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2018|蔣志農:讓老百姓都能吃得起好米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他是雲南省乃至全國的知名水稻專家,他總說自己口才不好,但談起水稻研究時,這位79歲高齡的老者卻目光炯炯、滔滔不絕,思維極為活躍。

請回答2018|蔣志農:讓老百姓都能吃得起好米


他是蔣志農,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先後育成了82個水稻新品種,為雲南稻作科技的發展和稻穀增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請回答2018|蔣志農:讓老百姓都能吃得起好米


立志從農 科研的道路沒有失敗

蔣志農1939年出生於重慶潼南的一個普通農家,1962年從雲南大學生物系植物遺傳學專業畢業後,來到雲南省農科所(1976年改為農科院)工作。

其實搞農業不是蔣志農最初的理想,但幹一行愛一行,他甚至把名字都改了。原名蔣定富的他為了表名堅定立志農業的決心,將名字改為蔣志農,寓意拋開富貴,立志農業,為農民增產增收做點實事。

1974年蔣志農的大兒子出生,但他卻奔波於雲南和海南兩地,忙於進行粳稻三系育種試驗,無法照顧家裡。“那時我愛人白天要上班,家裡沒人,只能將孩子丟在床上。孩子哭多了,得了疝氣,差點造成了終生遺憾。”說起家人,蔣志農的眼裡總是充滿了歉意。


請回答2018|蔣志農:讓老百姓都能吃得起好米


讓蔣志農備受打擊的是,這次試驗以失敗告終。不過,他沒有因此灰心,反而篤定地相信這是成功的前奏。“許許多多的例子說明,只有跌過跤知道疼的人,今後的道路才走得更加穩健,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蔣志農自勉,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科研的道路沒有失敗。

1982年,蔣志農進入了中日水稻合作研究項目。從此,他全身心投入到了利用遺傳資源,培育耐寒抗病、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為主攻方向的研究之中。作為一名中國人,他對祖國有著深深的感情,心裡裝著顆熾熱的愛國心。“要為國家爭光,為中國科技人員爭氣。”

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5年的研究,蔣志農先後育成了42個粳稻新品系,審定通過了16個新品種。此後,新品種得到了快速大面積地推廣,佔雲南粳稻面積的70%左右,實現了品種的更新換代,同時新品種還被推廣到黔西北、四川涼山州和湘西高海拔地區。


請回答2018|蔣志農:讓老百姓都能吃得起好米


壯志不已 要培育出讓普通老百姓都能吃得起的好米

1995年初,雲南和全國一樣,米袋子問題很突出。蔣志農反覆思考後,向雲南省政府遞交了關於《從科技上解決我省米袋子問題的建議報告 》的請戰書。報告中寫道:“請求省政府從1995年起每年給我們100萬元稻作專項科研經費……在5—10年內實現稻米自給自足的目標。”


請回答2018|蔣志農:讓老百姓都能吃得起好米


這一目標能夠實現嗎?只見蔣志農馬不停蹄地組建了由31個單位170多名科技人員參加的項目組。他們日夜奮戰,很快就育成20個新品系、10個新品種,並推廣2640萬畝,使稻穀增產7.68億公斤。近20年來,他主持育成的新品種(品系)累計示範推廣面積已達5956萬畝,增產稻穀17.9億多公斤。通過多年研究,蔣志農在高原粳稻的高產育種、品質育種、耐寒育種、稻瘟病抗病育種和粳稻優質香米、軟米、香軟米育種的研究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還創造性地解決了新品種選育的關鍵技術難題,使得育種方法在技術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請回答2018|蔣志農:讓老百姓都能吃得起好米


在2001年9月舉辦的雲南省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上,蔣志農被授予了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他也成為雲南省獲此殊榮的第一位科學家。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蔣志農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水稻已不再像幾十年前一樣以解決溫飽為主了,而是要把質量提升上去,越來越香。“要培育出讓普通老百姓都能吃得起的好米。”

為此,已近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壯心不已,投入雲南老少邊窮地區粳稻良種試驗示範課題等工作,繼續踐行著自己一生的事業和夢想。“為農民群眾增產增收多做點實事,是我們農業科技人員的義務和責任,也是我畢生的心願。”蔣志農說,自己未來還會繼續把科研搞下去,把解決稻米的品質育種作為主攻目標,打造出我國的水稻特優品牌。

雲南網記者 夏方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