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由檢能抓住崇禎十一年出現的機遇, 那麼他真有可能中興大明

崇禎登基後,真可謂是流年不利。搞定閹黨後出現了‘眾正盈朝’的局面,結果發現他們並不比閹黨強多少;大力支持袁崇煥,想要實現‘五年復遼’,結果不到一年,毛大帥沒了,袁督師也沒了,明朝的遼東防禦體系徹底瓦解;想要依靠‘剿撫並用’平定流寇,結果流寇卻越剿越強。

如果朱由檢能抓住崇禎十一年出現的機遇, 那麼他真有可能中興大明

崇禎七年以後,情況愈發危急。以高迎祥為首的幾支流寇武裝已經擁有了在正面擊敗明朝官軍的實力。大帥曹文詔、艾萬年等接連在同流寇的交戰中陣亡。特別是中都鳳陽的失守,代表著流寇的勢力達到第一個全盛期。但是根據明朝廷能準確的判斷出高迎祥才是最大的威脅看來,當時明朝的官員中還是有能人在的。因為他們判斷的依據就是,高迎祥的士卒行軍時隊列很整齊。而這就是危險中潛藏的一個機遇,越是危險的局面,越能看出誰是人才、誰是庸才。如果崇禎能用好這些人才,局面肯定會越來越好。

崇禎十年,朱由檢迎來了最大的一個考驗。雖然得益於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接連取得勝利,明朝穩住了局面,但是當年底,清兵來了!此時的崇禎皇帝面臨著一個兩難的抉擇,是集中力量消滅流寇,還是集中力量保衛京師。如果選擇保衛京師,勢必會導致剿滅流寇的戰爭功虧一簣;如果選擇剿滅流寇,那麼京師的守衛力量肯定不足,一旦京師失守那一切都沒有意義了!這種艱難抉擇的危險之處就在於,一旦選錯瞬間就將萬劫不復。但是在這種危險之中同樣隱藏著另一個機遇。

如果朱由檢能抓住崇禎十一年出現的機遇, 那麼他真有可能中興大明

如果我們認真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在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的努力下,明軍已經取得對流寇的決定性勝利,高迎祥部被全殲、李自成只剩下十八騎遠遁深山、張獻忠羅汝才接受招撫。雖然說清兵入塞後,擺出一副進攻明朝京師的架勢,但根據清軍的兵力與部署來看就不難發現,此次他們的根本目的還是劫掠和牽制明軍不讓明軍剿滅流寇。而這就是崇禎的機遇,如果他能準確的判斷出敵軍此次進犯的意圖,那麼他根本就不用為京師的防禦問題發愁。他只需用盧象升保住京師就可以了,然後繼續大力支持洪承疇與孫傳庭清繳流寇。之後待清兵返回關外,再以盧象升統率大軍徹底解決張獻忠、羅汝才與革左五營,這樣流寇問題就能基本解決。如此一來,再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崇禎就可以開始著手解決遼東問題了!

如果朱由檢能抓住崇禎十一年出現的機遇, 那麼他真有可能中興大明

其實一開始崇禎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在執行,也確實收到了一些成效。盧象升在京師擊退了清兵,洪承疇和孫傳庭幾乎將眾流寇一網打盡。但偏偏這個時候崇禎與楊嗣昌非得搞什麼議和,結果盧象升戰死,洪承疇與孫傳庭率領精銳赴京師勤王,然後局面就愈發不可收拾了。

這裡倒不是說崇禎議和不對,而是千不該萬不該在這個時候議和。因為在洪、孫、盧的帶領下,明軍俘獲了流寇中實力最強大的高迎祥;幾乎將李自成精銳的騎兵軍團全殲。這時的明軍士氣正盛,銳不可當。在這樣的情況下,崇禎與楊嗣昌先是逼的盧象升全軍覆沒,然後又將洪、孫大軍調到京師。結果有了盧象升的前車之鑑,洪、孫二人空有十八萬精銳,卻不敢出戰。而此舉實際上就是在告訴那些明軍,雖然你們在對陣強悍的流寇軍隊時能取得勝利,但是在面對更加強悍的滿清軍隊時,你們還是不行。所以說後來松錦之戰明軍的戰敗從盧象升戰死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如果朱由檢能抓住崇禎十一年出現的機遇, 那麼他真有可能中興大明

如果盧象升沒有戰死,如果崇禎沒有著急忙慌的將洪、孫二人的主力調往京師,如果崇禎能抓住這極為關鍵的戰略機遇,那麼他真有可能在崇禎十一年以後中興大明。可惜一切都沒有如果,盧象升還是戰死了;洪、孫二人的主力調往京師後,流寇再度死灰復燃,並且比以前任何時候都燃燒的更加猛烈。崇禎也在這內憂外患中一步步的走向了煤山山頂的那棵歪脖樹,了結了自己,結果了大明。

如果朱由檢能抓住崇禎十一年出現的機遇, 那麼他真有可能中興大明

剛接觸明史時,戰歌也曾深深的同情崇禎皇帝,但是在知道了盧象升的結局後,在知道他親手破壞了這次戰略機遇後,戰歌才明白,他這亡國之君當的真不冤!

文章取之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