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誠,比戲劇還戲劇的一生

劇說repo| 英若誠,比戲劇還戲劇的一生


轉載或合作請聯繫公眾號後臺


他是滿族人、天主教徒、演員、翻譯家、政治犯、文化部副部長。


對年輕一代觀眾也許還要加一句:他是英達的父親,《我愛我家》裡的對門老胡。


他是英若誠。


劇說repo| 英若誠,比戲劇還戲劇的一生

英若誠在《我愛我家》中飾演胡學範

01

英若誠的戲劇生涯


“年輕人如果情感豐富、性格外向,參與戲劇是很自然的事。”

——英若誠


英若誠出生於傳奇的英氏家族,度過了王公貴族式的童年,是新中國第一代清華大學畢業生,因為英文好喜歡藝術開始走上了戲劇舞臺,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大學畢業之後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為“人藝”的創始人之一,是中國戲劇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作為翻譯家,他曾將莎士比亞的《請君入甕》、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等多部名劇譯成中文引進中國,也曾將老舍的《茶館》、巴金的《家》等中國佳作譯成英文,推向世界。


劇說repo| 英若誠,比戲劇還戲劇的一生

英若誠在《茶館》中飾演劉麻子

劇說repo| 英若誠,比戲劇還戲劇的一生

英若誠在《推銷員之死》中飾演威利·羅曼


作為演員,他曾出演過老舍《茶館》中的劉麻子,也曾導演並出演過《推銷員之死》,阿瑟·米勒曾稱他為最出色的威利·羅曼。


作為文化部副部長,他大力發展文化市場,但在擔任副部長的同時,也沒有戒掉“戲癮”。198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英若誠出演電影《末代皇帝》中監獄長,是中國電影史上官職最高的演員。

換到現在,一個副部長去演戲,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劇說repo| 英若誠,比戲劇還戲劇的一生

英若誠在《末代皇帝》中飾演監獄長


02

碩果僅存的書香門第


《我愛我家》中老傅和老胡有這樣的對話:

“那咱們單位搖煤球老趙他爸爸死了你怎麼不哭啊?”

“他爸爸死了跟我有什麼關係?”

“誰知道你們倆什麼關係。”


還真有關係。


英若誠的祖父英斂之就是從搖煤球起家,後來創辦了迄今中國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大公報》,並創辦了輔仁大學。


劇說repo| 英若誠,比戲劇還戲劇的一生

英若誠的父親 英千里


其父英千里精通英、法、西班牙、拉丁四種文字,尤其是英語,被公認為外國人心目中英語最好的中國人。1949年後英千里赴臺灣,創辦臺灣輔仁大學,並在臺灣大學和輔仁大學任教,學生中有一位姓馬名英九。


同輩之中,弟弟英若識是知名的畫家,英若智是成功的工程師,英若聰是位有造詣的建築師,妹妹英若採是出色的女子籃球運動員,英若嫻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家。


子侄輩中,英若誠的女兒英小樂是位畫家,住在芝加哥;兒子英達、侄子英壯、英寧都是中國情景喜劇的標誌性人物。


英氏一族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滿門才俊了。


這樣的華彩歲月,在美國人康開麗所著的《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中可窺見一斑。


劇說repo| 英若誠,比戲劇還戲劇的一生


這本自傳是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學教授康開麗女士根據英若誠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錄音整理而成。她花了3年時間,記錄了100多個小時的錄音帶,經編輯整理,再加上她7年的研究完成。


“人生中我們偶爾會遇到幾位特殊的人,我們希望把他們介紹給我們認識的每個人。和他們在一起的每時每刻都充滿愉悅,同時也希望與其他人一起分享他們的存在。我相信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這樣的人。”

——康開麗


英若誠就是這樣的人。


03

中國版《肖申克的救贖》


英若誠的自傳沒有用彰顯煊赫的家世開頭。


“我對那種從頭寫到尾的自傳有點看煩了,所以決定我的傳記從我人生的中段開始。我一生中最離奇的是1968年被捕蹲了三年大獄。”他的這部自傳中最為讀者津津樂道的也正在於此。


70年代,和很多知識分子一樣,英若誠被捕入獄。他知道許多知識分子在牢獄中胡思亂想陷入精神折磨,就這麼把自己逼瘋了。


英若誠在第一時間反思了自己,肯定自己沒有犯任何錯誤,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找點事兒做,保持頭腦清醒。


在這段關於牢獄歲月的記錄裡,你可以看到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機敏有趣


劇說repo| 英若誠,比戲劇還戲劇的一生

英若誠獄中筆記


關在北京第一模範監獄時,英若誠用撿來的碎玻璃削尖私藏的筷子做成水筆用來畫同室犯人的肖像。又或是每天在長勺的柄上磨一點,最後割下勺柄打磨成木勺,在其他犯人用手狼狽地刮粥時他得以“優雅”地進餐。


在監獄裡染布時,他偷偷藏下黑墨粉摻水裝在藥瓶裡,據說比外面的墨水都好用。

劇說repo| 英若誠,比戲劇還戲劇的一生

英若誠獄中所畫毛主席像


他也曾設想過出獄後以擺攤為生,於是就在獄中向周圍不同職業的犯人取經。醬園老工人教過他如何醃醬菜,他用這個申請到監獄醃青椒的工作;爭取到砌水泥的工作後,他從獄裡泥瓦匠那兒現學現賣,磨洋工加故意返工,輕鬆了好些日子;在獄中他還學會了製作黃油奶酪、北京小吃、冒牌鴉片,辨別雞雛雌雄、淘金……


孔乙己熱衷問別人“回”字的四種寫法,讀此書時我彷彿能看到英若誠樂呵呵地向人傳授:你知道不用火柴點菸的三種方法嗎?


“其中一種方法是用一根線穿上兩粒瓷紐扣,用牙齒咬住線的一頭,另一頭用手拽著,讓釦子飛速轉動,碰擊一個鐵皮蓋子,爆出火星。”他把這種方法教給年紀大的獄友,因為這種方法相對來講最不費力氣。


在那樣的黑暗歲月裡有這樣的奇思妙想,與金聖嘆的“豆腐乾與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簡直是異曲同工之妙——那種文人特有的豁達幽默。


在他的回憶中很少有牢獄生活中所受的苦難,即使是後來出獄後向兒子英達講述的也是一些好玩的部分,幼年的英達甚至以為父親是去某個地方玩了三年。

劇說repo| 英若誠,比戲劇還戲劇的一生

於是之、英若誠、老舍、焦菊隱在讀《茶館》劇本


英若誠這樣總結他的一生:“回想我的一生,我覺得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偶然,我也並不希望歷史是另外一個樣子。我希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人,代表了我這個時代。”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感謝這個傳奇人物以這樣的方式講述了他的一生,使我們得以窺見一點那個時代的天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