為高校的科技創新與城市經濟的深度融合和雙方的優勢發揮提供有力支撐。我們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城市像合肥一樣,能夠享受新時代變革下科技創新的紅利,在全球城市轉型中脫穎而出,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