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世事變遷

人們心中總會有一條街裝載著抹不掉的記憶

它的每一塊磚、每一面牆都經受住了時光的考驗

在南明區,也有不少歷史名人留下的足跡

就讓小編帶你跟著名人的腳步遊遍南明

這些貴陽人每天都要經過的地方

竟然有如此迷人的歷史

曹狀元街出狀元

貴陽有這樣一條小街,連接了富水南路和遵義路,街道不寬交通卻很繁忙,這條很多人都經常路過的街就是曹狀元街。不知你路過這條街的時候有沒有好奇過,曹狀元是何許人也?那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曹狀元街的前世今生吧。

曹狀元街的由來

曹狀元街東段原名狀元巷。因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武狀元曹維城在此建狀元府而得名。

西段原名倉門口,清朝時是常平倉(封建社會里府、州、縣地方政府設立的糧倉)所在地;民國16年(1927年)該街道為新市場;解放前英國基督教青年會設於此,故又名青年路;因為商店雲集和出現了群星電影院的緣故,民國31年(1942年)又改名市場路;1951年與青年東路及青年南路一段合併,仍名為市場路;1986年改名為曹狀元街。

//////////

曹狀元何許人也

“曹狀元”即曹維城,字價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武舉殿試進士第一名,時年20歲,成為貴州歷史上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狀元。他中狀元后官至雲南副將,從二品,卸任後定居貴陽,住在城南狀元府,即今曹狀元街一帶。曹氏祖孫三代都是武進士或武狀元,是貴州歷史上極有名氣的武術世家。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曹狀元畫像

曹維城與光緒年間文狀元青巖人趙以炯、麻江人夏同和、遵義人探花楊兆麟並稱為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著有《進藏紀程》等。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清代 武舉騎射考試

曹維城的父親曹元肅曾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武進士,曹維城受祖訓的影響和薰陶,自小習武學文,所以他不僅武功超群,且工詩善畫,其友朱文曾作詩盛讚曹維城:“二十奪狀頭,三十稱詩伯。”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20世紀60年代的曹狀元街

曹維城著有《初秋登黔靈山贈瞿脈上人》。詩中寫道:“黔山精舍好,相對有名僧。道悟無生妙,禪參最上乘。茶煎澗中水,香靄佛前燈,不許塵凡到,雲嵐護幾層。”從詩中看出曹維城頗有奇士風度,當時人們稱讚他“風流多蘊籍”。

//////////

如今的曹狀元街

現如今的曹狀元街,兩旁大多都是餐館,如果走進小區內,映入眼簾的會是滿眼的綠色,讓浮躁的心馬上得以撫慰。

臨街的住所已經完全被現代的氣息遮蓋,深灰色的牆面帶著一股高冷,拒人於外。斑駁的牆面似乎在提醒人們這條街悠久的歷史,葡萄藤、爬上牆的青苔賦予矮房一片寧靜。

曹狀元街雖然不長,卻裝載了百年來的歷史,見證了貴陽的風風雨雨,一直順應著時代的變化改變著自己的容貌。矮房在逐漸老去,但曹狀元街會一直年輕。

達德學校 革命家王若飛母校

在貴陽市車水馬龍的中華路上,達德學校是一處鬧中取靜的好地方。青瓦白牆,猶如脫離於塵世仙風道骨的老人,靜靜看著這座城市的滄桑變遷。好奇裡面是什麼樣子嗎?就讓小編帶你進去參觀一下吧~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達德學校(王婉/攝)

走進達德學校舊址

達德,《禮記·中庸》裡這樣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走進達德學校,石階上苔痕處處,廊柱油漆剝落,宮燈已然陳舊泛黃,一切都表明這裡年份已久。花園裡泥土的清香混雜著老房子裡特有的陳舊的氣息,恍惚間似走進了歷史之中,隔絕於世。門外所有的喧鬧頃刻間全部消失不見,只有眼前的書架、藤椅、墨香。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達德學校(王婉/攝)

達德學校在貴陽家喻戶曉,不僅因為古老,還因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四八”烈士王若飛曾就讀、執教於此,並且王若飛的老師——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黃齊生先生(時任貴州政府出外聯絡代表)曾擔任校長。書院後院建有王若飛和黃齊生的紀念堂,這裡成為了貴陽市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

達德學校起源

達德學校過去是達德書院,原系元朝修建的南霽雲廟,是為了紀念唐朝名將南霽雲所建。明清兩代曾多次整理修繕,後來改建為忠烈宮。

穿過忠烈宮的後操場,是一所典型明清風格的四合院,這就是達德學校舊址。禮堂內的達德校史展覽,展示了這個開始僅有20餘名學生的私立小學,發展成為著名學校的歷史。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達德學校一角(王婉/攝)

1894年,維新派掀起學習西洋文化、格致的新學潮流,所謂“西學為用,中學為統”,貴陽隨之舉辦了經世學堂,在全省選錄優秀學子,旨在培養年輕一代。

戊戌變法失敗後,經世學堂被解散,但曾在此學習過的黃幹夫等人,於光緒27年(1901年)創辦“貴陽算學館”於城南忠烈宮。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算學館擴大成達德書社,光緒三十年(1904年)達德書社社員創辦了民立小學堂,堂址設於忠烈宮後院左廂房。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達德學校一角(王婉/攝)

開辦之初,有黃幹夫、賈一民、胡履初、陳秀升、楊伯利等5位教師,黃幹夫幼年學過數、理、化知識,後來又進過嚴修改革的學古書院深造,學識較好,被公推為堂長,有學生20多人,同年夏秋間,黃齊生進入學堂任教。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民立小學堂改稱達德學堂。

//////////

書院變學校

民國元年(1912年)起稱達徳學校。以“好學、力行、知恥”為校訓,在教學上強調知行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與實踐能力,後增辦中學。

同時提倡男女平等,1925年增設女中部,成為貴州省著名的私立學校。達德學校自創建始,就提倡開放教育,是貴州較早派員出國考察和派遣留學生的學校;達德學校也是貴州較早引進科學教育儀器的學校,並且是貴州新戲運動的發祥地。那時的達德書院是貴陽文明象徵,它啟迪矇昧,滌盪陋習,主張交流開放,成為促進對外學習、交流的橋樑。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達德學校一角(王婉/攝)

後來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王若飛,從9歲到15歲在該學堂讀書7年,畢業後又在該校任過教。他在這裡打下了好的基礎,於民國11年(192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5年,王若飛參加中共代表團赴重慶談判,同國民黨政府簽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府幾次撥款分期分批將達德學校靠中華南路忠烈宮原中學部的房屋修復為達德學校舊址,對外開放,供人參觀。

1982年2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達德學校舊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達德學校內陳(王婉/攝)

張之洞與六洞橋

在博愛路老街上,有一處小小的紀念園,不甚起眼,卻是為紀念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張之洞。

據《南明區志》記載,位於貴陽市的六洞橋是晚清名臣、洋務運動代表人物、教育家張之洞的出生地。取名“之洞”,即因他出生於六洞橋孔明洞之側。那麼,就讓南圖君帶你瞭解一下張之洞與六洞橋的歷史吧~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張之洞官服照片

橫臥碧波六洞橋

六洞橋始建於清代初年,位於貴陽市南明區博愛路,貴陽貫城河匯入南明河出口處,被很多橋樑研究者稱為貴陽最奇橋。乍聽六洞橋會很自然認為這是一個有六個橋洞的橋,但實際上六洞橋是六座橋,因六橋緊密分佈,六個橋洞橫排,故名六洞橋。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六洞橋老照片

《貴陽府志》載:六洞橋在永祥寺前,有橋六,橫臥碧波間;清人劉蘊良(貴陽人、同治進士)以南明河水環繞城垣,呈太極形,特作一聯“一水倒環分太極,六洞橫鎖鎮中流”。

六洞橋曾經是貴陽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其橋下的貫城河水流水清澈帶綠,像玉石一樣,又名玉帶河。清代貴陽女詩人何履絜曾作詩《六橋晚眺》詠六洞橋:“河干風景圖畫,時兒賣花人過橋。一磐聲隨流水度,雙欄影倩夕陽描。清將夏氣蘭佩,綰得秋光是柳條。最苦檮衣砧杵急,不曾寄遠亦魂銷。”描繪了斜陽秋光下六洞橋畔,女子洗衣,捶杵聲聲,思緒萬千的貴陽民俗風情畫。

如今的六洞橋只剩兩座。一座最靠近南明河,橋下的河道沒有水,河床上鋪設大塊大塊石頭,往裡看,被封蓋的河道如黑暗大洞;一座則已經和博愛路融為一體,是從海關大樓一邊通往市一醫的交通要道。雖然已經看不見橋樑的樣子,但如果去到博愛路的張之洞紀念園,還能一瞥塵封的歷史。

//////////

晚清名臣張之洞

正如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寫到:“古來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裡在學。”生長於貴州的張之洞對黔地教育事業留下了許多深刻的影響。任兩湖學政時,曾聘莫友芝主講文昌書院;任四川學政時,又召鄭子尹之子鄭伯更入幕,在四川廣泛傳播鄭氏父子之訓詁小學;任兩廣總督時,又聘鄭伯更任廣雅書局總纂,令刊印鄭子尹、鄭伯更父子的著作;任湖廣總督時,數次來函,禮聘貴州大儒雷廷珍去武漢主持書院;晚年在京任大學士時,還派專人押運圖書數千卷,贈送給安龍的高等小學堂。這些足以說明了張之洞對貴州的一片深情。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張之洞辦新教育

毛澤東對他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天下艱鉅之事,成效則俟之於天,立志則操之在已。志定力堅,自有成效可觀。”原貴州省政協主席,貴州省史學會名譽會長龍志毅說:“張之洞的一生,值得我們仔細地、客觀地、全面地去認識,在感受那個時代民族危難屈辱和歷史人物悲壯淒涼人生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前人為國家興旺、民族復興所作的努力和貢獻。”

內容來源:南明區圖書館

實習編輯:袁千利

編審:吳丹

審籤:易麗霞

人傑地靈!南明區原來出過這樣的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