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在互联网这么方便,有些人还是喜欢写信?

落霞尘辉


生活需要仪式感,写信也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

选一张好看的信纸,拿出我最喜欢的钢笔,灌上我喜欢的颜色的墨水。

因为纸大小的有限,所以选择写下最珍贵的话语;因为不可以涂改,所以一字一句都显得格外慎重;因为想要看着好看,一笔一划都显得格外用心;因为考虑到寄出去需要时间,所以选择写下最想说的。最后选择一张好看的邮票,上面也许是一只熊猫,也许是一只猴子,也许是一朵牡丹。你小心翼翼地贴上,直到看它盖上邮戳,寄向远方。一段时间后,你收到一封回信,那个人也和你一样小心翼翼的完成你所做的一切。是不是觉得有仪式感极了。

也许生活有些无趣,但是我们可以让他变得有趣


二手黑科技


你好,互联网从业者前来答题。


没错,现在互联网四通八达,有什么想分享给朋友和家人的,通过微信发段语音或者照片瞬间就能完成,但是即便如此,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书信,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书信的仪式感是互联网软件无法提供的

人不是冰冷冷的机器,是有感情的高等智慧生命,有些时候,我们传递信息,不光是为了信息本身,同时还希望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仪式感,而这些微信和QQ做不到,只有纸质的书信可以做到,我们常见的书信有明信片、情书/家书等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特殊的仪式作用。

  • 明信片

我们到了一个美好的城市去旅行,想把这份快乐传递给最好的朋友,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寄一张明信片。除了美好的祝福以外,明信片上回留下这座城市的邮戳、时间、温度和气味,能带给朋友美好的遐想,以后贴到相册里,随着时间的沉淀,会历久弥新。如果仅仅是通过微信传一张照片给朋友,由于缺少了这种仪式感,那么效果肯定不一样。

  • 情书和家书

在这个世界上,爱人和家人是陪我们最久的,为了向他们表达感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带有仪式感的情书和家书。当相爱的人读到对方的情书时,他们看到的是真实的文字,而不是网络上传输的千篇一律冰冷冷的宋体、楷体,这些文字就像闪闪发光的星星一样,照耀在爱人的心里,温暖明亮而又难忘。

家书也同样具有醇厚的仪式感,父亲一笔一划的写下对儿子的嘱托,儿子读到信时,仿佛看到父亲坐在窗前尊尊教诲,每一句都是深沉的爱,这些美好的感觉是网络文字所无法承载的。记得家里的堂哥读大学时,我爸爸会定期的给他写信,之所以是我爸爸写,是因为我大伯不会写字,所以让我爸爸代笔,每次堂哥回信,我大伯总会让我读给他听。虽然看不懂文字,但是大伯总是一遍又一遍的翻看堂哥的信,上面有你哥哥的味道,大伯告诉我。

虽然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但是这不代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入互联网,特别是在西藏、云南少部分的偏远山区,有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最原始的通信手段--信件,而邮递员传递给他们的报纸,则是他们了解世界的唯一信息来源。所以,对于少数欠发达地区的人们,不是他们不想用微信,而是不能。


总之,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通信手段,书信有它特有的仪式感,对于少数部分地区的人来说,书信甚至是他们跟外界联系的唯一手段,因此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书信仍将发挥它特殊的历史使命,只要有人,书信就不会消亡。


科技民兵


用笔写下的信,曾几何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那时候,电话并不普及,有固定电话的家庭是极少数,所以书信是远方联系传递信息的最好方式。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渐渐变得容易,智能手机的发展,各类应用程序例如微信,使得书信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许多人已经习惯了运用科技,大脑逻辑性退化,哪怕只是简单的需要书写一些文字,也变得力不从心。书信是在当初见不到人的情况下,一种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的工具。可是现在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书信被取代了,我们和人之间的感情是不是更接近了?突飞猛进的科技带来了便捷式交流,也使得现实中沟通障碍开始出现,缺少了一份恬淡,也缺少了一种距离感。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铺开一张信纸,提笔写下自己的心绪,装入信封,交给邮筒,等待远方亲朋的回复,等待的过程就是放慢自己的过程,将自己从喧嚣的生活中释放出来,体验一种慢生活。这样一种“慢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何尝不是一种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园的追寻。


冯唐说手写信的意义在于,有温度,有人味儿,能培养美,是最简单的快乐。无可否认,信息时代的更迭是高效社交需求的产物,但日益被网络所简易化、模式化甚至趋于同一化的信息,随着挤干了的是,写信时的纸短情长、等信时的秋水望穿、收信时的见字如晤;用键盘固然能敲出整齐划一的字体,却敲不出那浓浓的墨香和笔尖游走于信笺上的沙沙作响的韵律;书信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凝固在纸上的浓厚持久的温情。人们在盼信、等信的过程中,包含了多少期待;每一份书信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种感情的释放,深深地表达着书信双方的思念。



从1910年杜鲁门给贝思写的第一封情书,到他1972年去世之前写的最后一封信,一共1322封。一个33年,一个62年,都是一千多封信,想象那种由信件连缀起来的漫长岁月,一种由信件流淌而出的心底倾诉,含温带热,可触可摸,是那样的让人感动而羡慕。书信的收藏,是一种沉淀,是一种积累,是感情的载体,拿起书信,当时的感情油然而发,回味起来也是一种享受。



在当今信息时代,书信让我们坚持属于自己的那份恬淡,是丰富感情的寄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