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小龙虾“蹦”出扶贫大产业

淮北平原乍暖还寒,但在安徽省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却是一番忙碌的景象。走过严寒的冬季,这里的春天仿佛比往年要早一点来临。


蒙城:小龙虾“蹦”出扶贫大产业

安徽省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农民正在捕获小龙虾,准备运往市场销售。

蒙城:小龙虾“蹦”出扶贫大产业


安徽省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农民正在捕获小龙虾,准备运往市场销售。

天刚破晓,在薛庙村龙虾养殖扶贫基地的水田里,就有农民换上皮衩,推着盛放龙虾的塑料大盆,开始起网,当提起虾笼倒是活蹦乱跳的龙虾时,倒虾的农民掩饰不住喜迎的心情,便哼起了小曲。


蒙城:小龙虾“蹦”出扶贫大产业

安徽省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农民正在捕获小龙虾,准备运往市场销售。

蒙城:小龙虾“蹦”出扶贫大产业

安徽省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农民正在捕获小龙虾,准备运往市场销售。

蒙城:小龙虾“蹦”出扶贫大产业

  安徽省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农民正在捕获小龙虾,准备运往市场销售。

约莫在早晨7点钟的光景,一筐筐满满的龙虾用电动三轮车便运往村头的龙虾交易市场,车未停稳,就被等候已久的外地客商围拢过来,迫不及待地帮着农民从车上卸下龙虾,开始认真地查看成色。当敲定价格、挑选、过磅称重、付款等一整套规定动作完成之后,坐镇收购龙虾的客商便将不同规格的龙虾分装在不同的箱子里,开始出发,赶往南京、合肥等地。也许,不要到晚上,当地的市民就可以品尝到这些鲜活龙虾带去的味道。


蒙城:小龙虾“蹦”出扶贫大产业


 安徽省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小龙虾养殖基地,一位农民准备将刚捕获的小龙虾搬运上岸。

  自今年2月下旬开始,立仓镇薛庙村的小龙虾就开始陆续抢“鲜”上市,不仅卖出了好价钱,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和贫困家庭实现增收,小小龙虾“蹦出”扶贫大产业。


蒙城:小龙虾“蹦”出扶贫大产业

安徽省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农民在查看刚捕获的小龙虾。

  薛庙村是立仓镇的偏远村,这里距离县城东南45公里,紧靠茨淮新河北岸,人口4799人,拥有耕地10346亩,辖17个自然庄,25个村民组。薛庙村地势低洼,在以往的传统种植作物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中连年欠收,可以说种的多收的少,农民生活不堪一提,村内基础工程更是严重落后,没有一条水泥路,饮水、电力、医疗、教育更是不敢想象,致使农民生活条件较差,全村双基建设处于全镇倒数,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村。

  2016年,立仓镇鼓励薛庙村展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试作1000亩虾稻基地,获得成功,当年龙虾上市后,每亩净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群众的热情高涨,纷纷表示要学习技术。以此为示范,立仓镇鼓励群众通过“企业带动、大户带头、群众入股、就近务工”等多种方式,参与虾稻共作产业。

  2017年,为了更好地指导群众养殖小龙虾,村里主动招引湖北华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质虾苗和技术指导。2019年,村内已发展稻虾养殖5000余亩、稻蟹养殖400余亩、莲鱼养殖2000余亩,特色水产立体养殖200余亩,初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

  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薛庙村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薛平文是薛庙村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6年起他便在展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找到了一份工作。这几年,靠着在合作社的常年务工,薛平文家不仅脱了贫,精神面貌有了大的改观,就连低矮的小屋,也换成了两层拔地而起的小洋楼。

  想到自己家这几年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薛平文说,以前没想到有这个产业,也没有这个技术。村里有了这个产业后,天天在这里干活不仅能挣钱,还能跟着学经验和技术。

  在到合作社务工的同时,薛平文还在自家的承包田里养了近5亩的龙虾。如今,薛平文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可以挣到2万多块,同时还不耽误自己家养龙虾水稻,自家田里一年又收入2万多。打工有收入,养殖有收益,2017年薛平文顺利脱贫。他说现在自己的干劲更足了,这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啦。

  据立仓镇党委委员、薛庙村党总支书记陈勇介绍,薛庙村的贫困户由前期刚刚达到脱贫标准,到现在通过产业的持续带动,持续发力,使贫困户的收入,也翻了一番。到目前为止,全村的所有贫困户人均收入能达到9000元左右。

  目前,立仓镇薛庙村近7000亩的土地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小龙虾的养殖、生态水稻的种植及优质莲藕的栽植,给群众以及贫困户提供了持续增收的源头活水。2016年,薛庙村顺利脱贫出列,60户贫困户192人已全部脱贫,提前进入巩固提升阶段。在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同时,薛庙村虾稻共作、莲鱼共养也渐成规模,实现了一水多用、一地多收。薛庙村展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德轩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莲藕卖6000块钱,账都算出来了,莲藕买完了。从目前看,小龙虾占到6000块钱,与莲藕收入基本上差不多,保守地说这两样一亩地不低于1万块钱。

  今年从2月下旬开始,当农民采挖完莲藕,就开始捕获莲藕田里养殖的龙虾。3月9日,在薛庙村一块藕田旁,正在挑选刚捕获龙虾的养殖户周桂宇,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他从2月底就开始下网捕获小龙虾,到现在已经买了6到7万块钱了。现在龙虾每市斤在25元到30元之间,行情非常好,先抓一部分买个好价格。

  在合作社及养殖大户的示范引导下,农民发展龙虾养殖的积极性高涨。从2017年开始,薛庙村还依托虾稻和莲鱼产业,整合村内优质生态资源,积极探索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的模式,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中国蒙城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薛庙村的莲藕、小龙虾也已传声名鹊起,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也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客商和旅游者。

  农民周桂仓便瞅准了这一商机,利用自家门前的空场地,当起了龙虾经纪人,并从事龙虾养殖服务。当小龙虾一上市,周桂仓的电话就被打爆,有的客商干脆直接坐镇在薛庙村,看着农民捕获龙虾,然后悉数收购运走。周桂仓介绍说,现在正常收购每天早上要收四五万块钱的龙虾,其中包括一级成品虾和虾苗。如果再过一个礼拜以后,量大起来了,市场就要准备更多的现金了,每天早上收购成品虾和虾苗这一块就要准备20万元,进入最高峰期每天要准备流动资金50万元。


蒙城:小龙虾“蹦”出扶贫大产业

3月9日,安徽省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农民将刚捕获的小龙虾运往村头的交易市场销售。

蒙城:小龙虾“蹦”出扶贫大产业


  3月9日,安徽省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小龙虾养殖基地,一些农民在比试刚捕获的小龙虾大小。

  小龙虾蹦出了大产业,让老百姓因此得到了实惠,不仅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也助推了脱贫攻坚。薛庙村是蒙城县小龙虾养殖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县实施产业扶贫的一个亮点,更是县委、县政府大胆决策培育出来的“朝阳产业”和“扶贫产业”。几年来,为发挥立仓镇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让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助力脱贫攻坚,蒙城县委、县政府递次推进,调整思路和方向,促使小龙虾“蹦”的更欢,让老百姓腰包更鼓,让贫困家庭增加更多的收入。

  2016年,县委提出了“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的理念,根据立仓镇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的特征,兴利除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小龙虾养殖和虾稻共作等模式,并取得了成功。

  2017年,县委及时更新了发展理念,提出了“莲鱼共养,虾稻共作,水农共融,农旅共振”的发展模式。

  2018年,县委进一步提出了“提升水利,用足水力,做强水产”的理念。

  2019年,又在总结、归纳多年经验和收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发展“水利?水产?水生态”的生产格局。

  同时,自2017年开始,依托虾稻和莲鱼产业,整合村内优质生态资源,在全县相关部门的参与下,以薛庙村为主场地,先后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中国蒙城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特别是2019年7月份举办的第三届文化旅游节,9天时间内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收益2000万元,160余名群众和贫困户参与节日活动,通过务工、经营等方式,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文化旅游节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休闲采摘、垂钓、农家乐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为探索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发展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薛庙村成功争创“安徽省优秀旅游示范村”,2019年薛庙村争创为3A级旅游村庄。

  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的理念,进一步固化发展理念,自我加压,逐年推进,同时跟踪出台了水产养殖的奖补政策,助推小龙虾产业的大发展。

  目前,全县小龙虾养殖发展到8万亩,并由立仓镇向周边的楚村镇、三义镇等乡镇辐射,2020年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截止到2019年底,立仓镇已发展虾稻产业6.2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5.6万余亩,小龙虾精养4000余亩,年产小龙虾1.2万余吨,经济效益达到3.6亿元以上。全镇有1800余人从事与虾稻相关工作,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600余人务工,平均每户每年增收4000元以上。2018年,薛庙村成功争创“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立仓镇也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

  春日漫步薛庙村,这里油菜花飘香,水天一色,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昔日的老灾窝,如今因莲藕而起,因龙虾闻名,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更没有想到荷花飘香助增收,龙虾蹦出致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