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不近人情的话说好听?

怎样把不近人情的话说好听?

20世纪初,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提出了“心理距离说”(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心理距离”这个概念后来被语言学家挪用,用以指出每个人心理上都有一种警惕心理,也就是心理上的“势力范围”。当这个心理的势力范围被他人侵入,就会引起紧张、警戒和反抗,越是陌生的事物,心理距离越远,也越容易形成反抗。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说出一番道理去规劝他人时,他人往往第一时间不是接受,而是质疑甚至是抗拒,因为这番道理距离他“太远了”——这其实非常合理,因为如果我们说的和他原本的想法本就离得很近,那多半根本不需要我们去规劝。

就好比,2018年在连续好几起凶狠残暴的人口拐卖案例曝光后,民愤空前高涨,社交平台上一片叫杀之声,认为“贩卖儿童必须判死刑”。但凡有专家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几乎无不被骂个半死。因为群情激愤的网友们一下子就觉得,“你们这些人,居然还帮人贩子求情?”

专家之所以反对,当然有他的道理——因为如果贩卖儿童不需要判处死刑,那么人贩子考虑到被抓的风险,为了尽量不被重判,通常会好好照顾被拐卖儿童,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伤害被拐卖儿童。而一旦法律规定为“只要贩卖人口事实成立,就判处死刑”,或许有机会劝退一批人贩子,但最终铤而走险的那一批人,就从此失去了保护被拐卖儿童的动机,因为横竖都是死。这个道理其实在常识上非常容易理解,即所谓的“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亏本的买卖没人做”。

但就是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道理,民众们却无法接受,说到底,其实就是因为专家的道理,离大众太远了——动辄司法实践、立法原则,对则对矣,但终究失之于“忠言逆耳”。


怎样把不近人情的话说好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