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為什麼要秋後問斬,有什麼講究嗎?

恆實說


[歷史呀呀呀]作答:

經常說秋後問斬,並不等於秋天問斬,並非是一定在秋天對犯人執行死刑,據史書記載在秋冬兩季都可以。只是按照慣例,陳年積累下來的死刑判決一般在當年秋天執行,所以基本在秋天執行了。

儒家經典名著《禮記·月令》的“孟秋之月”一篇有詳細的描述:“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從西周時期,就開始有秋後執行死刑的說法,到了西漢初年,逐漸成為了慣例,寫進了刑法,以後的歷朝歷代基本都遵守這一條。

那麼秋後問斬的這個慣例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它的成因是什麼呢?

一、秋後問斬比較契合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古代人比較崇尚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樸素的唯物主義者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認為人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按照自然的規律進行。春天是勃勃生機的季節,夏天是朝陽似火的季節,秋天則是瑟瑟秋風的季節,問斬比較迎合這個季節的特徵。

二、問斬是大罪,要慎重的執行,所以一般會拖到“秋後”

《全唐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他對死囚的處決非常慎重,要求“三日重五覆奏”,也就是說皇帝批准後三日方可執行死刑,以此來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後世很多朝代也是非常重視死刑的核準,所以會有一定的流程,所以會放到每年的秋後,或者來年的秋後執行。

三、集中處理的事情,又約定俗成

“秋後問斬”時間是每年的十、十一、十二這三個月,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所沿用,直到清末。因為這樣執行起來,能夠集中處理過去一年來的重要案件,提高效率,又是約定俗成,所以沒有變的必要。

結語:

秋後問斬,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工作模式,那由人們的思想發展而來,逐漸形成習慣,也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現代政府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死刑的核準不需要那麼多時間,也不會積壓案件,秋後問斬就消失了。


歷史呀呀呀



新141019416


西漢儒家經典《春秋繁露》中這麼說: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養,秋清以殺,冬寒以藏
故曰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

差不多意思就是既然自然規律是春生夏長秋殺冬藏,那麼王道自然也應該順應天道,這才有統治者的正當性,所以要砍人最好是在秋後。


另外,這秋後是指秋分之後。這會兒晚稻也割完了,冬麥也播完了,老百姓都開始閒得蛋疼。這個時期用來砍人最熱鬧


你就想,砍人腦袋在古代是一種用來震懾百姓,宣告律法權威的事兒,自然是觀眾越多,震懾性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