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袁紹集團開始都有哪些謀士良將?他們的性格都什麼樣?

關嶺化石群



梳理分析一下袁紹謀士集團的第一檔沮授與田豐。

沮授:

1. 識破袁紹,郭圖,荀諶的“反客為主”之計。

2. 為袁紹勢力規劃“隆中對策”

3. 挾天子以令諸侯

4. 勸諫袁紹不要廢長立幼,分化權力。

5. 勸諫袁紹先充實糧食和軍隊,以逸待勞,使用疲兵戰術,不要追求與曹操的戰略性決戰,並詳細指明瞭戰術步驟。

6. 為其弟沮宗解答為何急切求戰不妥。

7. 勸諫袁紹不要獨自任命顏良為先鋒。

8. 對峙官渡後,再次勸諫袁紹採用持久戰術。

9. 摸清曹操頻繁劫糧的操作後,勸諫袁紹在烏巢外部再埋伏一支部隊,互相呼應,以防不測。

田豐:

1. 君臣協力,出謀平定公孫瓚(具體謀劃史料記載不全)

2. 勸諫袁紹迎立天子。

3. 勸諫袁紹趁曹操征討劉備時,迅速發動攻擊,直指許昌。

4. 勸諫袁紹既然先前沒有抓住許昌空虛的機會,就以逸待勞,消耗對方。

5. 判斷袁紹外寬內忌,出師不利則不能容己。

由於袁紹出征時田豐已被下獄,因此開戰後未有獻策機會。

孰弱孰強?

荀彧: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戰可擒。

荀彧評價了袁紹帳下基本所有重要人物的缺點,唯獨不提沮授,說明沮授相比起田豐等人來沒有明顯弱點。

從計謀的含金量以及條數來看,雖然田豐後面沒有機會獻策,但沮授還是高出一籌。

那麼就順便來分析一下上述沮授計謀的含金量以及二人的相關史記。其中上面黑體為具有一定含金量的謀略,黑體加斜體則是較為關鍵謀略。

沮授版“隆中對”:

因謂授曰:“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歷世受寵,志竭力命,興復漢室。然齊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勾踐非范蠡無以存國。今欲與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將何以匡濟之乎?”授進曰:“將軍弱冠登朝,播名海內。值為立之際,忠義奮發,單騎出奔,董卓懷懼,濟河而北,勃海稽服。擁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舉軍東向,則黃巾可埽;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師北首,則公孫必禽;震脅戎狄,則匈奴立定。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長安,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以此爭鋒,誰能御之!比及數年,其功不難。”紹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

和隆中對劉備向諸葛亮討教很像。基本步驟:

肅清周邊黃巾及地方勢力——討伐張燕——討伐公孫瓚——平定匈奴——迎天子於洛陽——向南爭霸天下

這也說明了沮授在戰略方面是很有大局觀與野心的。

”挾天子以令諸侯“原文出處:

沮授說紹曰:“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託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勸諫袁紹不要廢長立幼

很多人認為袁紹死後袁氏滅亡的主要原因:內鬥。

沮授則對此事早有看法,即不患寡而患不均,對於名分的“不均”,要提早確立,劃分利益。

沮授諫曰:“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誡,下思逐兔分定之義。若其不改,禍始此矣。”紹曰:“吾欲令諸子各據一州,以視其能。”即以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譚則繼兄後,為青州刺史,後果互攻訐。

這番勸諫也很有戰國時縱橫家的風采,先用寓言,後用類比,再指明禍患。

沮授為何認為暫時不應發動官渡戰爭?

以及如果實在要打,該如何打?

有以下幾點原因。

1.經歷與公孫大戰,需要休生養息;

2.曹操有獻帝,佔據大義;

3.袁紹部隊與士官有驕傲之心;

4.曹操和公孫瓚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應該慎重對待;

5.追求戰略性決戰,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如何打:獻捷天子——檄文討曹——進屯黎陽,漸營河南——分遣精騎,抄其邊鄙(袁紹採納了這條)

乃進紹說曰:“近討公孫,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人。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修器械,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授曰:“蓋救敵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滅。曹操奉迎天子,建宮許都。今舉師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師,竊為公懼之。”授曰:“勢存則威無不加,勢亡則不保一身。哀哉!”其弟宗曰:“曹操士馬不敵,君何懼焉?授曰:“以曹兗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伯珪,眾實疲敝,而主驕將忲,軍之破敗,在此舉矣。楊雄有言:‘六國蚩蚩,為嬴弱姬。’今之謂乎!”

烏巢伏兵,以防不測

冬,十月,紹復遣車運谷,使其將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送人,宿紹營北四十里。沮授說紹曰:“可遣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絕曹操之鈔。”紹不從。紹遣騎救瓊。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公怒曰:“城在背後,乃白!” 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

這一條袁紹確實有很大的問題,可以說是間接導致了其官渡戰敗。袁紹確烏巢被襲後,派輕騎去救了,曹操也的確差一點無法擊敗烏巢守軍。

但是沮授提前建議了伏兵於烏巢外側,與烏巢守軍呼應,假設蔣奇在附近駐紮埋伏,就無需再派輕騎去當救火隊員,袁紹則可以指揮若定,猛攻曹操大營。

袁紹此戰並未護好自己的要害:糧草輜重。可能是對“奇正”的理解不夠透徹。”奇“在軍事中指的是軍隊的預備部隊。

戰爭中兩方交戰進入膠著狀態時敵我雙方指揮官都會根據戰況變化來分配部隊,考驗的是指揮官的臨陣的應變能力。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孫子兵法·勢篇》

而袁紹對預備部隊運用的不是很合理,沒有防患於未然,預備部隊沒有及時出現在它該出現的地方,最終只能等到事發時亡羊補牢派輕騎去救。因此這種常規的派兵救援的應對,我認為並不能當做吹捧袁紹指揮力強的論據。

關於獻帝的政治優勢,及袁紹該不該迎立。

授曰:“今迎朝廷,於義為得,於時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權不失幾,功不厭速,願其圖之。”帝立既非紹意,紹竟不能從。曹操既迎天子都許,紹每得詔書,又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太祖拒,紹遺恨之。

很多人在討論此事時均喜歡說獻帝對袁紹用處不大,然而後漢書載,袁紹本人在曹操迎立獻帝后都覺得後悔異常,而政治優勢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

郭圖曾經反對過迎立天子,但在河東出使過一次朝廷後,改變了主意,認為要迎立獻帝而不要另立。

也就是說袁紹陣營中先後有四人:沮授,田豐,郭圖(包括袁紹本人)提出迎立獻帝。

漢末時期也有許多有識之士認為迎立獻帝是利大於弊的,被曹操搶先後,袁紹也是最後悔的,袁曹二人的反目也是以獻帝為導火索。

關於沮授與田豐對待袁紹集團與曹操集團的態度和忠心程度。

結論是沮授與田豐都是忠心於袁紹集團的,但是論忠心的程度,沮授

授大呼曰:“授不降也,為軍所執耳!”太祖與之有舊,逆謂授曰:“分野殊異,遂用圮絕,不圖今日乃相禽也!”授對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見禽耳。”太祖曰:“本初無謀,不用君計,今喪亂過紀,國家未定,當相與圖之。”授曰:“叔父、母、弟,縣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太祖嘆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 ——《獻帝傳》

首先曹操與沮授與舊,也就是以前就認識或聽說過,也可能他們有共同的朋友。同時,沮授曾上表計策時多次側面稱讚過曹操,認為曹操是勁敵,而曹操也數次表達非常欣賞沮授。

在沮授被擒獲後與曹操的對話中,曹操請沮授加入並幫助自己平定天下,沮授並未表現的很決絕,而是回答道:“叔父、母、弟,縣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也就是說因為宗族的性命全部都在袁紹手中這一現實因素,而不能投降。

乃分監軍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遂合而南。遂以疾辭。紹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屬郭圖。

沮授在官渡期間被接連分權與奪權後,遂以疾辭表明在官渡期間他是有離開的想法的,但最終還是盡職盡責,盡心盡力為袁紹謀劃,而沒有像許攸一樣叛逃。要知道在官渡之戰後半段,沮授已經沒有兵權及相關權力了,但仍然在盡忠臣本分。

太祖厚待之。後謀還袁氏,見殺。——《三國志》

最終沮授為了自己的家人宗族與忠貞之節,雖然被厚遇,還是不得以要返回袁氏,事情洩露後被殺。沮授身死的悲劇也可以說是其家族利益與袁氏利益所綁定導致的結果。

袁紹起義,卑辭厚幣以招致豐,豐以王室多難,志存匡救,乃應紹命,以為別駕。

田豐則是完全忠心於袁紹的,二人的關係也更加親密,然而袁紹外寬內忌,最終聽信讒言將田豐殘忍殺害。田豐是很清楚袁紹的真實面目的,但從袁紹將田豐下獄到田豐被殺害沒有出現過一次背棄的念頭。

瓚散兵二千餘騎卒至,圍紹數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三國志 法正傳》

君臣協力平定公孫瓚時,在危機情況下田豐趕忙攙扶著袁紹避箭。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與劉備,法正的“孝直避箭”何其相似,可以說二人是非常親密,生死與共。

而其後:

逢紀憚豐亮直,數讒之於紹,紹遂忌豐。紹軍之敗也,土崩奔北,師徒略盡,軍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豐在此,不至於是也。”紹謂逢紀曰:“冀州人聞吾軍敗,皆當念吾,惟田別駕前諫止吾,與眾不同,吾亦慚見之。”紀復曰:“豐聞將軍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紹於是有害豐之意。紹軍既敗,或謂豐曰:“君必見重。”豐曰:公貌寬而內忌,不亮吾忠,而吾數以至言迕之。若勝而喜,必能赦我,戰敗而怨,內忌將發。”———《後漢書·袁紹傳》 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

二人曾經如此親密無間,攜手與共,君臣相知,袁紹卻不顧田豐曾盡心輔佐自己的功勞殘忍將其殺害。田豐確實性格剛直,但性格剛直也罪不至死。

然而袁紹敗軍之後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殺田豐”,令人不解和惋惜。

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或許田豐缺少的是像劉備這樣的主公,可惜環境與時節不對。在劉備集團中,即使是法正有睚眥必報的性格,也能在其手下“翻然翱翔”,而田豐只能身死獄中,可悲可嘆。

我曾在一篇自己為沮授田豐寫的傳記中替二人寫了一段總評,或許可以更加準確概括他們吧。

評曰:“沮授權變謀高,田豐善思敢諫,又忠烈為主,觀其籌劃,庶乎荀攸,程,郭之儔儷也。雖君貴審才,臣尚量主,然二者知之,仍不委去。《詩》雲:‘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言去邦,就有道也。不逢明主,豈命也哉?

評價說:“沮授權計變化,謀略很高。田豐擅長思考,敢於進諫。二人又忠誠壯烈一心為自己的主公,觀察他們的謀略策劃,大概就是荀攸,程昱,郭嘉一類的人。雖然說君王要善於審查才能,臣子要擅長度量主人,然而這兩個人明明知道自己主公的品性,卻仍然不願委棄而離去。《詩經》中說:“發誓將要離開你,到那個理想的樂土去。”說的是離開一個地方也一定要發下誓言,符合道義。這樣的人遇不到明主,難道就是命嗎?

最後希望大家能給我點鼓勵,關注下本人的公眾號,蝸牛看三國,真心感謝大家


蝸牛看三國


官渡之戰,袁曹二人一戰定乾坤,袁紹從此再無翻身,而曹操憑此一戰,奠定北方一統大局。這其中牽涉到的諸多厲害人物,尤其是雙方將領對謀士的態度與運用,對此戰役的勝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題主主要問的是袁紹軍團的謀士良將,我們就不對曹操多做解讀。戰爭前夕,袁紹軍團可謂是兵多將廣,《三國志·袁紹傳》中有記載:“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這陣仗,可以看出,文有審配、逢紀、田豐、荀諶、許攸等人,武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等有實力之將,面對只有兩萬兵馬的曹操,想打敗仗都難。

我們只講其中關係到官渡之戰勝負的主要人物,田豐、荀攸和沮授。早在官渡之戰前,田豐曾建議袁紹去偷襲曹操後方陣營,因此時曹操正親自率軍南下征討徐州劉備,袁紹卻因自己兒子生病為由拒絕此建議,氣的田豐以仗擊地。後有田豐勸阻袁紹南下擊曹,袁紹厭煩其極力勸說,將其囚禁於大牢。

曹袁官渡對峙時,沮授力勸袁紹打持久戰,因曹操糧草已時日不多,袁紹不聽,繼續向前推進,直至官渡。又有袁紹大將淳于瓊接應糧草時,沮授建議袁紹多派一員大將蔣奇相呼應,以防曹操偷襲其糧草輜重,袁紹又拒絕了,這次,上天沒有給袁紹機會,曹操果然在探知袁紹糧草大營空虛後。親率精兵一把火燒了袁紹糧草,袁紹軍頓時土崩瓦解!落荒而逃!

許攸此人便是向曹操獻計火燒烏巢糧草之人,此人曾諫言袁紹進攻許都,以達到“奉天子討伐曹操,”的目的,袁紹不聽,非要與曹操死磕,又逢審配逮捕許攸家人,許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並獻計火燒烏巢。曹操當時聞聽許攸前來投奔,赤著腳就跑出去迎接。這與袁紹截然相反的用人態度,註定了袁紹終不成氣候。


蘭陵不算黑


主要還是八大謀士,田豐沮授,逢紀郭圖,辛憑,辛毗,許攸,審配這些,可謂人才濟濟,並不遜色於曹操一方,可惜八個王者也帶不起一個青銅,來看看這八位最終都

是怎樣下場

八大謀臣

第一位 田豐

田豐,字元皓,袁紹手下謀士。袁紹奪取冀州後, 命田豐分掌州事。袁紹起兵伐曹操時,田豐建議袁紹應先固守領土,等到兵強馬壯之後再攻打曹操,袁紹不聽其言。袁紹起兵伐曹操時,任田豐為謀士。袁紹屯兵官渡時,田豐諫言此時的曹操剛攻破徐州,銳氣正盛,不可與之交戰,只可固守,且言出師不利。袁紹大怒,認為田豐擾亂軍心,將田豐囚於獄中。袁紹起兵往官渡進發時,田豐在獄中給袁紹上書,言應靜守待軍。袁紹大怒,欲斬田豐,眾官告免。袁紹官渡之戰兵敗後,逢紀進讒言,說田豐在獄中笑主公不聽自己的建議,才招來大敗,袁紹大怒,派使者往獄中殺田豐。田豐聞袁紹官渡兵敗,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便拔劍自刎獄中。

第二位 沮授

沮授是袁紹手下謀士。袁紹奪取冀州後,命田豐分掌州事。袁紹起兵伐曹操時,沮授勸說袁紹此時出兵名不正言不順,反對起兵伐曹操。袁紹命顏良進攻白馬時,沮授言顏良性狹,不可獨擋一面,袁紹自來喜愛顏良,不聽沮授之言。顏良被關羽殺後,文丑欲渡黃河為顏良報仇,沮授建議袁紹應分兵官渡,不可輕率渡河,袁紹言兵貴神速,不聽沮授之言。袁紹領兵往官渡進發時,沮授言我軍糧草充備,而曹軍短糧,應當緩守,待曹軍無糧時再進軍。袁紹以其怠慢軍心,將沮授鎖禁軍中。曹操劫烏巢時,沮授上言應派重兵把守烏巢,袁紹以沮授為拘禁之人,出言霍亂軍心,不聽其言,並將監押沮授之人斬首。袁紹官渡之戰兵敗後,沮授被曹軍所獲。曹操想要招降沮授,厚待並留于軍中,沮授卻盜馬想歸河北投袁紹,曹操不得已而殺之。

第三位 許攸

許攸,字子遠,南陽人,袁紹手下謀士。袁紹奪取冀州後, 命許攸分掌州事。許攸主張袁紹起兵伐曹操,袁紹起兵伐曹操時任許攸為謀士。官渡之戰時,許攸截獲曹操督辦軍餉的書信,知道曹操營中無糧,持信來見袁紹。請袁紹兵分兩路襲取曹軍,一路攻擊曹操營寨,一路襲取許都。袁紹認為曹操詭計多端,此乃是誘敵之策,不聽許攸之言。後因許攸子侄在冀州謀財,被審配關入獄中,袁紹更加不信任許攸。許攸在袁紹處受到冷落,想起故友曹操,便徑投曹營而來。曹操聞許攸來投,光著腳就出來迎接他,並問許攸破袁紹之計。許攸請曹操星夜劫袁紹烏巢屯糧之所。曹操親自引軍往烏巢,劫燒袁紹糧草,最終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許攸自以為是曹操故友且官渡之戰有功,在曹營中出言無禮,因言語頂撞許褚,被許褚拔劍殺之。

第四位 郭圖

郭圖,字公則,潁川人,袁紹手下謀士,向來輔助袁譚。郭圖主張袁紹起兵伐曹操。曹操烏巢劫糧時,郭圖建議袁紹襲擊曹操營寨。袁紹派張郃和高覽襲擊曹操營寨,不料二人被曹軍圍住廝殺,紹軍大敗。郭圖恐二人在袁紹面前對證,便對袁紹言二人有降曹之意,又派人告知張郃、高覽,袁紹要殺他二人,導致張郃、高覽二人往投曹操。倉亭之戰後,郭圖隨袁譚往青州整頓。袁紹死後,袁譚派郭圖往袁尚營中求逢紀到軍中來為謀士。袁譚被袁尚打敗後,郭圖建議袁譚投降曹操。曹操起兵攻打袁譚時,郭圖跟隨袁譚逃亡南皮。袁譚和曹操決戰時,郭圖在亂軍中被樂進射死。

第五位 逢紀

逢紀,字元圖,南陽人,袁紹手下謀士,向來輔助袁尚。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後,逢紀用計助袁紹奪取冀州,袁紹命逢紀分掌州事。袁紹起兵伐曹操時任逢紀為統軍。官渡之戰後,逢紀給袁紹進讒言,說田豐在獄中大笑袁紹兵敗,袁紹便派使者往獄中殺田豐。倉亭之戰後,袁紹命逢紀掌冀州軍事。袁紹死後,逢紀和審配立袁尚為冀州之主。曹操攻打冀州時,袁譚領兵前來冀州助戰,遣郭圖入城求一謀士助戰,袁尚不得已將逢紀送往袁譚營中。袁譚和曹操交戰兵敗後,命逢紀寫信讓袁尚發兵相助,袁尚不肯發兵,袁譚大怒,將逢紀斬首。

第六位 審配

審配,字正南,魏郡陰安人,袁紹手下謀士,向來輔助袁尚。審配主張袁紹起兵伐曹操,袁紹伐曹操時任審配為統軍。官渡之戰時,審配採用戰術襲擾曹軍,先命軍士築土山放箭,被曹軍造霹靂車所破。後又命人往曹營暗挖地道,曹操命人往營邊築塹,袁紹軍無功而返。後袁紹命審配回鄴都監督糧草。倉亭之戰後,袁紹命審配掌冀州軍事。袁紹死後,審配和逢紀立袁尚為冀州之主。袁譚和袁尚兄弟反目後,審配助袁尚打敗袁譚。曹操領兵攻破冀州後,審配被徐晃所擒,曹操有心勸降,審配言主公在北,不可使自己面南而死,甘願引頸就戮。審配死後,曹操將審配葬在城北。

第七位 辛評

辛評,字仲治,潁川人,向來輔助袁譚。原為韓馥手下謀士,袁紹奪取冀州後為袁紹謀。倉亭之戰後,辛評隨袁譚往青州。曹操圍攻南皮時,袁譚派辛評往曹操處約降,曹操以袁譚反覆無常,不肯納降,並勸辛評留於自己軍中,辛評不肯歸降。辛評回營後,袁譚因其弟辛毗在曹營中而見疑,恐其懷有二心,辛評氣滿填胸,昏絕而死。

第八位 辛毗

辛毗,字佐治,潁川人,辛評之弟,任平原令。袁譚被袁尚打敗後,派辛毗為使往曹操營中納降。辛毗為曹操分析天下大事,言袁氏必敗,請曹操先取河北之地,再圖荊州,則霸業可成。曹操聽後,感嘆和辛毗有相見恨晚之意。后辛毗跟隨曹操攻取冀州,審配見辛毗助曹操,便下令將辛毗老小八十餘口盡皆斬首。辛毗跟隨曹操後任議郎,後曹丕即位後,辛毗賜爵為關內侯,隨曹真出兵伐吳,死後諡號肅候,配享魏文帝廟。

其餘像陳琳,荀堪,王修,崔琰都是人中龍鳳,可惜最終死的死,降的降,袁紹袁本初,終究只是三國時期一位配角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