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拔窮根 奔小康

趙玉花 吉林農村報記者 徐文君

通榆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全省兩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截至2015年末,全縣有貧困村90個,共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746戶54598人,是全省貧困人口最多,扶貧任務最重,脫貧壓力最大的縣份。

面對如此艱鉅繁重的脫貧攻堅任務,通榆縣立足縣情,用一雙勤勞靈巧的雙手,破譯出解貧“密碼”。走出了一條特色脫貧之路。

4月11日,通榆脫貧“摘帽”的消息傳來,許多通榆人熱淚盈眶。

經過四年多艱苦卓絕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2019年底, 全縣35項退出指標全部達標,9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由21.8%下降到0.075%,全縣僅剩92戶188人暫未脫貧,為全面小康的順利實現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這樣的數字讓人欣喜,背後的付出令人欽佩。

“挪”窮窩 住新房

瀚海春意濃。4月初,記者在幾年後再次來到通榆縣邊昭鎮五井子村,走進改造後的村屯,嶄新的住房整齊劃一,筆直的道路伸向遠方,一幅美麗新農村的景象呈現眼前。

住房安全,事關群眾飢寒冷暖,關乎脫貧攻堅成敗。2016年以來,通榆縣牢牢抓住農村危房改造政策機遇,累計實施危房改造22554戶,佔全省總量的13.3%,僅2019年就完成改造7223戶,實現了應改盡改。

2019年5月,通榆縣在精準識別貧困戶的基礎上,瞄準經濟最困難、住房最危險的貧困戶,全面調查走訪,登記造冊,將住房困難的貧困戶全部納入危房改造範圍,不漏一戶。

國家給蓋新房了,這是宮彪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蓋了新房,老媽再也不遭罪了,40多歲的男人樂得幾宿睡不著覺。

2019年7月中旬,宮彪將老媽從老房子裡抱了出來,暫時搬進旁邊的廂房裡。危房改造施工隊走進他家,半個月後,一棟嶄新的磚瓦房替代了老舊土房。

“媽,咱們搬進新房子裡嘍。”10月4日,宮彪將癱瘓在床的老媽小心翼翼地用被包裹起來,迎著金色的陽光,大踏步走進了嶄新的房子裡。

通榆縣還對2595戶歷年除險加固房屋進行了多輪排查,問題逐戶整改銷號,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在2019年9月份召開的全省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推進會議上,通榆作為僅有的兩個先進縣之一,作了典型經驗介紹,工作成效得到了省政府和住建廳的一致認同。

水清了 心甜了

在全縣最偏遠的向海蒙古族鄉紅旗村幸福屯,由於位置偏遠,水資源匱乏,井水含氟量超標,幸福屯57戶群眾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喝上一口純淨的自來水。

2019年5月,村裡傳來了消息,要打水源井,以後家家都能喝上自來水了,村民代紅半信半疑,幾乎天天到施工現場轉轉。

“就尋思我們這兒這麼偏僻,人也少,哪能喝上自來水呢,沒想到這麼快呀,5月初打井車開進來的,打水源井、管網入戶、蓋井房,安裝淨水設備只用了1個月全部完工。”代紅豎起了大拇指。

6月10日,通閘接電,井水順著新修的管道流到了家家戶戶。當第一股清涼的井水從水管中嘩嘩流出來的時候,代紅迫不及待地接了一大瓢,大口喝下,從這一刻起,代紅才真正感受到,今後的日子就像這水一樣甜了。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農村飲水安全在脫貧攻堅戰中肩負著重大責任和使命。

長期以來,通榆縣農村飲用水中鐵、猛、氟等有害物質嚴重超標,是致病致貧的主要原因之一。2019年5月,縣委、縣政府把飲水安全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生命線”工程,推出了“建、改、防、清、治、管”六項綜合性舉措,開展了為期60天的農村飲水安全“大會戰”,一舉實現了供水保障率和水質合格率 “雙百”的目標。2019年8月,在全省農村飲水安全視頻會上,通榆作了典型經驗介紹;國家水利部在暗訪時,對通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特別是在運維管護的機制體制方面,給予了充分肯定。

“袋”鼓了 民富了

發展產業是實現穩定脫貧、減少返貧的治本之策。通榆緊緊圍繞資源稟賦謀劃實施項目,重點在庭院經濟、合作經營、光伏扶貧3個項目上疊加覆蓋。2019年,扶貧產業總產值達到 6300萬元,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2378元。

作為白城地區發展庭院經濟的先導縣,通榆 “以獎代補”,鼓勵農民利用庭院種植辣椒、花生、蔬菜等高產經濟作物,政府每平方米補助1元。同時,請省農科院專家上門服務指導,聯繫企業訂單收購,全縣4.65萬畝庭院作物,幫助農戶實現戶均增收2000元。目前,庭院經濟逐漸成為全縣脫貧致富的一個永久性、可持續的產業項目。

通榆縣蘇公坨鄉天利泰村李洪有夫婦告訴記者:“別看這900多平方米的庭院不起眼,今年種上蒲公英,再加上補助,足足可以出5000多元呢!”

挖掘資源優勢、利用產業優勢,通榆縣引進和培育了吉運牛、牧原豬、天意辣椒、天成蔬菜等產業項目,採用“龍頭企業+貧困戶”的模式,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

藉助電商優勢,持續引導貧困群眾參與電商創業就業,有力推動農業產業向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電商化轉型升級。

抓住日照優勢,全縣共建設35個光伏扶貧電站,累積獲得收益資金5617.3萬元,可保障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20年。

“氣”足了 路寬了

物質扶貧可解一時之困,精神扶貧才能長遠受益。為從思想上拔除窮根,通榆縣將善、孝、富、美“四道”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湧現出鄉村級模範家庭2000多個,經驗在全省推廣。

在31個易地扶貧搬遷村、21個安置小區創建了“愛心超市”,鼓勵群眾用勤勞、善行和美德“賺”積分,兌換生活必需品,被省委認定為“可複製、可推廣”的工作經驗,成效得到了中宣部的充分肯定。

“愛心超市”運行一年多時間,其所產生的效應和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不僅使社會救助與群眾需求對接更加精準,更重要的是群眾主動脫貧意識增強了,有了那股積極奔向幸福生活的勁頭。

“愛心超市”每週三開放,村民在愛心超市換取不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時,可把需求寫到“愛心迴音牆”上,註明聯繫方式,企業和愛心人土及“愛心超市”根據留言可及時、準確地採購愛心物品實現需求的精準對接。

隨著“愛心超市”積分兌現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各類活動的深入融合,村民發生著從過去為了積分做公益到現在給不給都願意幹的巨大轉變,讓“愛心超市”兌換的不僅僅是物質商品,還兌換出了文明公益新風尚。同時也收穫了群眾對黨員幹部的信任,實實在在地提高了村民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邊昭鎮五井子村張大娘笑著說:“現在自己主動賺積分,能換自己想要的東西,還能經常參加村裡組織的集體活動,可高興了。”

經過四年探索實踐,通榆縣已形成政策、產業、光伏等多項產業疊加的“13+”幫扶模式,一張張扶貧保障網越織越密、越織越牢。

截至目前,全縣脫貧戶年人均穩定收入3740元以上;農村低保對象17644戶24625人,其中包含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021人,做到了應保盡保。45461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貧困人口參保率達到100%。

四月的通榆,春寒依然料峭,但鮮花已然開放,沐浴著溫暖的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