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背后:社会学视角下封建治理典范的宋仁宗中央政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一曲《清平乐·别来春半》,抒写了南唐后主李煜对不得已留质北宋的兄弟李从善的思念,同时亦表达出了对前景的忧思。历史的车轮终究无情,不久南唐国灭,李煜的这份忧思很快随着他的死而落花流水般消逝。南唐的覆灭对李煜而言是悲惨的,但对中华大地而言确是幸运的。因为迎来的是封建社会的顶峰—北宋王朝!北宋一百六十余年,从太祖开基至靖康失国,论其间的巅峰非宋仁宗时期莫属。电视剧《清平乐》便展现了宋仁宗时期的宫廷,描绘了宋仁宗这位帝王面对朝堂琐事与后宫情长的景象。这份景象无疑会让人体会到如清平乐般愁肠百结,然而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份真实的场景却恰恰体现了北宋仁宗时期整个中央政府符合社会学定义下的成熟与高效!

《清平乐》背后:社会学视角下封建治理典范的宋仁宗中央政府!

宋仁宗剧照1

  • 他是情感饱受压抑的赵受益,又是宽仁守成的皇帝

社会学对个人在社会上的角色是有明确定义的。它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将社会学对个人的角色定义套用在宋仁宗赵受益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一系列角色。他是皇帝、儿子、哥哥、丈夫、父亲等等,而在这些角色中最为重要或者说是主导的便是皇帝。古语常云帝王家无情,为何无情?显然是因为社会角色。赵受益,他是宋仁宗,是皇帝,所以首要需要满足皇帝这个角色的要求。这个角色的要求缘何而来?就是来自于臣子与百姓们的期望!出于这种要求或者说期望,他不得不放弃或淡化其他角色。于是一名饱受情感压抑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眼前,因为是皇帝,他不得不尊重养母刘太后的临朝称制,不得不面对后宫嫔妃的宫斗,不得不耐下心来接受大臣的诤谏!赵受益,显然不是如唐太宗李世民那般占据主导位置的帝王,但他却能够沉下心接受这些被动的“安排”,完美地完成了皇帝这个角色的社会定位!宋仁宗赵受益,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了宽仁守成皇帝的代表,是将北宋王朝推向高潮的舵手!

《清平乐》背后:社会学视角下封建治理典范的宋仁宗中央政府!

宋仁宗剧照2

  • 她是将门之女曹丹姝,又是贤内助曹皇后

曹丹姝,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可谓是将门虎女。在成为宋仁宗赵受益的皇后之前,她的社会角色主要是“女儿”,而且是打上了将军之后标签的一名女子。这个角色一开始并非是皇后的良好选择。这一点可从临朝称制的刘太后为宋仁宗选择第一任皇后,即已故中书令郭崇的孙女郭氏可见一般。郭氏出自文人家庭,良好的家教下养成了琴棋书画皆擅长的优良才艺,因此按照古代贤内助的认识标准是一个极佳的选择,这正是刘太后选择的根本原因。

然而人性是存在欲望的,欲望的驱使下会让个人偏离其所在的社会角色要求。郭皇后就是如此,由于有刘太后的撑腰,郭皇后肆无忌惮垄断专权后宫,这使得她越来越偏离成为一名合格皇后的社会要求。于是,很自然地,在刘太后逝世后,她便被废除皇后之位。皇后之位的空缺显然对整个北宋政府而言是不利的。皇后这一社会角色并非仅有妻子这一含义,还意味着一种母仪天下的社会责任!因此皇后的选择在百官与公众的要求和期盼下必须是一个能够担当此责的人物。而曹丹姝就是这样一个人!

于是在百官的推荐下,皇帝赵受益虽然不情愿,但依然选择了曹丹姝成为皇后,担负起母仪天下的职责。曹皇后的确不辱使命,肩负起这个职责。公元1038年,西北李元昊叛宋自立为帝,危急时刻,曹皇后欲穿上戎装代夫出征,虽最终未能成行,但其表率作用堪称贤内助皇后这一社会角色的完美诠释!

《清平乐》背后:社会学视角下封建治理典范的宋仁宗中央政府!

曹皇后剧照

  • 临朝称制的刘太后与恪尽职守的范仲淹

1. 临朝称制的刘太后

刘太后刘娥并非宋仁宗的生母,只是因为她获得了宋仁宗父亲宋真宗的偏爱才获得了赵受益的抚养权,并最终在宋真宗去世后宋仁宗成年前临朝称制执掌北宋大权。她执掌时期其权势媲美武则天,为人果决尽显掌权者的威严。她可谓是宋仁宗的“对头”,尽显“反派”角色的特质。赵受益成年娶后,她横加干涉,迫使皇帝放弃他所偏爱亦更为美丽的财主王蒙正之女王氏,反而纳其认可的郭氏,可谓是宋仁宗追求爱情道路上的苦主。为政方面雷厉果断,贬权臣丁谓、曹利用,打击了勋旧功臣的势力维护了皇权。对外方面,压制并征伐党项人李元昊的叛乱行为,竭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此整体而言她在临朝称制的太后这一社会角色上表现是合格的。

然而她终究还是因权欲而为人所诟病。从“狸猫换太子”的典故,到称制时期坚持着代表皇权的黄色衣装,再到不肯还政于宋仁宗,其表现出的权力欲望确实让世人所非议。不过终究她未行武则天与吕后之实,因此功大于过,对其的评价还是持肯定的态度。

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司马光对其的评价应该是其一生作为的最佳写照!

《清平乐》背后:社会学视角下封建治理典范的宋仁宗中央政府!

刘太后剧照

2. 恪尽职守的范仲淹

《清平乐》的主线其实是宋仁宗的“家事”,或者说集中于宋仁宗的“一家”身上。因此朝堂上的争议亦主要集中于皇室内部的“家事”,对国家大事涉及较少。但真正的历史上范仲淹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国家大事的处置之上。

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寄于长山朱氏门下,虽幼年不幸但却勤奋好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从官之后,范仲淹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发起“庆历新政”,一改北宋中期的积弊,堪称一代贤臣。作为官员的范仲淹秉公直言屡次劝诫宋仁宗,充分履行了官员这一社会角色,满足了帝王与百姓对一名合格官员的期望!

《清平乐》背后:社会学视角下封建治理典范的宋仁宗中央政府!

范仲淹剧照

  • 后记

从太后到皇后,从皇帝到大臣,他们各自完美地诠释着自己的社会角色,由此建立了堪称封建社会最为高效的中央政府!然而他们在承担自身角色的同时亦放弃或者削弱了其他角色的职能。如宋仁宗,他还有福康公主的父亲这个角色,但他却因为皇帝这个社会角色放弃了父亲这个社会角色。于是福康公主的不幸由此产生了。所以盛世之下,帝王家亦为此付出了不为人知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