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激活綠色“惠農卡”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郭軍鴿)4月22日早上9點剛過,烏魯木齊縣永豐鎮的田間地頭一片繁忙。


  永盛村村民劉軍是其中一員。“現在退耕還林,我們改種果樹,等掛果後大家都會有收益,我們幹勁十足。”
  原來,今年永豐鎮在烏魯木齊縣計劃實施退耕還林工作中,分到了3800畝的退耕還林任務。這個退耕還林任務怎麼實施?永豐鎮主動思變,有了新想法。
  “按照以前的模式,實施退耕還林的村民只能得到五年的補助費。”永豐鎮副鎮長張繼東說,“這次我們想利用實施退耕還林任務的機遇,結合實際,調整產業結構,帶動村民發展林果種植。”
  作為鎮上退耕還林的重點村,劉軍所在的永盛村創新思路,以村集體的名義,成立集體合作社,鼓勵村民參與到林果種植項目中來,待果樹掛果取得經濟效益後,按一定比例分紅。
  “我們把村裡1700多位村民變成社員,在1800耕地上種植杏樹、蘋果樹和西梅,通過發展林果經濟,增加村民收入來源。”永盛村村委會主任範金龍說。
  儘管種植果樹當年還不能見效益,但村民的積極性絲毫不減。劉軍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以前種20畝地,一年也就兩三萬收入。如今改種果樹,成為社員,自己能走出這一畝三分地不說,大片的果林有花有果,能吸引遊客,不愁沒錢掙。

  退耕還林的效益還不僅僅於此。範金龍說,除去退耕地的經濟林收入和勞動力騰出後的打工收入,明年村裡將藉助這片果林,套種花卉、蔬菜等,繼續發展林下經濟、休閒農業。
  和永盛村一樣,去年先行一步,通過退耕還林打造萬畝杏林的永豐村,今年又將村裡2000畝耕地調整為林地,種植西梅。
  不同的是,永豐村採取土地流轉形式,將耕地承包給公司,聘用當地村民種植管理。
  這讓種了幾十年地的村民馬勇“轉行”當起了工人。
  “土地流轉後,每畝地一年有480元的穩定收入,我還就近在西梅林裡打工領‘工資’,一天就能掙140元,這一年下來收入翻番。”馬勇說。
  耕地承包公司負責人妥明星說,村民在果林務工同時,還可以學習果樹種植、修剪等技術,成為專業技術工後,工資也會按照工種上調。“果林用工90%以上來自本地村民,平時得二三十個人,忙的時候每天至少要一百多人。”
  “你瞧,我們的收入要節節高嘍!”談到將來,馬勇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記者手記:吃“生態飯” 走致富路
  退耕還林,擁抱大自然的饋贈與善意,讓農民從綠色中看到了希望。

  觀念一變天地寬。在烏魯木齊,像永盛村、永豐村這樣,通過退耕還林,營造高效經濟林,初步或正在形成的特色農林產品及產業帶、讓村民增收路也越走越寬的村莊並不是個例。
  增綠也增收。今天,手握綠色牌的農民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在追夢的小康路上奔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