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一號”留下了什麼?

“兒時仰望星空,會看著天上的星星,猜測哪一顆是東方紅一號。”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舉行紀念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週年座談會,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曲以廣在會上深情地回憶說。在他看來,東方紅一號是中國航天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的開端。

本次航天日以“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這也成為座談會上航天專家們口中的熱詞。他們一致認為,東方紅一號研製攻關過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構成了我國“兩彈一星”精神和航天傳統精神的內核。

“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是中國確定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方案時中央領導的批示要求。”航天科技集團原高級技術顧問、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院士說。

然而在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完成研製任務談何容易。衛星上天需要大量計算,但當時自動計算器都屬於比較先進的計算設備,更多是用半自動手搖計算機,有時任務急了,科研人員連算盤都會用上。孫家棟清晰地記得,計算室裡一群年輕人成天在那噼噼啪啪地算。科研人員就這樣依靠人工,一點一點把衛星數據算了出來。

在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發射過程中,科研人員攻克了火箭級間連接和分離技術、末級火箭觀測裙設計、衛星天線釋放和展開、儀器艙罩鍍金、熱真空模擬實驗、紅外地平儀研製試驗等一系列技術和工藝難關,並在跟蹤測軌技術、信號傳送方式、熱控制技術等方面超過了其他國家的首星任務。這一切都是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幹出來的。

在神舟飛船原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看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一舉打破了西方強國對航天尖端技術的壟斷,讓中國航天揚眉吐氣。“那時候我們沒用一個外國的元器件,都是中國人自己造的。”他自豪地說。

聽到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的消息時,曾負責長征一號火箭方案論證工作的劉寶鏞,正在位於齊齊哈爾的軍墾農場參加勞動鍛鍊。他不顧嚴寒,奔跑在農場廣袤的田地裡,如痴如狂地在太空中尋找那顆魂牽夢繞的衛星。

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東方紅一號工程帶動的技術、工藝早已更迭換代,工程親歷者們也已白髮蒼蒼,但它留下的航天精神卻不斷傳承,成為一代代航天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並沒有直接參加東方紅衛星的研製,但在北斗衛星研製過程中,他時刻感受著東方紅衛星的精神引領,深受激勵。他說,在北斗衛星研製中我國始終秉承自力更生、自主可控理念。國產太陽翼、太陽翼驅動機構、動量輪、紅外地球敏感器等在北斗一號衛星上首先使用,使我國長壽命衛星的國產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北斗二號衛星積極推動國產長壽命陀螺和高精度銣原子鐘的研製和應用,不僅擺脫了相關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面,也使得我國相關產品研製水平大幅提高。

而在東方紅一號追求卓越精神的引領下,北斗導航系統也沒有照搬國外技術,充滿了中國特色的創新點。王平說,北斗導航衛星採用3種混合軌道,在國際上獨一無二;除了定位、導航、授時服務等基本功能,北斗還可以提供短報文、搜救等特色服務,不僅知道自己在哪,還可以把自己的位置發給別人。為了解決我國無法全球布站的難題,北斗三號衛星採用星間鏈路,通過衛星之間雙向測距與通信,實現星地聯合定軌,一站式測控……

以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為起點,航天事業步履不停。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表示,“與5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國航天有更堅實的基礎、更優秀的人才、更好的外部條件,正處在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變的路上。同時也會不斷碰到新問題、遭遇新挫折、迎來新挑戰。”當前中國航天正面臨著嚴峻形勢,要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提升質量意識、更好地傳承弘揚航天三大精神和優良傳統。吳燕生說,“無論如何,我們要始終記得,新一代人擁有新的夢想。我們當前為之奮鬥的夢想就是航天夢、中國夢。”(記者 付毅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