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生病,是因為一些深層次需求無法滿足

上週的諮詢督導中,困擾來訪者的問題是:生病的爸爸剛剛出院,全家人圍著他轉,但老人狀態很差,不愛吃東西,一點也不想動,整體狀態表現得很孱弱。

身為女兒,來訪者非常擔心,陷入情緒焦慮,希望能改變爸爸,讓他配合著吃一些東西,也能動一動,幫助康復。

女兒的心情特別讓人理解,照顧病人,是不少家庭都會碰到的情況。但要處理這一來訪問題需要認識二個方面:

1、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健康時,一些深層次需求無法滿足,只能通過生病來表達。

2、焦慮的情緒是誰的情緒?誰的情緒,誰來負責。

生病是一種身體的表達。

疾病的產生路徑是這樣的:

一個事件發生,反應最快的原始腦發生反應(產生安全或者不安全的感覺)————壓抑這種感覺————反應第二快的情緒腦發生反應(產生焦慮或緊張等情緒)————壓抑這種情緒————把一切交給反應最慢的理智腦(產生評判,應該這樣,不應該這樣)————用想法替代感覺,把情緒壓抑進自己心裡————時間久後,忘了這種情緒,因為壓抑進了身體裡。

人是沒有必要生病的。一個人從健康走向罹患疾病,從心理層面上,必然有他的需求。一般來說,一個人在健康時遇到一些卡點,產生一些需要,但或者因為不敏感,或者因為不勇敢,或者因為不夠愛自己,而沒有去正面面對和處理這些需要,繼續著眼下滾滾向前的生活。

這些需求看起來從生活裡“消失”了,但每一種心理需求都是一種能量,它是不會消亡的,只能轉化。這種沒有變處理的能量,一般會壓抑到我們的潛意識,沉澱到身體裡。於是,身體來幫我們表達。

我在青年的時候身體也不太好,經常病病歪歪的,特別工作多的時候。

我覺察到自己在工作上要求高,總想著要把盡力把新聞稿件寫得精益求精,剛想出一種採訪報道的模式,同事說挺好,可以我自己寫幾遍就膩煩了,又想琢磨出新的寫法。我總是在新的領域上不斷嘗新——時評、新媒體、重頭稿件……我壓抑了“我不想這麼用力的工作”的想法,於是身體以病倒,啥也做不了來替我表達。

一位朋友,常年小病不斷。我觀察她的狀態,很想跟她說:“你只是想要別人的關心,於是用生病來引起家人的注意。”但我知道她還沒有準備好,現在跟她說這番話,她聽不進去。其實,她只要敢於面對自己想要被關心,被愛的需求,去直接的表達,或者自己給自己關懷,她的身體就會好轉。

那當我們是照顧者的角色時,我們要怎麼做呢?

在上述諮詢中,來訪者可以認識到,作為女兒,她習慣了強而有力的爸爸。但作為病人,可能爸爸有一個需求要被看見:我可以不要總是精神抖擻,我也可以有軟弱、什麼也做不了的時候。

最大的愛是接納和理解。如果我們真的決定去愛一個人,可以試著去理解他有“病著啥也不配合”的需要。去感受,對於有這樣一個需要狀態下的一個生命,到底“是積極配合家人,快快好起來”意義大,還是“我可以病著啥也不做”意義大?

接納也是改變的開始。凡接納的,就改變;凡抗拒的,就持續。其實,當我們開始接納他的狀態時,他反而會開始慢慢配合,慢慢積極。這就是生活的智慧。

第二個方面,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全責。包括身體、包括情緒。我們把爸爸的身體責任還給爸爸,也把自己的情緒交給自己。

諮詢中,焦慮的情緒是誰的情緒?顯然是女兒自己的。

焦慮是女兒對病人狀態的不耐受而引發的。這個引發者看起來是病人,但其實是自己。需要自己來承擔,而不是推給病人,希望通過改變病人來消除自己的情緒。

那如何承擔情緒責任呢?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提升認識。觀念的釐清和對自己的覺察;

2、處理情況。自己的情緒自己處理,可以去找具體的適合自己的情緒處理方式,尋找支持系統,在此不展開;

3、調整行為模式。不再指向病人,調整自己對待自己,自己對待病人的兩種模式。

瞭解更多,請聯繫weixin QQ791029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