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莊子的瑰麗宇宙觀

先秦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這一時期湧現了大批的思想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各個流派的出現,為中國文化的燦爛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學說當中以儒家和道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大,與後來漢代傳入中國的佛教並稱為"儒釋道"三教,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幹。

百家爭鳴

儒家思想以"治國齊家平天下"以己任,獲得歷代統治階級的認同,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深遠。但是相對於討論宇宙發展規律的"道"家思想而言,儒家思想雖然光輝燦爛,但是隻是研究社會"術"的層面,跟道家的"道"相比,還是略遜一籌。我們今天主要來聊聊道家兩位代表人物之一的莊子的宇宙觀。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哲學家,創立了哲學上的莊子學派。莊子學識淵博,對很多學派都有研究。在他的哲學思想中,也包含了早期的對宇宙規律的認識,我們今天主要來談談莊子的宇宙觀。

千古奇才莊子

對於諸子百家的道家學派,我一直是敬而遠之,因為我感覺他與我們的生活太遙遠,我心中一直是仰視。多年後,自己才戰戰兢兢的來學習一下道家的思想。對於莊子的思想,我覺得除了用"驚為天人"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出更恰當的詞彙來形容他的高深。他超乎時代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讓後人不禁拍案叫好、掩卷長嘆。無論是當時,還是放在現在,這樣的"奇葩"不是天才,就是瘋子。他確實是一個幾千年才有的天才。他對宇宙規律的探索,就是放在當下,也依然是具有指引性。

1、"從大與小的相對變化中,探索辯證宇宙觀

泰山貴為"五嶽之首",其高大巍峨的氣勢,讓杜甫登頂後才有了"一覽眾山小"的哲思。泰山的高大,但在莊子的眼裡卻不見得就一定比秋鳥身上的細絨毛大到哪裡去,他認為所有的大與小都是相對的。

秋毫之末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

莊子告訴我們,從小看大的角度來看,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小的絨毛頭,看似細得無法再細。但若是往微觀世界看,細細的毛頭裡包含著數不清的原子,原子裡又包含著質子,質子裡又包含著夸克,如此不停的分下去。微小的秋毫之末裡包含著一個包羅萬象的龐大宇宙,從這個角度說,秋毫之末大。

反之,從"從大看小"的角度,泰山縱然高大,但如果站在高空之中俯視,泰山小得連一片羽毛都不如;如果再放眼到浩瀚無垠的宇宙之巔去看,別說泰山了,就是我們的地球都不過只是一粒渺小的塵埃而已,所以泰山為小。

在遙遠的高空泰山也只是一粒塵埃

莊子用簡單的一個對比,就清楚的說明了現代宇宙全息論的重要觀點。

從"地球塵埃"到"一葉一世界"

大家還記得網絡上曾經瘋傳的兩組照片吧。一個是站在天空中看地球和宇宙,從10米到100米、1公里到10萬公里,再到億萬光年距離。從可以清晰到看得每一個人,到可以看到山川河流,最後到可以看到完整的地球輪廓照片。當升高到1億公里時,地球就變成了一個點;當距離地球1000萬光年時,銀河系也都變成了一個斑點。

當距離足夠遠時,很多巨大的恆星都變成了斑點大小

另外一組照片是把一片樹葉不斷放大,將一片樹葉放大一百倍會看到葉子上的脈絡分佈細節。

將一片樹葉不斷放大

放大十萬倍後,看到的是原子結構。放大一千萬倍後,看到的是原子內部的形態! 放大一億倍後,看到了夸克!這個夸克和其他夸克離的還有一段距離,就像我們地球與其他星球看似隔的很遠,接著看! 天吶,居然看到了我們宇宙星空的樣子!

放大一億倍的樹葉跟我們看到的宇宙星空相似

太神奇了!這樣不斷分解變小,一個再小的世界了也藏著一個無邊無際的宇宙。

當然在這方面解釋最高級的是佛教的空性思想。佛經上說,一個大千世界其實是由一千個中千世界所構成;而一箇中千世界,是一千個小千世界所構成;一個小千世界,是由一千個小世界所構成。佛教說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樹一菩提、一葉一如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樹一菩提

在《莊子•秋水》裡,莊子還給我們舉了另外一個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

太倉稊米

隨著雨季來臨,黃河水位不斷上漲,水面比平日寬闊了很多。河伯洋洋自得,以為這就是天下最好的美景了。他順流而下,到了大海,他瞬間被大海的氣勢磅礴所震撼,馬上意識到自己"井底之蛙"般的見識有多麼渺小。

河伯看海後方知自己的渺小

海神告訴河伯: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譯文: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螞蟻窩存在於大湖之中嗎?中國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小米粒存在大糧倉中一樣嗎?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樣的一段話是不是感到驚訝了。中國這麼大,但是在莊子的筆下,就像一粒米這麼大。莊子把中國比喻成一粒米,這是從多遠的地方去看呢?那當然是站在外太空中,莊子是天空人嗎?

我一直懷疑莊子是不是穿越到地球的“太空人”

當然不是,可是那時候還沒有天文望遠鏡,更沒有宇宙飛船,莊子是怎麼想象到的。這與前面說的"秋毫之末"與泰山的對比有異曲同工之妙啊。這也一定是莊子世界觀的一種體現,有這樣博大胸懷與視野看待問題,看待人生,一定是寬廣了許多。

在《莊子·則陽》裡還把兩個國家比作蝸牛的兩個觸角。

蠻觸相爭

"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傳說古代有一隻蝸牛的兩個觸角上有兩個小國,左邊的叫觸氏國,右邊的叫蠻氏國。兩個國家因為爭奪地盤而經常發生戰爭,有時竟伏屍百萬,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蝸牛因此而喪失觸覺功能。

莊子說,兩個國家何必要戰爭呢?就算是整個國家都給你,也不過是蝸牛角大小的地方啊。為什麼不把心胸放大,友好相處呢?

在莊子眼中,

泰山再高大,也只是地球上的一個小地方

黃河再廣闊,也只是宇宙間的一滴小水珠

每一片鴻毛,哪怕再小,都可以包含一個大宇宙

每一顆米粒,無論多麼微小,都隱藏著一個大國土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也不再偉大

這就是莊子的辯證宇宙觀,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宇宙觀吧。但是莊子帶給我們的,還遠遠不止這些,我們繼續往下看。

2、在外天空的宇宙裡"逍遙遊"

《莊子》原文近7萬字,33篇。其思想的精華基本都在內7篇中,而這7篇中,又以《逍遙遊》最為精彩,開篇講了一個"鯤化為鵬"的神話故事。

"鯤化為鵬"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譯文: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裡。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雲彩。這隻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

莊子說這種叫做"鯤"的魚,有幾千裡大;變成鳥以後,叫做"鵬",他的脊背也有幾千裡大,張開翅膀猶如天邊的雲彩一樣壯觀。天下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魚,也不能有這麼大的鳥,莊子就是要把我們帶入一種虛幻的境界。

幾千裡大的上古神獸 "鯤化為鵬"

接下來,他又引用記載奇談怪論的書《齊諧》的文字。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譯文:"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一樣的遊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吹而運動。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

這樣的描述更加超出我們的想象。大鵬鳥藉助風勢,可以直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自由離開。有飛行知識的人知道,民航飛機的飛行高空是在海拔7000——12000米的空間裡。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能飛28000米,飛行員穿的都是增壓服!而莊子書中的大鵬飛9萬里高,那估計到外太空了吧。你們是不是也想再問下,莊子是不是太空人呢?要不他怎麼可以看那麼遠。

萬米高空中的飛機

現代社會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實現了太空飛行,並且首次踏上了月球,拍到了地球在宇宙中藍色星球的美麗圖片。莊子的"鯤化為鵬"的故事,恐怕是人類最早的對宇宙嚮往的神話故事吧。

人的生命中會有各種限制,當年足夠努力,突破這種限制,就像宇宙飛船突破地球引力,就像"鯤化為鵬",就可以在天地之間自由飛翔。

這則故事還有一個後續: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譯文: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

這裡才是《逍遙遊》的畫龍點睛之妙筆,小鳥的安於現狀,當然不會了解大鵬鳥的"鴻鵠之志"。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就如同這小鳥,滿足於當下的所得,失去了挑戰人生,取得突破的機會,他們當然體會不到大鵬鳥"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逍遙。不知道人生的樂趣是在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的奮鬥之中,只有實現了這種突破,才可以實現"逍遙"的境界,這世上可以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很少,能夠去親自實踐的恐怕就更是寥寥無幾了。

突破極限,創造夢想

莊子的智慧如同逍遙直飛九萬里的大鵬鳥,我們這些小鳥們真的是難以理解他的"鴻鵠之志"。越是探究,越是覺得莊子的玄妙和偉大。學習莊子的思想,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和胸懷,鼓舞我們去探索宇宙的奧秘。我們不為追求名利,只為人生所有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