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怎么样才能做到少生气?

优友友


家长生气主要是因为觉得孩子的选择不对,不听家长的劝告,担心孩子有不良后果吧,但是这样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要怎么做呢?

首先是接纳,理解和共情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然后是包容孩子行为的后果

最后,建立好了情感联结,亲子沟通顺畅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归纳下来就是家长先体谅理解孩子,孩子被感动😹被满足后也会反馈给家长理解尊重,认同。

具体说明一下。

青春期孩子有其年龄阶段的特殊心理和行为,不够成熟独立却很希望成熟独立,对自己过度信任。这时候家长如果否定孩子会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抗,逆反。因为家长的行为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虽然在家长的经验来看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是错的。

这时候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就特别关键了。

首先就是家长要理解孩子想法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出发点,尊重,认同,这是孩子非常需要的,也是家长很容易忽视的地方。

不能简单的看待事情的对错,还要关注心理层面的需求。

孩子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后心理上的防御就卸下来了,就不会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这时候家长再循循善诱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建议,孩子比较能接受,听得进去。这样亲子沟通顺畅,关系和谐,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好沟通了。

最后,即使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对于结果家长也要学会包容,相信孩子会在结果中反思变得更好。家长要有耐心陪孩子一起成长。


宝妈分享育儿知识


笔者认为:在教育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上还是提倡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去陪伴孩子的成长。

看着一手带大的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从无话不谈变得无话可谈,身为父母内心一定烦恼。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了,青春期对于孩子来说,并不见得是坏事,反而是一个好的开始。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叛逆。叛逆对孩子的发展有利,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叛逆放任自流。只有家长处理得当,孩子才能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才能在叛逆中成长。

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很多过去看上去不错的“亲子关系”好像一下子出了问题。为了改变孩子,父母从批评、斥责、吵闹到无可奈何、焦虑不安。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父母应该从改变自身开始,重新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

如果我们不想以亲子关系的破裂作为成长的代价,就要用正确方式沟通,避免过多亲子冲突,也不要将青春期过分“妖魔化”。做父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让你的孩子有成长独立的自我意识,但仍然要在必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指导。

亲子冲突一般都是围绕着孩子的基本生活,都是一些生活琐事,而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沟通出现问题。所以,破除亲子冲突的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不武断,多倾听。不管什么事情,先听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 “你对于玩游戏的时间有什么意见吗?你觉得什么时间合适呢?”不要用我们的思维判断一件事情。

二、言必行,行必果。家长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说出口,但是说到就要做到。“今天玩游戏时间是30分钟,超时之后明天减少5分钟。”明天只要超时了,必须减少5分钟。规矩明确而具体,这才会达到效果。

三、不暴怒,找原因。面对孩子叛逆,我们很容易横眉怒目,这时候,先不要说话,慢慢吐出这口气,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想想自己这么生气的原因,是为了发泄情绪还是为了教育孩子,如果是后者,心平气和的沟通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四、少控制,多放权。既然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那我们要学会放权,不要给孩子安排好一切,给孩子自主权。比如,什么时候出门?怎么出门?游戏玩多久?交一些什么样的朋友?甚至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如果孩子有不错的意见,我们不妨采纳。

总之,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偷的懒,将来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就是父母的教育理念。

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长跟孩子一起成长,领着孩子选对方向,找对路子。


Lw说教育


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的时候,您之所以经常会生气,无外乎是他没有按照你说的去做,或者说他没有听您的话,所以你认为他是错的,你认为他应该听你的,你想要控制他。因为失控,所以你生气了。

其实不光是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的时候是这样,在我们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家长们很容易就会生气,然后你会认为这是因为孩子造成的。

其实是因为家长们不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青春期孩子们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叛逆,青春期叛逆几乎是每一个人必经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想要独立,想要自主,他们通过叛逆就是想要独立,想要自主,他们想要成为跟父母不一样的人。但是父母不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认为他们不听话了,还要用以前的方法来控制孩子。会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叛。

所以家长朋友们你可以尝试放权。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其实管的越少越好。而且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希望父母信任他们。如果你能做到信任孩子,那孩子他也会信任自己,他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慢慢的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所以如果想要不生气,那你就尝试放权吧。当孩子需要你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当孩子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可以离孩子远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观点不同的人以及你们的每一个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