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尋蹤》——山裡有沒有住著神仙?

《飛雪尋蹤》——山裡有沒有住著神仙?


作者:鶴鳴九皋

說心裡話,讓我來給《飛雪尋蹤》寫序,實在有些勉為其難。

難者有三。一則,我對“驢友”“戶外”等等,所知甚少,甚至可說是孤陋寡聞。二則,祖國的大好河山,我雖時時心嚮往之,但足跡所向,少之又少,更遑論行家眼中的“非著名山脈”?再則,以我之人生閱歷,對不憚艱險,不辭勞苦凌絕頂者內心之種種感觸,恐不能深切領會之。

因此,讀罷《飛雪尋蹤》,惟有震撼。


《飛雪尋蹤》——山裡有沒有住著神仙?


震撼於行。俗務纏身不堪其累的一飛諸人,如何能拋下萬端,義無反顧投入神奇峻險之大自然?心作何想?意有何圖?原動力何在?俗務又如何得脫?名利迷人眼,吾身長羈絆。驢友如一飛等人者,真令人羨煞!

震撼於色。“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果如王安石所說,“常在於險遠”?“山間景色優美,秀峰迭起,終年不化的積雪讓人歎為觀止。原始森林,高山草甸,荒涼壯觀的巨大亂石堆,盡顯誘人的蒼涼自由之美。”這只是“青山無語千年畫,流水無弦萬年琴”的太白山。夏諾多吉、仙乃日、央邁勇,還有大小五臺,貢嘎、四姑娘山、年保玉則等等呢?

震撼於心。長途重裝,出沒於奇峻峭拔之高山深谷間,荒山野嶺,人跡罕至,天不可測,路不可知,生死只是半步之遙,瞬間之事。然而最終能安然無恙者,除了堅不可摧之意志與同生共死之精神,還能有什麼?


《飛雪尋蹤》——山裡有沒有住著神仙?

“戶外,是一種生活狀態。”也許是中國最有名的戶外驢行者的王石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能讓自己在將要離開世界時,才遺憾本來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體驗更多人生的樂趣。”王石的話,是不是說出了所有驢行者的心聲?

然而現實中的我們,是怎樣一種生活狀態呢?難道不像我一樣,遊走在水泥叢林,虛擬空間,“貪嗔痴慢疑”落滿於心,早已拂拭不掉?眼睛看到的只有功利之途,耳朵聽到只有靡靡之音,有心迴歸自然,奈何有時間不夠之憂,囊中羞澀之慮,辛苦勞頓之畏,涉險蹈危之懼。搔首躑躅,良久作罷:有好機會再說吧!殊不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勞於心。迷於色。困於行。這不正是我們最慣常有的狀態嗎?一飛諸人,有時間嗎?有金錢嗎?有膽氣嗎?萬事俱備嗎?但他們能在急忙、慌忙、匆忙、奔忙中將心停下來,去尋找一份真正屬於自我的,屬於天地人的安寧、純淨、心悟與昇華。我想這也才是人生的真諦:人活一生,完全活得是一顆心。成功不是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而只是一顆溫暖淨靜的心。

其實,《飛雪尋蹤》讀來,遠沒有我這麼故作深沉。其中的情趣與幽默俯拾皆是,知識、感悟相攜並生。再加上銳氣淋漓的圖片,精短睿智的語言,讓人不自覺會沉浸其中,唇齒生香,兩頰生風——不煩多言,讀者自去品讀可也。

有總結者言,“釋放個性,感受自我內心的寧靜;對話天地,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幫互助,團隊合作,追求人與人之間純淨的真摯情感;崇尚科學,反對冒險,秉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這些都是戶外運動的品質與真諦,也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所應倡導的優秀品格。”一飛者們的追求,不也正是我們人生的終極追求嗎?

儒家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佛家說,山水有靈音。道家說,逍遙遊。“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日的驢行者,其實早已超越普通的“遊”的境界,而在不停地挑戰自我。有無限天地,自在山水更遠處。釋放心靈,感知造化,有所敬畏,勤行不殆,這才是真正豐滿的人生。

說實話,我常常迷惑,為何那些高僧大德,都會選擇在深山老林駐身?我也常常在想,身處數千米的巨山大川,難道不是住在天上嗎?天上有神仙嗎?白雲深處那些耐得住清寒寂寞的人,是得道的神仙嗎?我想是的!莫怨其境太冷清,莫怨常人跡罕至,只因神仙在山裡,凡俗能得幾人知?

其實,私心下,倒祈盼越少人去越好。否則遍視環宇,還有淨地否?

不知一飛兄可以為然?

謹為序。

2011年12月7日,大雪時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