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柳絮,經常被看作雪,還會像詩人的閒愁一樣隨韶光而逝

眼下已經是四月下旬了,季節上則是進入季春時節,滿眼望去田野裡則是五顏六色,綠油油的麥田,樹葉也是綠的,金黃的油菜花,路旁則有紅色的、白色、藍色的野花,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大好的春光裡怎麼少的了柳樹的影子呢,公園的小橋邊,河邊的堤岸上,欣賞著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更有"桃花暖日茸茸笑,楊柳光風淺淺顰",多麼和諧的畫面呀。

唐詩中的柳絮,經常被看作雪,還會像詩人的閒愁一樣隨韶光而逝

可是柳樹多了就會有很多的柳絮,柳樹分雌雄,雌株花落後,飄飛出一朵朵帶著種子的白色絨毛,就是柳絮,柳絮會藉助風力傳播完成繁衍。漫天飛舞的柳絮還有可能遮擋行人、車輛的視線。柳絮屬於易燃物質,遇到火星極易導致火災發生。真是:

草長鶯飛四月天,柳絮飄飄惹人煩。

那麼在古代有沒有柳絮多到令人生厭的程度呢,本文以唐詩為例探討柳絮在古人眼中的形象。

以柳絮代指雪花

提到以柳絮代指雪花,就不得不提起有詠絮才之稱的才女謝道韞。謝道韞是謝安的侄女,幼時就很聰慧,與一幫兄弟輩在一起讀書討論詩詞,毫不落下風。一日大雪,謝安問道:"大雪飄飄何所似?"侄子謝朗答道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將飄飄灑灑的雪花比作因風而起的柳絮。謝道韞因此博得詠絮才的美名,連《三字經》都說"謝道韞,能詠吟。"

唐詩中的柳絮,經常被看作雪,還會像詩人的閒愁一樣隨韶光而逝

自謝道韞後很多詩詞中都用柳絮代指雪花,唐代也不例外,比如享有"五言長城"之譽的詩人劉長卿的《奉酬辛大夫喜湖南臘月連日降雪見示之作》:


長沙耆舊拜旌麾,喜見江潭積雪時。柳絮三冬先北地,梅花一夜遍南枝。

初開窗閣寒光滿,欲掩軍城暮色遲。閭里何人不相慶,萬家同唱郢中詞。


還有趙彥昭的《苑中人日遇雪應制》:

始見青雲幹律呂,俄逢瑞雪應陽春。

今日回看上林樹,梅花柳絮一時新。

"柳絮三冬先北地,梅花一夜遍南枝"、"今日回看上林樹,梅花柳絮一時新。"中的柳絮指代的都是雪。

唐詩中的柳絮,經常被看作雪,還會像詩人的閒愁一樣隨韶光而逝

借柳絮排解愁情

柳絮在空中飄來飄去,捉摸不定,像極了失落的心境,像一種憂傷,一種惆悵,有一種"尋尋覓覓"的感覺。因此,很多時候詩人用柳絮來抒發胸中的愁悶,比如在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其五》中寫道: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這組絕句寫與處在安史之亂的年代,此時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春天來了,眼前的景物那麼美好,可是飽嘗亂離之苦的詩人因國難未除,故園難歸,此時他站在芳洲上思緒萬千,眼前的景物也好像要和他作對一樣,癲狂的柳絮像極了他煩亂的心緒,一時間只願其隨風而去,隨水而流。


唐詩中的柳絮,經常被看作雪,還會像詩人的閒愁一樣隨韶光而逝


以柳絮嘆春光易逝

柳絮飄落的時候,天氣漸漸熱了起來,春天就快過去了,所以很多作者用柳絮來表達對春的留戀與不捨。比如韓愈的這首《晚春二首·其二》:


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

榆莢只能隨柳絮,等閒撩亂走空園。


作者感嘆春色將盡,曾經盛開的鮮花大多已經凋零,只剩下榆錢和柳絮被風出來出去,在園子裡到處飄蕩。擬人化動作"隨"、"走"給人一種六神無主的感覺,讓人隱約感覺到作者在感嘆春色將去之時有多了幾分閒愁。

唐詩中的柳絮,經常被看作雪,還會像詩人的閒愁一樣隨韶光而逝

被稱作"苦吟詩人"的賈島早年出家為僧,才華被韓愈發現,韓助其還俗並對其進行指導,二人情同師徒。賈島在《送神邈法師》同樣借柳絮表達了自己對春光易逝的惋惜:

柳絮落濛濛,西州道路中。相逢春忽盡,獨去講初終。

行疾遙山雨,眠遲後夜風。繞房三兩樹,回日葉應紅。

在西州的道路中,作者與神邈法師相遇,在感嘆春光易逝的同時,作者的思緒有些迷茫和紛雜,就是"柳絮落濛濛"的感覺,想起以前為僧的經歷和現在的仕途不得意,不禁感慨自己的漂泊不定和前途渺茫。

唐詩中的柳絮,經常被看作雪,還會像詩人的閒愁一樣隨韶光而逝

柳絮為害

唐朝都城主要有四條溝渠,分別為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這些溝渠兩岸遍植柳樹,一來提供蔭涼美化環境,二來利用柳樹的發達根系固岸守堤。

還有個傳說,就是隋煬帝喜歡柳樹,所以在都城及所到之處遍植柳樹,還賜柳樹姓楊,稱為楊柳,詩詞中也多以楊柳指柳樹。

除了首都,其他地方也廣為種植,柳樹多了,柳絮自然也會多起來,颳起風來,滿城白茫茫一片,確實擾民。一到暮春,曲江池畔,灞陵橋邊,柳絮吹到路邊像雪一樣成堆出現,吹到人身上鬍子眉毛都白了,吹到水裡像給小河蓋了被子……

唐詩中的柳絮,經常被看作雪,還會像詩人的閒愁一樣隨韶光而逝

白居易有很多反映民間疾苦的詩傳世,在柳絮過多這件事也不會落人之後,他的《柳絮》就講了"白頭翁"的故事:

三月盡是頭白日,與春老別更依依。

憑鶯為向楊花道,絆惹春風莫放歸。

為什麼"三月盡是頭白日",讓作者成為白頭翁了呢?當然是柳絮了。以《柳絮》為名,全詩卻沒有提到柳和絮,而是提到了楊花,作者在隔山打牛嗎?當然不是。

這就和我們前面提到的傳說有關,楊柳並稱表示柳樹,此處的楊花指的就是柳絮了。

唐詩中的柳絮,經常被看作雪,還會像詩人的閒愁一樣隨韶光而逝

白居易的另一首詩《西還壽安路西歇馬》則抱怨柳絮弄得他衣服帽子上都是白。

槐陰歇鞍馬,柳絮惹衣巾。日晚獨歸路,春深多思人。

去家才百里,為客只三旬。已念紗窗下,應生寶瑟塵。

在同一地點他又寫下了另一首詩叫《壽安歇馬重吟》則寫出了柳絮範圍之廣,人和馬要在柳絮中穿行。

春衫細薄馬蹄輕,一日遲遲進一程。

野棗花含新蜜氣,山禽語帶破匏聲。

垂鞭晚就槐陰歇,低倡閒衝柳絮行。

忽憶家園須速去,櫻桃欲熟筍應生。

詩人在回家的路上感覺到了春天的氣象,很是愉快,於是一路走來並不著急,走累了就到槐樹下歇腳。慢行中感覺柳絮撲面而來,在策馬衝著漫天柳絮走去時,才意識到原來現在已經是暮春時節了,再不抓緊趕路,就會錯過家裡的櫻桃和新筍,於是策馬飛奔。

不只白居易的詩裡有反映柳絮擾民的情況,詩人韓偓在《卜隱》中也寫了柳絮浮在水面上的情況。

唐詩中的柳絮,經常被看作雪,還會像詩人的閒愁一樣隨韶光而逝

屏跡還應減是非,卻憂藍玉又光輝。桑梢出舍蠶初老,柳絮蓋溪魚正肥。

世亂豈容長愜意,景清還覺易忘機。世間華美無心問,藜藿充腸苧作衣。

"柳絮蓋溪魚正肥",像白色的被子一樣蓋在溪水之上,可見柳絮有多嚴重。

其實這些詩人,並不是有多討厭柳絮,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來當時柳絮多到擾民的程度了。而且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並沒有發現柳絮可能會導致皮膚過敏、呼吸道疾病等疾病,因此沒有相關的詩詞和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