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宋仁宗:他们想把我装在他们定义的圣君壳子里

引言:

近日,正午阳光宋代大剧《清平乐》上映,剧中仁宗有一句台词:"

他们想把我装在他们定义的圣君壳子里",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无奈。那么,他何出此言?相比于其他朝代皇帝,宋代皇帝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随笔者一同了解一下吧!

《清平乐》宋仁宗:他们想把我装在他们定义的圣君壳子里

(清平乐剧照 宋仁宗)


●宋代是一个高度尊奉儒家思想的王朝,而儒家思想中的为君之道,要求顺从天道,所以常被儒生用作警示宋代君主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现实政治的指导工具。汉儒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将自然界的灾害归罪于皇帝的德行。到了宋代,用儒家思想治国更是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儒陈亮曾感慨:"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而宋代儒者反复强调君主应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要求其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务的缺失。此外,宋代"以民为本"的思想高度发展,要求君主要对百姓有保全之心。在天降灾难时,皇帝一定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向天谢罪。

宋朝皇帝自小就要学习儒家经典,如仁宗五岁就入学,其父真宗甚至亲自教授其儒家经典。除此之外,宋代还设有经筵,就是由儒生定期向皇帝传授儒家经典。在传授中,大多内容也多为为君之道,讲明如果违背天命,就会受到天的惩罚,

宋仁宗时期,知谏院包拯因为星变、冬雷等灾异接二连三上书劝谏,要求皇帝要敬畏天道。奏折最后一句写道"伏望陛下省灾异之来,验休祥之应,谨奉上天之戒,以揆当世之务。"在包拯看来,针对外敌入侵和内政不修,上天已经降下警示,宋仁宗需感悟到上天降下来的警示,只有选贤举能,屏退奸臣,才能取到革新政局的作用。

《清平乐》宋仁宗:他们想把我装在他们定义的圣君壳子里

(清平乐剧照 韩琦)

●宋太祖、宋太宗制定的宋代祖宗家法是套在所有宋代皇帝身上的一道绳索。想要做点啥,你得问问祖宗的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开国皇帝都会颁布一些具有本朝特色的规章制度,一般被称"祖宗圣训"或"祖宗故事"。这种祖先制定的事情裁断标准,一般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人可以质疑其权威,可以直接拿来指导现实的政治。在宋代,这一制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宋代建立于唐末五代的乱世后,因此宋太祖赵匡胤常日与臣下探讨治国之策,寻求使大宋长治久安的方法,并且他希望这些方法,世世代代子孙都可以遵守。高宗丞相吕皓曾向高宗讲道:"臣尝见太祖皇帝与赵普论书数百通,其有一云:'朕与卿定祸乱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太祖驾崩后,太宗谨记太祖的话。在即位诏书中就写道:"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表示他讲坚决执行太祖制定的既定方针。太宗在对太子的教育中,也是要求其贯彻祖宗法度,因此,真宗在即位时也下诏追随祖宗法度。于是。这渐渐成为一种制度化的要求。

《清平乐》宋仁宗:他们想把我装在他们定义的圣君壳子里

(清平乐剧照 刘太后)

宋代新皇帝即位之始,都要作出维护祖宗法度的姿态。仁宗继位之后,权利一度操持在刘太后手中,刘太后虽临朝称制,但还是自称"赵家老妇",对于赵宋家制度,他十分自信,同时,她也有着保守祖宗基业的责任和压力。所以在遇到事情时,她的选择一般是恪守祖宗成规,宋代的常用名词"祖宗之法",就是成型于这一时期。仁宗时北宋社会已经面对较大的危机,但群臣们都认为祖宗制度是救世良方。在仁宗稍有改辙之举时,参知政事王曾上奏,奏中直言

"天下者,太祖、太宗、先帝之天下也,非陛下之天下也"。用祖宗成法来压制当下君主,成为宋代政治的一种常态。


●中国历史上,宋代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闻名,儒学士大夫在朝中有强大的舆论势力,哪怕是皇帝,您也得忌惮他们三分

史学界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叫"唐宋变革论",唐宋之变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官场人员结构的大变化。唐代虽然已经实行了科举制,但是因为唐代士族的势力仍很强大,因此唐代官场士族子弟和科举士人始终在相互斗争。但宋代建立以后,朝堂之上已经是清一色的科举士人。


《清平乐》宋仁宗:他们想把我装在他们定义的圣君壳子里

(清平乐剧照 欧阳修)


相比之下,宋代的科举因为实行锁院、糊名的政策,所以宋代的科举取士而著称。大量的寒士涌进了朝堂之中,如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同时,这批士人因为深受儒家思想的渲染,视国家和天下的治理为己任,他们对于国家的政治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不惜触怒皇帝。

且宋太祖吸取了唐末五代武将专权的教训,打压武将,专用文人。立下了宋代"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基调。相传宋太祖时曾立一碑,上面写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这是一份誓约,誓约的权威性高于遗诏,加上宋代重视祖宗家法,因此这是太祖套在子孙头上的一个紧箍咒。士大夫所上的诏书无论多么过分,皇帝也不能对其下杀手。因此,士大夫上书言事的特权被保护。

士大夫对于皇帝施加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劝谏,而劝谏想要让皇帝接受,则要对皇帝有所触动。士大夫在上书言事时,都习惯用一种变相的压制和恐吓,这种威胁包括有形的威胁,例如武将作乱、民变兵变、外敌入侵等历史前车之鉴,阴阳灾异等上天惩罚。无形的威胁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祖宗家法,以及时事舆论的评价以及历史的评价。

《清平乐》宋仁宗:他们想把我装在他们定义的圣君壳子里

(清平乐剧照 宋仁宗)

相传仁宗想要提拔张贵妃的伯父当一个显职宣徽史,但在廷议时,无法通过。张贵妃不死心,仍然给仁宗吹枕边风,希望他能提拔一下伯父。仁宗跳过廷议,下了圣旨,但是包拯站出来反对,甚至将唾液溅到仁宗脸上,仁宗只能忍,并用袖子擦脸。回宫后,仁宗埋怨贵妃"你只知道给你的的亲戚要官,哪里知道包拯是御史中丞"。这个故事一方面可以反映仁宗宽厚仁慈的性格,但这也是宋代皇帝与士大夫斗争的侧影。


结语:

在宋代,有所谓"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名,君主的权利受到士大夫严格的限制。甚至有一些钟情于中国制度的学者说,其实在宋代中国已经实现了"虚君制",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君主。整套官僚体系可以自己正常的运作,国家大事的决定中,皇帝一般也要按照大臣的决议来决定国家大事。如果皇帝想要擅自决定一些朝廷事务,往往会受到群臣激烈的反对和谏官群体的抨击。而在儒学士大夫的理想中,皇帝可以达到尧、舜儒家圣王的标准。皇帝如果稍有出格的举动,就会受到强烈抨击。因此,天性仁善的仁宗发出"他们想把我装在他们定义的圣君壳子"的感叹也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刘静贞:《皇帝和他们的权力》,国立编译馆,199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