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抓手”解碼昭覺特布洛美麗鄉村2.0版

“五大抓手”解碼昭覺特布洛美麗鄉村2.0版

吉子納烏村安置點幫扶工作隊工作人員正在幫石一阿基家搬入新居。記者 冷文浩 攝

春天,再次來到了昭覺縣特布洛鄉。伴隨著和煦的陽光、暖暖的春風,宜牧度口村民家門口的“微田園”金燦燦的油菜花開得正盛;吉子納烏村半細毛羊養殖基地又新添了幾隻小羊羔咩咩待哺;在呷祖居坡村,蜂農正在安置新的蜜箱,等待著養蜂專家前來培訓;谷莫村依山傍水的木屋間,村民送走了客棧裡的遊客,正在收拾床鋪……充滿朝氣,有條不紊,特布洛鄉的新貌變化總是能夠讓人感受到幸福與喜悅。

地處大涼山深處的特布洛鄉,全鄉11個村,其中9個是貧困村,是脫貧攻堅難中之難、艱中之艱。近年來,通過不斷實踐,特布洛鄉逐步探索出以“愛、教、管、扶、評”為主要抓手的脫貧攻堅工作新模式,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的內生動力,在助推全鄉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同時,為後續鄉村基層治理、鄉村振興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愛”圓希望“教”促轉變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關懷下,各項政策如雨後春筍般在彝區大地“落地生長”,各項建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勢,一步跨千年的改變,正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展現在每一位彝區群眾的面前。

“觀念要轉變,思想要脫貧,首先就要愛黨愛國愛家鄉,要學會感恩。”特布洛鄉黨委書記馬比小龍說:“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實現脫貧摘帽,而是要實現致富奔康,這就需要我們形成強大的精神內核以支撐今後的發展。”

為找到這股“強大的精神內核”,特布洛鄉黨委、政府以“愛”為抓手,深化感恩教育,堅持當好黨政關愛的傳遞者、群眾互助的激勵者。

在具體的做法上,特布洛鄉深入開展“與農民生活一天”活動,讓幹部走到群眾視角、站在群眾立場、理解群眾行為,同時將黨和政府對彝區同胞的關心關懷宣講到戶、把扶貧政策傳達到人,激發群眾愛黨愛國情懷,立群眾感恩之心;依託“農民夜校”“壩壩會”等平臺,大力弘揚彝族優秀傳統文化,樹立黨政主導、村委協作、家支幫扶、鄰里互助的脫貧攻堅新風尚,激發群眾幹事創業熱情,立脫貧致富之志。

事實證明,以“愛”為抓手,特布洛鄉抓住了關鍵,捏住了核心。

而針對陳規陋習,特布洛鄉黨委政府以“教”為抓手,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深入推進移風易俗。一方面通過開宣講會、設學堂、“火塘夜話”等形式開展思想教育,深入解決農戶思想落後、觀念陳舊、動力不夠等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實景教學,手把手教農民種“微田園”、安傢俱、用家電、炒土菜,把群眾工作做到最不起眼的細微處,以“教”促“學”、以“學”求“進”、以“進”謀“變”,智、志雙扶,通過引領示範,全鄉的整體風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巨大改變。

“如今,老百姓們都明白了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自己能過上好日子,脫貧致富的意願更強了,鄉村幹部、駐村幫扶幹部、聯鄉單位等幹部們的幹勁兒也更足了。”特布洛鄉鄉長蘇呷麼子各說。

“管”強治理 助力振興

村貌整潔,景美風清,幹群務實。這是記者在特布洛鄉採訪時的第一感受。

如何形成這樣的局面?得益於特布洛鄉黨委政府,充分結合彝區實際,確立以“管”為抓手,強化鄉村綜合治理。

鄉村綜合治理,既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也是惠民利民的重要民生工程,更是特布洛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依託。為此,特布洛鄉黨委政府出臺了《特布洛鄉脫貧攻堅工作(鄉村綜合治理及村規民約)指導性意見的通知》。

按照通知要求,特布洛鄉各行政村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一是採取群眾自願的方式,每5戶農戶聯組形成一個網格,網格所屬農戶實行相互監督、相互制約、互幫互助;二是將不願意聯組的農戶,列為重點關注及監控對象,由村組幹部“一對一”負責管控;三是所有農戶嚴格執行《通知》各項管理要求,網格內一人或者一戶違反各項規定,集體接受處罰,重點監控戶違反規定,視情況接受鄉級處理或報請司法行政部門進行處理。

通過互助互監、重點監控,充分確保各村能在第一時間將各聯組農戶禁毒、防艾、社會治安、生育秩序、控輟保學等各種不穩定因素及時反饋到村兩委和鄉黨委政府,以便鄉黨委政府及時作出決策,切實增強了鄉村綜合治理的指向性和預見性,大大提高了鄉村“四治”工作成效。

自2019年實施網格化管理以來,全鄉吸販毒問題大幅下降,超生現象和艾滋病新增感染情況得到有效遏制,無適齡兒童輟學現象發生。特布洛鄉黨委,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記公務員集體一等功。

“扶”助增收“評”激動力

“做老百姓會做的事,把老百姓想做的事做成。”這是常掛在特布洛鄉黨政幹部口中的一句話。

特布洛鄉黨委、政府立足彝區實際,從村民不擅長精耕細作、接受新鮮事物較慢的實際出發,將產業發展目標定位在做大做強傳統產業上,深挖各村優勢資源,整合資金項目,幫助農民把會做的事做好,使農民們得到切實實惠。

“老百姓會養牛羊,我們就發展養殖業;老百姓會種地,我們就發展種植業;老百姓會養蜂,我們就搞蜜蜂養殖。傳統農業產業並不是沒有市場,尤其是倡導綠色環保農業的今天。我們要讓群眾以他們擅長的方式增產增收,讓他們以最低的學習成本、時間成本得到實惠、看到變化,切實增強貧困戶幸福感和獲得感。”馬比小龍說,發展產業,特布洛鄉從有的做起,從會的做起,講究一個詞——“不折騰”。

農戶負責在田間地頭下功夫,鄉黨委政府負責在經營銷售上想辦法,立足本職主動擔當,積極對接東方電氣集團及省、州定點幫扶單位因需下單,探索運用抖音直播、淘寶店鋪帶貨,解決山區農產品最難的銷售問題,2019年,完成訂單銷售土豆12萬斤、蕎子70萬斤、豬800餘頭,為全鄉集體經濟創收近100萬元,群眾增收達400餘萬元。

4月14日,在吉子納烏村安置點,62歲的石一阿基一家正在幫扶工作隊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搬入新居,擺設傢俱。老阿媽笑呵呵地說:“搬新房子,用新傢俱,過新日子,我們還要爭先進哦!”

環境變好了,收入增加了,特布洛鄉村民開始爭當“先進”,勇做“典範”。

特布洛鄉通過整合東方電氣集團黨建幫扶資金和縣婦聯“裡魯博超市”等各類激勵物資,著力推進“五項”評比,切實解決農戶衛生意識差、等靠要思想突出、內生動力不足、村規民約執行走樣等問題。

——環境衛生評比,將公共路段劃分“包乾”到政策享受戶,樹立“有勞才有得”的政策導向,“逢7”開展大掃除並進行“潔美家庭”評比。

——尊師重教評比,以村為單位眾籌教育助學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貧困學生。

——熱心公益評比,建立積分制度,對積極維護公共設施、主動承擔集體事務的村民定期兌現獎勵。

——產業大戶評比,設置標準,鼓勵規模養殖,銷售訂單傾向養殖大戶,形成良好帶動效益。

——禁毒防艾評比,利用“索瑪花”APP簽到系統,實時監控,對積極配合管控的群眾進行物質獎勵。

2019年,共計表彰300餘人次,義務教育、禁毒防艾、產業增收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公共衛生“包乾到戶”制度在全縣推廣運用。

“幹部有破釜沉舟的勇氣,群眾有脫貧致富的意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一定能如期完成脫貧任務,同全國、全省、全州同步實現小康。”蘇呷麼子各說。

若說脫貧前的特布洛鄉是原版,那麼“五個抓手”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在脫貧攻堅的艱難挑戰當中淬鍊出了一套適合彝區鄉村治理和振興發展的“特布洛”模式,是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的有效實踐。一系列探索和舉措孕育著向上的力量,並不斷輻射到千村萬戶,至今還在延續……


來源|涼山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