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苗期间怎么防治立枯病?

雾都农人山客


目前,吉林、黑龙江地区的部分水稻秧苗已经达到了2-2.5叶龄,进入了离乳期,也是水稻秧苗感染立枯病的高发阶段。同时,最近一段时间东北地区的气候不是很稳定,也增加了秧苗感染立枯病的几率。所以,在这段时间需要大家进行一定的管理措施来防治立枯病。

立枯病,是土传病害,是立枯病的多种病原孢子在土壤中繁殖、扩散逐步的感染秧苗。所以,防治立枯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造一个不利于立枯病多种病原孢子繁殖和活动的土壤条件,比如说通风、降低棚内的温湿度、调酸、补充秧苗所需的养分、喷施杀菌剂等方式。

1、通风。水稻大棚育秧阶段的通风,是培育壮秧的一个重要管理措施。通过打开育秧大棚两侧的通风口,来降低棚内的温度。同时,利用棚内外空气的流通,也能降低棚内苗床土壤的水分和棚内的湿度,使得棚内相对处于干燥的环境。在温度适宜、棚内温湿度相对低的环境下,并不利于立枯病多种病原孢子的繁殖、扩散以及对秧苗的侵染。所以,想要秧苗不遭受立枯病的威胁,通风是第一个需要坚持的育秧期间的常规管理措施。

而且,育秧期间的通风,并不只是在晴天、棚内温度高的时候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在秧苗出齐、叶龄达到2叶龄左右时,几遍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寡照的天气条件下,也需要坚持每天都要保证一段通风时间,来降低棚内的湿度。在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时,大部分的种植户都会采取关棚、保温的方式进行大棚管理。的确可以保证棚内的温度,棚内的湿度却无法散发出去,特别是苗床湿度相对大的情况下,棚内经常会处于湿气蒙蒙的状态。这样的大棚育秧环境下,是最有利于立枯病多种病原菌孢子繁殖、扩散、侵染的环境,秧苗感染立枯病的几率会成倍的增加。所以,即便外界天气条件不理想,仍需要每天保证一定的通风量,散发棚内的湿气、降低苗床的湿度。

2、调酸。现在的水稻大棚育秧,都是采取使用壮秧剂混拌苗床土的方式来作为培育秧苗的营养土。之所以会使用壮秧剂,就是因为壮秧剂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就是调酸剂,能够将苗床的营养土PH值调节在最适合秧苗生长的4.5-5.5左右。而这个PH值区间也是抑制立枯病多种病原孢子繁殖和活动的最佳PH值区间。但是,大棚育秧的过程期间,会有多次浇水的过程,对营养土的PH值、养分会造成一定的流失,使得营养土的PH逐渐上升,不利于秧苗的生长,对立枯病多种病原孢子的活动和繁殖的抑制能力也逐渐减弱,这也会增加秧苗感染立枯病的风险。所以,在大棚育秧的过程中,需要在秧苗的离乳期也就是2.5叶期左右对苗床进行一次调酸的过程,将PH值控制在4.5-5.5左右。可以使用喷施液体酸或者撒施固体调酸剂再进行洗苗的方式使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3、喷施叶面肥或者撒施壮秧剂。秧苗之所以在2.5叶期左右是感染立枯病的高发期,就是因为在2.5叶期是水稻秧苗的养分来源发生转变的关键期,从胚乳提供养分转变成秧苗根系从营养土中吸收养分。由于根系数量有限、吸收养分的能力有限,不可避免的会因为养分供给不足或者吸收养分的能力不足而影响到秧苗素质,造成秧苗的抗性下降,增加立枯病多种病原孢子侵染的几率。所以,在离乳期通过叶片追施叶面肥或者苗床撒施壮秧剂的方式补充秧苗生长的养分,对于防止立枯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4、喷施杀菌剂。可能很多的农资经销商都会推荐您采取喷施杀菌剂的方式来防治立枯病。从立枯病的防治角度考虑的确是很有效。但是,这也是成本最高的一种防治措施。而且,只能是防,而不能治。因为苗床期间发生的立枯病是不可逆的过程,只能控制、缓解而不能治愈。那么为什么农资经销商还推荐这种方式呢?为了赚钱呗。目前,防治立枯病的杀菌剂还是以恶霉灵、瑞苗清、甲霜恶霉灵以及纹弗等几种为主。一般来说,每栋棚使用杀菌剂的防治成本都会在100元/栋以上,部分杀菌剂的施用成本会接近200元/栋左右。以现在的粮食价格来说,您舍得花这么多钱防治立枯病吗?

因此,在水稻大棚育秧期间的立枯病防治,需要从通风、补充养分、降低棚内温湿度以及调酸这几个措施来综合防治、是首选,施用杀菌剂则是下策。毕竟需要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考虑。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立枯病又被农民称之为死苗现象,其实就是因为真菌侵染,导致秧苗枯萎、茎部出现腐烂甚至整片死亡的现象。在水稻育苗期间,立枯病非常常见,正常条件下发病率都能达到15%左右,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旱育秧稀植技巧的最大障碍。那么立枯病发病的原因有哪些?应该怎么防治水稻立枯病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水稻育苗期间立枯病发病的原因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几乎无法避免。通过科学研究分析,发现立枯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这几种。第一是因为水稻育苗的温度过低,第二是因为在育苗期间温差过大。第三是因为育苗场所地块的土壤过分偏碱。第四是因为育苗是光照不足导致秧苗比较细弱。第五是因为育秧是播种量过大。

因为在低温环境下,水稻秧苗的抗病能力比较低,无法抵抗病害的侵袭。如果长期光照不足,或者是连续阴雨天气,同样会导致病原菌的发育,从而增加侵染的机会。另外如果土壤的水分下降,育幼苗的生理失调,也会加重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几率和发病程度。因为利枯病属于土传病害,所以在土壤中的一些病原菌很容易在水稻秧苗之间进行传播,特别是那些瘦弱的病苗,抵抗力比较低下,更容易被侵染。

二、如何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

总体上来说,对于水稻育秧期间的立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所谓以防为主,就是在酝酿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1点要积极的选购抗病性能较强的优良水稻品种,这是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关键要素。在选择优良品种之后要积极的进行稻种的晒种工作,并且要积极运用催芽技术,提高种子的生命力和抗病力。

第2点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和播种密度。对于水稻的旱育苗,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尽量避免过度抢早,因为太早播种的话,气温达不到要求,容易加重病害。一般来讲,在温度稳定在6摄氏度以上。在播种密度方面也要按照水稻品种的要求进行科学播种,尽量不要加大播种量,过度密集会影响秧苗的健康茁壮生长,减弱抵抗力。

第3点是要加强水稻育秧期间的苗床和田间管理。这一点非常关键,也是预防水稻育秧期间立枯病的重中之重。要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保证水稻育秧的温度处于合理的期间,要积极做好防寒措施,同时还要注意炼苗,保证幼苗的抵抗力。特别是在炼苗期间,要做到前保中控后炼,这样才能培育出抗寒能力强的壮秧,有利于提高水稻秧苗的抵抗力。

第4点要加强对土壤的调酸处理。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在水稻立枯病诱发因素里面有一条就是土壤偏碱。所以我们要对偏中性和偏碱性的土壤进行调酸处理,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立枯病的侵染危害。一般情况下要使用调酸肥,将土壤的ph值调至4.5~5.5之间。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的进行科学防治,这就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科学防治方面主要是用药剂防治为主,一旦发生病害,可以用敌克松600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液面喷雾,一般连喷2~3次,每隔5~7天,平时一次。以上就是立枯病发病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如果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者想法,欢迎在下面留言评论,说说您的观点,感谢您的阅读。


余一斗


水稻立枯病,水稻生长过程中很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生面积广泛,基本上在水稻种植区都有发生,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判断水稻立枯病主要有3点,都是从根部分析:

1、观察患病的稻株,根部是否有霉层?

2、观察患病的稻株,颜色是否为褐色?

3、观察患病的稻株,有没有腐烂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被感染立枯病的水稻,根部会有褐色(或灰白色)的霉层出现,如果根部伴随着腐烂的现象,说明已经很严重,因为立枯病前期腐烂症状不太明显,一旦有腐烂,造成减产是不可避免的。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水稻立枯病以预防为主,主要预防措施有4点:

1、播种密度不能过密,不论是移栽还是直播都是如此,播种过密的稻田,发生立枯病的几率会增加。

2、注意水肥管理,该灌水要及时灌水,该排水要及时排水,肥料的使用不用过多介绍,底肥+追肥+叶面肥一样不能少,目的是提高稻苗自身的抗性,增加抵抗病害的能力。

3、针对移栽田,育秧工作要到位,秧苗长势旺盛,保证移栽到大田后,没有弱苗出现,便于秧苗快速返青、分蘖,减少病害的侵袭。

4、如果以前发生过立枯病的稻田,在种植水稻前,可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用药剂恶霉灵、甲霜灵等,以此来减少立枯病发生的几率。

以上4点是预防措施,而田间一旦发生立枯病以后,要及时打药进行防治,越早越好。

针对水稻立枯病,市面上的药剂也有不少,比如常见的甲霜灵和恶霉灵,不过,有些地方可能长时间使用,抗性已较大,建议使用复配药剂,比如甲霜·恶霉灵、甲霜.福美双等,以此来提高防治效果。

关于水稻立枯病如何判断以及预防和防治措施,暂且就说这么多,如果你还有其他更好的防治经验,欢迎在下面评论中留言,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