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17夜|媽媽的家書: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太多

《遇見》17夜|媽媽的家書: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太多
《遇見》17夜|媽媽的家書: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太多
《遇見》17夜|媽媽的家書: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太多

媽媽的家書

00:00 / -

【主播:王喆(今日晚安曲《對話人生》)】

孩子,昨天晚上我有幾次路過書房,發現你一直心不在焉。

我督促你要用心,你牴觸情緒嚴重,不耐煩地關上門,嘴裡還嘟囔著:“知道了知道了,真不知道學這些有什麼用,還不如早點進入社會多賺點錢。”我有些錯愕,但還是要非常肯定地告訴你:當然有用,孩子。

很多人說,人成熟的過程,就是不斷推翻自己以前認知,然後重塑三觀的過程。但關於“好好讀書,讀書有用”這一點,我自始至終都無比相信。我知道,和你想法一樣的孩子並不是少數。

《遇見》17夜|媽媽的家書: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太多

一個10歲的小女孩,放學後在家門縫裡塞了張紙條後就不知所蹤。紙條上是她稚嫩的筆跡:“親愛的爸爸,我已經長大了,要出去闖闖。”

3名初二少女結伴離家出走,只留下一封書信,說要去上海賺錢。有個15歲的男孩,也是趁著家長不在家,留言說想任性一次,自己出去闖蕩,賺錢之後再孝順父母。

你們都還是讀書的年紀,卻想得太多,想得太遠,著急提前進入大人的世界,可成人世界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簡單。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

《遇見》17夜|媽媽的家書: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太多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以前住我們家隔壁的程巖哥哥,2010年,他高中沒讀完就不念了,給出的理由和你一樣:上學沒有用,讀書很無聊,不如打拼賺錢闖蕩世界。程叔叔一家勸不動他,只能妥協讓他上了技校。

前幾天我碰到他,得知他現在竟然在英國伯明翰大學進修,還得到了國內某大型企業的錄取通知書。我很意外,問他怎麼想通了要重新讀書。

他說,剛到技校的時候還挺洋洋得意,可後來去工廠實習,他才發現自己是學歷最低的那一個。雖然沒人鄙視他,但他工作上一直得不到重用,每天在最基層的車間做瑣事。

《遇見》17夜|媽媽的家書: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太多

看到同期學歷高的人被提拔加薪,他感覺非常不自在。所以他選擇了離開工廠,回到高中讀書參加高考,一路苦讀,才有了現在的成績。

你看,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在讀書的年紀選擇快進自己的人生,著急在社會上混出名堂,最後都會被社會狠狠甩一巴掌。

文化不高但事業有成的名人是有,但只是極少數。大多數不愛學習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會發現,自己用幾年叛逆瘋狂的青春,換來的卻是長久的委屈與不甘。

《遇見》17夜|媽媽的家書: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太多

我也檢討自己,很抱歉上次和你爸爸抱怨家裡開支太大被你聽到,對你產生了影響。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談談錢和讀書之間的關係。

有位老師曾算過一筆賬,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學到本科畢業,一共十六年,如果這十六年不讀書花錢,再出去賺錢,那麼裡外至少是五十萬。

但所有家長都寧可不要這五十萬,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去讀書,因為讀書是回報最高的投入。

《遇見》17夜|媽媽的家書: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太多

在社會統計領域,有無數資料在證明著,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健康水平、預期壽命、心理健康水平、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水平等等都呈現無可爭議的正相關。

在賺錢的過程中,任何一個步驟都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說得世俗點,只有當你讀的書多了,你才能獲得更高端的賺錢途徑,擁有更加舒適輕鬆的人生。更何況,錢只能保證你的衣食住行,但只有思想才能讓你真正活著。

青春很短暫,過了讀書的年紀,可能你就再也沒有機會、沒有精力去吸收那麼多新的知識。那時候你再想改變,很難。

《遇見》17夜|媽媽的家書: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太多

從你上學第一天開始,媽媽就告訴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位置顛倒,在沒有充分的知識作為前提的情況下,即使行了萬里路,你也只不過是個郵差而已。

書房牆上那副字已經掛了十年,是你讀幼兒園時,我親手寫的:貧者因書富,富者因書貴。愚者得書賢,賢者得書利。只見讀書榮,不見讀書墜。

孩子,不要輕視你手頭上讀的每一本書,把它們讀明白了,才能成就將來的大事。讀書才是這世上最好走的路。當你覺得人生迷惘的時候,原因往往是:在本該讀書的年紀,想得太多,讀得太少。

《遇見》17夜|媽媽的家書: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太多

來源:貴州廣播電視臺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