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拥有最舒服的人际关系,比高情商更重要的,是这项简单能力


要拥有最舒服的人际关系,比高情商更重要的,是这项简单能力


镜子物语:世界如此吵闹,唯有专注,我们才能彼此“找到”。


自从有了一个超级爱说话,甚至有点“聒噪”的儿子,我就觉得我有了一种“听而不闻”的能力。你说你的话,我想我的事。但是我渐渐发现,这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个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每天晚饭后,我跟儿子有15分钟的散步时间,儿子喜欢一边散步一边给我讲故事。忙碌了一天,我很想好好享受这难得的亲子时光,却发现自己的思绪始终在游离,不是想着白天工作的画面,就是惦记着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儿子讲了点啥我都没听进去。


每次当儿子有所察觉,抬起小脸问我:“妈妈,你在听吗?”我都满心愧疚地想,接下来一定不要走神了。但是情况还是照旧,似乎专注倾听这件事,并不是我想做就能做到的。


其实不仅仅是亲子对话,在其他与人交流的场合,专注倾听也经常缺席。我们虽然在听,也确定听到了对方的话,但并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投射在对方身上,而是在不停地思索“我接下来该怎么说”,就像史蒂芬·柯维所言:“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只是为了做出回应。”


我们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倾听很重要,但实际上真正能听懂别人的人少之又少。而听不懂,首先是因为并没有“听到”。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正在渐渐失去专注倾听能力,越来越多的人渴求理解而不得,而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必然很容易被喜欢被信任,轻松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学习总结,我发现,要做到专注倾听,我们只要排除3项干扰就可以。


要拥有最舒服的人际关系,比高情商更重要的,是这项简单能力


01 排除注意力干扰,全身心聚焦对方


凡是听过课,或参加过漫长会议的人都不会否认: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说话,是一件很难的事。


因为“集中注意力”这项能力本身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是一项需要后天训练的能力。而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以至于在日常听人说话时,也经常会出现注意力的游移。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3年,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大爆炸,人们“分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平均注意力时间已经从12秒降至8秒,这比金鱼的注意力还要少1秒。而要做到专注倾听,我们必须克服这种分心,努力让自己对说话者及其说话内容高度聚焦。


如何聚焦?首先一点,我们不能只是“带着耳朵”去听,而是要全身心地参与,用身体来倾听。


我有一个当高管的朋友,以前在公司总是不受欢迎,他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后来一个“敢说话”的同事对他说:“别人跟你说话,你总是抱着胳膊,头转向一边,脸上没什么表情,让人感觉你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谁都得听你的。”朋友听后恍然大悟,注意了自己的肢体语言后,果然口碑好了很多。


《即兴演讲》这本书里讲到,专注倾听,意味着你的整个身体都应当参与其中。放下双手和手臂,朝向对方,把头部和身体微微向对方前倾。注视对方的眼睛,满怀兴趣地观察对方的表情。如果想回应,稍作暂停非常重要,它在告诉对方:“我在思考你刚刚说的话。”这些身体行为会帮你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传达出“我想理解你,我想倾听你”的信息,对方也必定会对你更加开诚布公。


专注倾听,还需要创造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手机等电子设备是分散注意力的元凶,倾听时,不要让它们出现在你的视野里。研究显示,别人跟你说话时,哪怕你只是瞥了一下手机,别人也会觉得你没有在听。


除了聚焦于说话者本身,我们还要抛开脑海中的杂念,努力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对话的内容上,这也能让你做出风趣、恰当的回应。好的对话是双方共同创作的过程,当双方都专注于对话本身时,会碰撞出很多精彩的火花,这会是一种令人非常愉快的体验。


要拥有最舒服的人际关系,比高情商更重要的,是这项简单能力


02 排除心理干扰,用“观察性自我”守在当下


如果你尝试较长时间的专注倾听,就会发现,思想的游离似乎是不可控制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来帮助自己守在当下。


享誉国际的“接纳承诺疗法”培训师路斯·哈里斯指出,我们看待“自我”的视角分为两个部分,即“思考性自我”和“观察性自我”。前者帮助我们思考、计划、判断、比较、创造、想象、分析、记忆,通常被称作“思维”,而后者并不去思考,它负责观察和注意思维,就是单纯地观察你在想什么做什么。


比如,当你专心致志地打羽毛球时,你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正向你飞来的球上。这就是“观察性自我”在工作,你只是观察,并不进行思考。但很快,你就可能有想法冒出来,“我的握拍姿势最好能完美无瑕”“这次最好能打中”或“哇,这球速可真快”。这就是你的“思考性自我”在工作。


思考性自我产生出的这些想法会令你分心。当“观察性自我”对这些想法投以更多关注时,你就无法专注在飞来的球上,仅仅是“我可不想把这件事搞砸”的想法,就能让你心猿意马。


同样,倾听时,“思考性自我”也会时时造成干扰。你无法全身心地感受对方,脑海里在思索过去、顾虑未来,或是时时想着“我现在的表现如何?”“他会怎么看我?”或者,“对他说的话我接下来该怎么回应呢?”


对于“思考性自我”产生的想法,你无法控制和消除,也不必控制和消除,你只需要“解离”,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可以了。


要拥有最舒服的人际关系,比高情商更重要的,是这项简单能力


要做到解离,首先你得能够观察到自己的分心,捕捉到头脑里闪过的念头。平时没事时,可以做个小练习:闭上眼睛1分钟,留意你的头脑在做什么。对任何想法或者意象保持注意。留意这些想法和意象看起来的位置:它们是在你的前方、上方、后方、旁边还是在你内部?1分钟后,睁开眼睛。


这个小练习可以让你对“思考性自我”的活动保持敏感。无论是在倾听还是在做别的什么事,当你发现了这些干扰,告诉自己,它们不过大脑冒出的一些语言片段,你可以把它们看成背景音,随它自由来去,不必在意。你可以对大脑说声“谢谢你”,然后慢慢把注意力转回当下。


平时多做做“正念呼吸”,也能帮你更好地实现解离。闭上眼睛,把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感受气体从鼻腔进出,以及胸部和腹部的规律起伏。每当你发现自己的注意力“跑偏”的时候,对大脑说声“谢谢你”,然后把关注点重新拉回到呼吸上。


大量实践表明,“解离法”是让意识守在当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帮你做到专注倾听,还能缓解失眠和焦虑,当你面临考试、面试、公众演讲等紧张场合时,它也能帮你快速放松下来,从而表现得更好。


要拥有最舒服的人际关系,比高情商更重要的,是这项简单能力


03 排除自我意识干扰,避免“自传式回应”


专注倾听要排除的第三个干扰,就是无所不在的“我”。


一个人最关注的就是自己,与人交流时,虽然我们试图理解别人,但通常会下意识地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我们喜欢联系自己的经历,常常是别人话音刚落,就急着说:“是的,我知道你的感受。”“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的经验是……”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把这种现象称作“自传式回应”。其表现是,喜欢作价值判断、好为人师、自以为是。


柯维列举了一段父子之间的真实对话。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学的都是些不实用的东西。”


父:我当年也有同样的想法,可是现在觉得那些知识还挺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好为人师)


子:我已经耗了10年了,难道那些X+Y能让我学会修车吗?”


父:修车?别开玩笑了。(价值判断)


子:我不是开玩笑,我的同学乔伊辍学修车,现在月收入不少,这才有用啊。”


父:现在或许如此,以后他后悔就来不及了。你好好念书,将来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好为人师)


子:“爸,唉——算了,多说也没什么用。”


这是典型的“自传式回应”,结果就是儿子觉得父亲根本不理解他。而专注倾听一定是以对方为主导的,你要放下自己,做好被对方影响的准备。


有一个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发言权杖沟通法”。当对方说话时,意味着“发言权杖”在对方手里,在其主动交接权利之前,你不能发表任何评价。你能做的,就是释放自己的全部压力,集中全部注意力,用心理解、专注倾听。


如果你开口,那么惟一目的是保持倾诉的流畅性。比如复述对方的意思,或者插一句“多告诉我一些”、“继续”之类的话。比如刚才那对父子其实可以这样对话: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学的都是些不实用的东西。


父: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


子:对,学校的不一定对我有用。你看乔伊,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实用。


父: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


子:嗯,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后,或许会后悔。现在的社会里,教程度不高会吃亏的。


父:教育很重要。


子: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一定找不到好工作。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妈吧?嗯, 今天学校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高二了!


儿子终于吐露真言,原来他担心阅读程度不如人。这时候父亲再给出一些建议就会更合时宜。


当你急于进行“自传式回应”,就失去了真正理解一个人的机会,而当你能够放下自我,专注倾听的时候,你会惊讶对方毫无保留的程度。善用“发言权杖法”,一定会让你获得更多的知己。


要拥有最舒服的人际关系,比高情商更重要的,是这项简单能力


综上,专注倾听,是现代社会一项宝贵而稀缺的能力,要获得它,需要排除注意力干扰、心理干扰和自我意识干扰。不过我们没必要强求自己三项都做到,只要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就行,迈出第一步最重要。只要你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不断探索尝试,就一定会越做越好。


七棱镜: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读书100本的终身学习者。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成长实用干货文。

镜子宣言:让我们一起,越变越好。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期待遇见爱学习、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更多干货好文,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