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幾年中國青春片市場套路老套的現象?

中國快線


 暑期檔來臨,除了已經公映的《致青春2:原來你還在這裡》外,還有《夏天十九歲的肖像》《泡沫之夏》《六弄咖啡館》《夏有喬木雅望天堂》等青春片等待上映。

  從《致青春2》的高票房看,這個類型影片的IP效應還在延續,趙薇等引領的這一輪青春片熱度,仍有餘溫。在將要上映的青春片裡,四部無一例外,都是改編自頗有人氣的原著小說,試想一下,假若沒有IP來對市場進行支撐,青春片的日子很有可能就難以為繼了。

  除了少數幾部青春片勉強過關之外,多數青春片都陷入了套路化陷阱,打架、墮胎、車禍等老梗,已經讓新的青春片導演投鼠忌器了,只好走保險的情懷路線,間或加一點喜劇、溫情元素,但在如何創新方面,顯得一籌莫展。

  青春片在當下,也有分水嶺,一邊是情節雖然老套但故事還◇流暢的成熟作品,一邊是技巧生澀、敘事生硬、令人尷尬的習作。這兩種青春片的市場待遇也很有意思,前者往往票房低,後者反而票房高,這給人一種錯覺,得把青春片往差裡拍,才會有更多人看。

  其實不然。打分低的青春片,在商業元素方面是考慮比較周全的,故事改編自大IP,演員請小鮮肉,走立體化營銷路線,搶佔院線,發行為王……反觀那些還◇不錯的青春片,卻多掉進了文藝片的陷阱,滿滿的文藝抒情味道,卻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

  這兩類青春片,有一個共同的遺憾,就是作品表達的套路化。國外的青春片,早已走出校園、走出社會甚至走出人類、走向宇宙了,他們的“青春十”路線已經成為一種商業模式,“青春十魔幻”催生了《哈利波特》,“青春十恐怖”催生了《死神來了》,“青春十冒險”催生了《飢餓遊戲》……國外的年輕觀眾,早已厭煩了早戀、殘酷青春那一套,想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的青春片市場,還沉浸在模式化的思維裡走不出來。

  尋根溯源,還是這幾代人的青春生活太單一了,才導致了青春片都像一個媽生的。70後、80後、90後,他們的校園生活,出奇地一致,這三個年代流行的商業青春文學作品,稍微改動一下時代背景,都可以三代通吃。封閉的校園,家長與學生的情感隔絕,為了應付應試教育積攢的疲累與憤怒,對走上社會的恐懼,以及走進社會後的不適應……這些才是青春片創作的大環境,這讓青春片成為創作者和觀眾的一個“避風港”,彷彿青春片只有這樣,才能撫慰曾經的青春創傷,青春片走不出模式化,很大程度上和創作者、觀眾的這種情緒有關。

  人在年輕的時候,要追求不同於多數年輕人的生活,像薩岡那樣肆意地面對憂愁,像凱魯亞克那樣義無反顧地在路上,或者墜入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也好……青春不能模式化,年輕人不能被教化為循規蹈矩的棋子,他們的價值觀也不能被車子、房子所困,從20歲一眼就能看透到他們90歲時候的樣子。年輕人的青春真正豐富起來了,青春電影才會真正有故事可講。

  當然,上述只能是一個願望,年輕人身上揹負的枷鎖太重,想要掙脫,不是說說那麼簡單。既然如此,對院線上映的那些青春片,也不要有太多抱怨,湊合著看吧。  


志同道合真愛無敵


國內青春片,確實套路老套

我覺得造成的原因有三:

  • 第一:

許多影視製作公司異常熱衷於拍攝這類題材片,原因在於,投入少,最大的投入幾乎就是那些小年輕流量明星的片酬而已,省時省力。而且流量明星有號召力返現快,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誰不趁機好好收割一波!在以數取勝的情況下,用那些老套的故事情節,正是最保險也最容易的完成的事情,反正不用擔心收視率,因為只要有流量明星,沒在怕的!

  • 第二:

編劇缺乏想象力是一個原因。總以為青春片就是那個白衣飄飄、早戀、叛逆、時不時穿插一兩首煽情的歌曲就行了。殊不知,一個好的編劇,可以從一些普通的劇情裡設計出很高雅的橋段來,即使劇情有不足的地方,也能夠看得不空泛、老套。看看美劇,有許多也是劇情一般,但是卻可以讓人看得人津津有味。

  • 第三:

審查制度的條條框框,或許這也是限制了編劇們發揮想象力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能否認,咱們的審查制度比國外的嚴格太多,所以前面也說了,為了保險,套用大眾廣為熟知的套路,那一般是安全的。在沒有冒險精神的編劇和只看收益的投資商面前,創作已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回報才是。所以,有多少人願意幹吃力不討好的活,沿用老套路,省心省力省事,一切交給流量!

綜上所述,在這種大環境下,國內青春片哪裡能不老套?



頭條號:痞帥三叔影視,和你一起聊點不一樣的!


痞帥三叔影視


電影變成了大型青春回憶錄,基本只要拍到能引發共鳴的白襯衣,早戀還有幾首年代歌曲,感傷的人觸景生情,故事本身只要和大多數人的親春差不多就行。只要打足噓頭,基本沒有賠本的買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