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年輕的黃忠沒什麼突出表現,是懷才不遇嗎?

凝沙學史


看黃忠年輕時是否是懷才不遇,我們先看看他的經歷吧!

黃忠是南陽郡人,和劉表手下的大將文聘一樣。那時的南陽郡為天下第一大郡,也是荊州唯一在漢水之北的郡。在後來,才逐漸被分離出去,成為豫州的一郡。

在黃巾之亂中,南陽郡遭受了巨大的破壞,大批百姓遷移到荊州。黃忠大概也就是這個時候,遷移到荊州的。

黃巾之亂結束,接著是討伐董卓之戰。身為長沙太守的孫堅連殺了荊州刺史、南陽太守,帶走了荊州的大部分兵卒北上。

這個時候,荊州盜賊興起,連長沙郡都被盜賊所佔,自封為太守。劉表在這個時候單騎入荊州,依靠當地的豪強望族掌控了荊州的控制權。這也形成了劉表的統治特點,就是完全依靠這些豪強望族,和他們共治荊州。像蔡瑁,劉表娶了他的妹妹;像蒯氏兄弟,一個在外為一地郡守的,另一個在劉表身邊當心腹謀士;還有黃祖,擔任江夏太守。這蔡氏、蒯氏還有黃氏基本上掌握了荊州上層的軍政大權。

黃忠肯定不是出身豪族,但在這個時候卻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隨劉表的侄子劉磐出鎮長沙。中郎將在後來滿大街,並不值錢,但在劉表剛入荊州之時,還是有一點含金量的。劉表不可能讓一個沒有什麼名聲的將領擔任中郎將,並讓他隨自己的侄子出鎮長沙。

當時的長沙郡是什麼情況,盜賊多如牛毛,豪強佔地稱雄。而劉磐是劉表的侄子,絕不可能是身經百戰的將軍,他所能依靠的只有黃忠。想知道黃忠的戰績如何,就看他去之後的長沙郡就知道了,盜賊奇怪的全沒了。

而且三國志上記載,劉磐數次寇於艾、西安諸縣。這說明什麼,黃忠協助劉磐不僅平定了長沙郡的盜賊,還有實力不斷打擊新興的江東政權。直到後來,孫策讓另一個名將,太史慈擔任建昌都尉,治海昏,這種情況才稍微有點改變。但太史慈只是穩住了局面,依舊沒有劉磐造成太大的損失。

在這一系列事情裡,雖然沒有直白顯示黃忠,但時時有他的影子。在劉表講究出身的荊州體系裡,他能當上中郎將,也不能說不受重用。只是限於他的出身,雖有功勞,但限於當時的荊州體系,劉表不可能進一步提升他。從這一點看,黃忠的確是懷才不遇。

而劉備則沒有這樣的限制,他看重的是將才,才有了他一戰斬殺夏侯淵的戰功。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劉表是小伯樂,而劉備是大伯樂,他只是把黃忠的才能發揮到了極致。但如若沒有前面的積累,黃忠也很難施展的開。

只能說,黃忠前期沒有那麼顯眼,但也絕不是一直默默不聞。只是才能發揮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懷才不遇。


知了瞭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黃忠沒有突出表現,主要是劉表的原因。

黃忠在劉表麾下服役了超過16年,也就是青壯年都是劉表的部將。

黃忠也是劉表心腹,在192年,荊州刺史劉表出任荊州牧時,黃忠就被任命為中郎將,輔佐劉表侄子駐軍長沙。

但是,直到208年,劉表去世,曹軍南下,黃忠仍然在長沙擔任裨將軍,歸長沙太守韓玄統屬。

可見,這16年內,黃忠似乎沒有什麼功勞,幾乎是打醬油的,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漢代的國家情況不同,地方豪強門閥才是實際的控制者。

當時表面上劉表是荊州牧,其實荊州的軍政大權控制在張家、蔡家、蒯家等幾大門閥家族手中。

比如荊州的軍隊,完全是張家、蔡家控制,大家都聽過蔡瑁張允的名字。

而劉表其實只是朝廷派來的大管家,並無實權,還需要同蔡家的女孩結婚,才能獲得當地門閥的信任,得以在荊州長期執政。

等劉表也不是泛泛之輩,不可能願意永遠做一個管家。


而黃忠就是劉表奪取軍權的一個手段。黃忠和韓玄都是劉表心腹,被派到當時並不發達的長沙地區,其實是為劉表建立自己的實力,尤其是軍隊。

黃忠就是劉表建立嫡系軍隊的關鍵人物,後來也拉起了數千到近萬武裝力量。

然而,黃忠的行為顯然大大得罪了門閥家族。

這些家族雖然不敢公開和劉表作對,卻事事針對黃忠和韓玄等人。

黃忠常年受他們的打壓,根本不讓他領兵作戰。


因為黃忠只要領兵,就會實際上控制更多的軍隊。

所以,黃忠之所以16年似乎沒有戰功,卻有很高的名氣,也就是這個原因。

後來黃忠攻打四川、擊敗夏侯淵,足可以證明他能力超群,只是常年被壓制而已。


薩沙


黃忠沒突出的表現一是因為沒有表現機會,二是沒有遇到合適的上司。

在演義中黃忠雖然出場時已經年近六旬,不過還是頂尖級別的高手之一,後來和關羽、張飛、趙雲、馬超並列五虎上將。

而正史中黃忠也非常了得,在劉備手下“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屢建戰功。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有萬人敵的美名,趙雲也“強摯壯猛”,武力出眾。黃忠能勝任先登一職,可見他的武藝應當非常出色。

後來漢中之戰也是黃忠在定軍山下率軍殺死了夏侯淵,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首功。因為這個功勞,黃忠被劉備封為後將軍,成為四方將軍之一,和關羽、張飛、馬超並列,還超過了跟隨劉備多年的趙雲。

然而黃忠當初在劉表手下時,卻只是區區一箇中郎將,和劉表從子劉磐一起鎮守長沙郡的攸縣。中郎將是中低級軍官職位,還在裨將軍之下,上面是偏將軍、雜號將軍,然後才是包括四方將軍在內的重號將軍。

黃忠在劉表手下一直沒有得到重用,首先是因為沒有什麼表現機會。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要升官快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軍功。但是軍閥混戰主要是在長江以北,荊州相對比較太平。也就是和江東有一些戰事,但是規模都不太大。沒有戰爭就沒有軍功,沒軍功自然也就沒什麼升遷機會,黃忠長期只能在低級軍官的位子上徘徊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一方面,黃忠在劉備手下也是以驍勇出名,並非統兵打仗。這種人適合為將,遇上一個優秀的統帥才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而根據《三國志·太史慈傳》記載,劉磐同樣以驍勇出名,經常進攻江東。後來太史慈坐鎮海昬、建昌等地,擊敗劉磐,劉磐才不敢再來。

由此來看,劉磐和黃忠一樣以驍勇出名,兩人能力有些重疊,而指揮能力一般,黃忠在他手下難以建功立業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黃忠後來能被載入史冊,還是要感謝遇到了劉備,有了發揮能力的舞臺,才脫穎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