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才弄明白大家的工資裡不止有勞動所得,還有這些

《精英律師》近來熱播,劇中有一幕:麥飛給客戶任曉年送判決書並告訴他不要上訴,兩人發生了爭執。廖佳敏知道後,讓麥飛去給任曉年道歉,並有幾句經典的臺詞:“

你掙的錢,裡面有一部分就是受氣受委屈的”,“客戶不是你親爹親媽,給了你那麼多錢,讓你聽人家兩句,怎麼了,你頂嘴,人家再說你兩句,又怎麼了”。

到今天才弄明白大家的工資裡不止有勞動所得,還有這些

圖片來自於網絡

這幾句話挺有意思,現在收入的多元化和巨大差距已是不爭的事實,也不是一句按勞分配就能解釋清楚的。那麼,我們瞭解自己的收入中包括哪幾“部分”嗎?或者說,我們是通過“出售”什麼換來收入的?為什麼有人掙的挺多,但乾的卻不開心?有人掙得不多,但挺滿足?看看下面這幾組詞能不能回答這些問題。

1、風險和穩定

近幾年,網上出現了一些所謂“公務員辭職潮”、“又一次下海潮”的文章,大概意思是說體制內單位越來越嚴格,工作壓力也不小,要經常加班,並且待遇還不高,所以不少人辭職。另一方面,報道公司大量裁員,中年人被裁後無法承受巨大壓力的文章也不少。這種文章難免以點概面、以偏概全,但確實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收入方式:風險和穩定。

到今天才弄明白大家的工資裡不止有勞動所得,還有這些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在市場大潮中衝鋒的公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風險,發給你的待遇,特別是股權這類,就是對你一起承擔這些風險的激勵。你可以說,沒關係,這家公司不行了,我去另一家。但一輩子不可能老這樣跳來跳去,那也是一種風險。你還可以說,我去創業,那要面對的風險更大。

而在體制內單位,並不需要為這些後顧之憂擔心,各方面都有基本的保障,這種心理上踏實的“收入”對某些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2、資歷和能力

現在經常有人詬病事業單位和學校的職稱評定製度,說不能論資排輩,要按能力來評,讓有能力的人有更多機會。我認為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到今天才弄明白大家的工資裡不止有勞動所得,還有這些

圖片來自於網絡

有些能力就是要通過時間的積澱才能反映出來,比如科研能力,沒有幾年的成果沉澱,怎麼表明一個人的能力比另一個人強。而工作時間長的人,自然積累的相對多一些,這並不是論資排輩。你可以說修改評審規則,不要再完全以論文,而是以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為導向。

但有些能力,確實很難放在這種體系中去評價,比如網絡安全行業中白帽子挖安全漏洞的能力,李誕這種脫口秀演員創作和表演段子的能力,這些都沒法放在職稱體系中去評定。

所以,像學校裡的教授、研究員,醫院的醫生,他們的收入依據主要就是職業資歷。而一些新興行業和領域中的特殊人才,則是靠特殊能力來獲得收入,除了上面的兩個例子,還有電競、自媒體直播等。

3、智商和情商

智商是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能力高低的標準。而在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提出的情商模型5大要素包括: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處理相互關係。所以我簡單歸納就是:智商和情商分別是一個人解決事的問題和解決人(包括自己)的問題的能力

到今天才弄明白大家的工資裡不止有勞動所得,還有這些

圖片來自於網絡

從這一點,我們很自然的想到公司中的兩類崗位,研發和銷售。研發人員每天琢磨的是產品,設計出比對手更好的方案,用最有效的方法實現,這是他們的工作。所以他們是靠“智商”吃飯的。銷售要搞定的是客戶,說服客戶購買自己的產品,他們更多的是要和人打交道。經常聽說有銷售為了見客戶一面,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客戶開會地點,然後在會議室外等好幾個小時的事情。沒有高“情商”的支撐,這行恐怕不太好做。

4、甲方和乙方

文章開頭《精英律師》裡的例子反映的就是甲方和乙方的不同角度。我剛從體制內單位到公司的時候,總經理也給我打過類似的預防針,他提到:姿態和心理方面肯定會存在者不小的差別

。好在我到公司後和甲方單位人員關係都還不錯。

到今天才弄明白大家的工資裡不止有勞動所得,還有這些

圖片來自於網絡

廖佳敏是從錢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要受客戶的氣,我非常同意她的觀點,乙方掙的錢不僅包括從甲方那裡受的委屈,還包括甲方不滿意,自己從領導那裡受的委屈。除了錢的因素之外,不良口碑和惡性廣告效應也是乙方擔心甲方不滿意的原因。

5、資金和勞動

這部分討論的是通過錢生錢的方式,還是出賣勞動力的方式賺錢。財商啟蒙書《富爸爸窮爸爸》整本書講的都是這方面的內容。可能大部分中國家庭這兩種收入方式都有,但兩種方式佔的比例會有很大的不同。具備一定的理財知識是必要的,但完全靠投資賺錢,恐怕只有少數投資人才能做到。這裡就不再詳細討論了。

到今天才弄明白大家的工資裡不止有勞動所得,還有這些

圖片來自於網絡

看了以上的內容,是不是心裡平衡了?您的收入是否還包括其他的部分?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