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誇張地說,讀懂了黃埔軍校,也就基本讀懂了中國現代史。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黃埔軍校成就了中國現代史; 尤其是在抗戰中,總共20萬黃埔生中,戰死者高達19萬多人,僅萬人倖存。
據《國民黨研究資料叢書: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戰場史料選編》:抗戰期間國軍一共陣亡132萬人。簡單計算,陣亡的黃埔生佔全部犧牲國軍的約14.4%,即每陣亡100名國軍官兵,就有至少14人是黃埔生。
黃埔軍校成立於1924年,創辦者是孫中山先生。在軍校大門前、碼頭邊樹立有一座木製大牌坊,兩邊的對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
校本部是由兩個四合院組成的嶺南風格祠堂式樓房建築,從空中俯瞰成“日”字形,是軍校舊址的核心部分,佔地總面積9444平方米,建築面積10600平方米。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校舍。
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入校時有400多人,由於經費短缺,教室和宿舍等都是臨時搭建的葵棚。當時的教學機構,包括總理、校長、黨代表以及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等部,共40個部門。
蔣介石擔任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先後擔任過政治部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
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孫中山說:要用這個學校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黃埔學生立一個志願,步先烈的後塵,像他們一樣捨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像這個樣子,才能夠變成一個不怕死的革命軍人。
由此,
黃埔軍校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革命的軍事學校。從這所學校一共走出有3053名將帥(包括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抗戰期間,黃埔軍校在各地設立分校,培養軍校學生,為抗戰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補充前線兵力。黃埔軍校畢業生、也包括在黃埔軍校培訓過、上過學、或者上過一段時間又退學的等等,合計20多萬人裡,他們為國家統一、民族獨立、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貢獻。
據抗戰後的統計資料,黃埔生在戰後倖存者僅1萬1000多人。犧牲率高達95%,其中少將以上陣亡將領就達100多人。
隆桂銓,被譽為黃埔軍校抗戰犧牲第一人。1937年8月12日夜,南口戰役中,國軍第89師師長王仲廉下令,由第529團團長羅芳珪親自率領第3營的第7、第9連,向南口鎮陣地的日軍坦克部隊發起逆襲。
第7連連長就是隆桂銓。他和戰士們全身掛滿手榴彈,毫不猶豫地衝向日軍坦克。在日軍大炮和機關槍等瘋狂轟炸、掃射下,活著的國軍不顧一切的接近日軍坦克,把手榴彈往坦克窗口裡丟,把手槍伸進去打,以血肉和鋼鐵相搏,日軍的多數坦克見勢不妙,慌忙撤退了。但仍有6輛坦克逃跑不及,被國軍炸燬。
在激戰當中,隆桂銓壯烈犧牲,他畢業於黃埔七期武漢分校,湖南人,時年25歲,是抗戰14年間犧牲的黃埔第一人。
與隆桂銓同時衝向日軍坦克的戰友、第9連連長王友光,是湖北人,畢業於黃埔7期。在南口戰役中他率部堅守陣地,身負重傷;在送往後方醫院途中,遭受日軍戰機轟炸,壯烈殉職!
隆桂銓所屬的國軍第89師,本在綏遠駐守。全師官兵1萬4000多人,主要作戰武器是步槍、輕重機槍、手榴彈等近戰武器。因為大戰在即,全體官兵在整訓期間,精神振奮。在某次校閱當中,第529團一名排長因成績落後,當即舉槍自殺,可見氣氛的嚴肅認真。
在南口戰役中,僅第89師就陣亡1948名將士,眾多的青年英雄的犧牲和付出,使得從8月7日至8月26日,日軍始終未能攻克居庸關。多年後,師長王仲廉仍自豪地寫道:我軍各部均有堅守陣地決心,雖死傷枕藉,血肉橫飛,亦誓不放棄,此為南口戰役之特點,堪以告慰國人者。
南口戰役國軍司令官是黃埔一期畢業的湯恩伯,著名記者範長江在《大公報》上寫道:他因為日夜操勞的結果,瘦的不成樣子,兩隻眼睛深深地凹入,整個身體剩下了皮包骨頭……已半月未曾得一安眠機會,整天和電話、地圖接近,時時注意敵人一尺一寸的移動。
這場戰役,國軍以傷亡3萬3000多人,打死打傷鬼子兵1萬5000多人。身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在日記當中稱:居庸關我軍固守未退,堅守半月,足寒敵膽,而予懲創;湯恩伯真是罕世之名將也。
其實,早在抗戰爆發前就有諸多黃埔生犧牲在前線。比如1932年128事變中,就有許多黃埔生殉職。如第87師營長朱耀章,在葛隆鎮戰鬥中身中七彈,壯烈殉國。他在殉國前作了一首詞:
月愈濃,星愈稀,四周婦哭與兒啼。男兒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人生長壽只百年,無須留戀,聽其自然!
為自由,爭生存,滬上麾兵抗強權。踏盡河邊草,灑遍英雄淚,又何必氣短情長。寧碎頭顱,還我河山!
1933年初,日軍進攻古北口,參戰國軍中有3個師長承擔古北口防務,他們全部畢業於黃埔一期,即第2師師長黃傑、第25師師長關麟徵、第83師師長劉戡。在激戰中,關麟徵中彈負傷,仍堅持指揮戰鬥;他的部下、畢業於黃埔三期的第149團團長王潤波陣亡。這次戰役中,國軍以傷亡1萬6000多人的代價,堅守陣地一個多月,打死打傷日軍7000多人。
在已經淪喪的東北,畢業於黃埔5期的趙尚志、6期的趙一曼等人,在帶領抗日武裝和日軍英勇作戰中,先後壯烈犧牲。
全面抗戰爆發後,以黃埔生為支柱的國軍更是擔負起抗戰重任。他們中的巨大多數都是從一線排長甚至班長開始做起,從基層起步,經歷過一刀一槍的衝鋒陷陣後,凡大難不死者都能很快成為中高級指揮官,少數優秀人才更是成為高級將帥。
這批熱血青年,堪稱是當時國家的少壯派軍官,主張對日作戰,並且不怕犧牲,也有打擊日寇的決心和能力。而當時日軍的師團長普遍在50歲左右;因此有人說,中日之戰是一群青年人與老年人的戰爭。這群青年人用自己的膽識、能力和犧牲、以及犧牲精神,抵擋並戰勝了那群邪惡的老頭子的進攻。
淞滬會戰中,參戰的國軍主力的重要將領幾乎都是黃埔系,包括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杜聿明、張靈甫、顧祝同、陳誠,羅卓英、胡宗南,王敬久、孫元良、宋希濂、彭善、霍揆彰、黃維、李樹森、李延年、李玉堂、陳沛、夏楚中、周磊、李鐵軍、李文、陶峙嶽、俞濟時、王耀武、桂永清、黃傑等。
高級將領如此,基層連排長也大都是黃埔軍校第7至11期畢業不久的學生。前線官兵相互勉勵,誓死保衛祖國,其抗戰意志之堅定,戰鬥士氣之高昂,令人敬佩。
胡宗南帶領國軍主力第34集團軍堅守楊行,與鬼子兵展開血戰。他和將士們白天隱蔽在竹林和村莊裡,任敵機投彈掃射,一動不動。等到敵機離去,他和將士們則一躍而出,反擊和打退著日軍步兵的一次次衝鋒。在死守陣地一週時間裡,他除了下令進攻和反擊,從不向上級抱怨和要求支援。接到撤退命令時,他才說:傷亡慘重,我準備明天也要拔槍上火線頂替了。
汪化霖,黃埔軍校畢業,第401團副團長,他在羅店血戰10多天後,又主動請纓,親率一個排前進到金家宅構築新陣地,掩護全團搶修工事。出發前,他表示:成功不敢預期,成仁確有決心,不到日暮決不生還。當天,在日軍戰機、艦炮等的狂轟濫炸下,他和全排壯士始終堅守陣地,打退了日軍步兵的一次次衝鋒。至黃昏,全部壯烈犧牲。
寶山保衛戰,同樣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姚子青,率全營600官兵死守陣地,全部壯烈殉國,舉國稱頌。
這場會戰後期,率軍擔任掩護任務的是國軍第524團團長謝晉元,他畢業於黃埔一期。1937年10月26日,他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4晝夜,有效地牽制日軍,掩護中國70萬主力部隊撤退。
此戰中,陣亡的團長以上黃埔系將領,還有第88師旅長黃梅興,第67師旅長蔡炳炎,第90師旅長官惠民,第58師旅長吳繼光、以及秦霖、龐漢禎等;還有第18軍的團長李維藩、汪化霖、路景蓉、李遠新、韓應斌、蔣先維,第1軍的楊傑、李友梅;第9師的竇長青、稅警總團的丘之紀等。
接下里的南京會戰中,黃埔系的國軍第87師旅長易安華、第88師旅長朱赤、高致嵩、團長韓憲元、第156師參謀長姚中英、教導總隊的團長李昌齡、謝承瑞等人,均先後陣亡沙場。此戰中,犧牲的黃埔生基層軍官更是數不勝數。
肖山令:誓死捍衛南京 與中山陵同在
有人做過統計,1936年第10期黃埔同學畢業後分派到部隊,經淞滬抗戰和南京會戰後,僅僅數月裡已傷亡過半。
另一份統計表是,1937年9月,黃埔軍校昆明分校第11期同學,被分配到第58軍的有117人。經過1938年長沙三次會戰,陣亡同學達60餘人。戰鬥之激烈、悲壯,由此可見一斑。
同一時期,在北方進行的忻口戰役中,畢業於黃埔四期的林彪取得了平型關大捷,消滅日軍約1000人。在整場戰役中,國軍在黃埔系的高級將領如衛立煌、李默庵、彭傑如、劉戡、陳鐵和李仙洲等人,以及其他國軍部隊指揮下,激戰20多天,打死打傷鬼子兵1萬多人。
徐州會戰,參戰的黃埔生將領有鄭洞國、李延年、李玉堂、董釗、周士冕、李仙洲、羅奇、王文彥、黃傑、桂永清、王耀武、馮聖等。其中的20多個軍師級指揮官和骨幹都來源於黃埔系。這次會戰,也是日軍侵華以來遭受的最大一次打擊。
在此後的幾乎所有中日大會戰中,黃埔將領都承擔起主要責任,同時也是犧牲和付出最多的。武漢失陷後,蔣介石主持召開第一次南嶽會議,宣佈中國抗戰轉入戰略防禦階段,明確將1/3部隊留在敵後作游擊戰。黃埔生李默庵由此在晉南多次發動對日軍車站、運輸隊的擾襲,予敵以重創,由14軍軍長升任33軍團的軍團長,被譽為國軍中的游擊戰幹才。
二戰中,中國軍隊聲名遠揚的一次戰役,莫過於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在這次中國第一次遠征緬甸的戰爭裡, 國軍統帥杜聿明是黃埔一期出身。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首次進入緬甸。
入緬作戰的第一戰是同古戰役;中國指揮官、國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同樣是黃埔軍校畢業的。戰役後期,戴安瀾壯烈殉國,年僅38歲。犧牲前,他的遺言是:現在孤軍奮戰,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反攻反攻!祖國萬歲!
就在一天前,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血灑太行。左權,黃埔一期畢業。他和徐向前、陳賡是同學。13年後,徐向前、陳賡分別被授予元帥和大將之銜。
衡陽保衛戰中,國軍第10軍軍長方先覺是黃埔3期畢業。他帶領衡陽守軍1萬7600多人堅守47天,最終成了中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
中日最後一次大會戰湘西會戰中,總指揮是黃埔畢業的王耀武,參戰的國軍將領基本出身於黃埔系,包括施中誠、李天霞、韓浚、李玉堂、牟廷芳、丁治磐、王敬久、胡璉、侯鏡如、張靈甫等。這次會戰徹底打掉了鬼子兵的自信,此後直到抗戰結束,日寇再也不敢發動大型會戰。
除了正面戰場,負責敵後戰線、情報工作、反諜工作和暗殺任務等工作的,是軍統局。而軍統局的負責人戴笠,畢業於黃埔6期。戴笠的兩個助手,毛人鳳和徐遠舉,分別畢業於黃埔四期和7期。
早在1937年初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戴笠就很堅定的說,這次我們一定要打了。國民黨元老吳稚輝問,我們武器和經濟差的那麼遠,拿什麼打呢?他回答:哀兵必勝,豬吃飽了等人家過年,是等不來獨立平等的。
抗戰中,軍統局的犧牲者達到1萬8000人以上,佔全部註冊人員的1/3。而沒有註冊、又犧牲的附屬人員,人數則更多。
抗戰期間,20萬黃埔將士與日軍英勇作戰,譜寫出許多驚天動地泣鬼神的悲壯詩篇。他們為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作出的卓越貢獻將永載史冊;他們以自己的熱血和犧牲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他們永遠值得人民懷念。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旗
毫無疑問,黃埔軍校撐持著中國的抗戰。1965年8月15日,日軍戰敗20週年之際,日軍退役中將吉田在東京發表文章說:中日之戰,日軍之敗是由於統帥部對中國20餘萬受過黃埔教育之軍官的英勇愛國力量,未有足夠的估價。
這番話,是有客觀事實做根據的。相反,如果沒有黃埔軍校所培養的這些軍事人才,如果沒有黃埔系將士在一個個戰場上的奮勇殺敵、浴血奮戰,中國的歷史有可能會被改寫。紀念抗戰,離不開紀念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