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哥預險
保險都是“坑”,只有他們的規劃才不會“被坑”;
這是典型的“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心理。
金融三大產業--銀行、證券、保險
好像只有保險被吐槽、被調侃的最多;什麼保險都是騙人的、保險都是坑、買保險根本沒用、保險公司給人洗腦......
這裡給大家說個心理學名詞--沉錨效應
人們在對一件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保險的銷售確實出現過一些問題,比如得了重疾不賠、不按當初約定的利率兌付現金價值等等;後來人們一提到保險就會先入為主的認為保險都是“坑”,不敢買,也不願意去了解其真正的作用
買保險所謂的“避坑”,其實很簡單,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下
按需求購買
人壽保險保障的就是人生四大風險
身故風險: 如果擔心“走的太早”風險,可以購置壽險,市面上的壽險一般有終生壽險、定期壽險、增額終身壽和減額終身壽
疾病風險:可購置重疾險、醫療險、防癌險等等
老年風險:可購置養老年金險和增額終身壽,或者去養老形式的基金和理財
傷殘風險:意外險、重疾險、醫療險等
也就是說,你的需求是什麼你就購買什麼保險。
豪宅無戶型,保險不收益
不要從收益的角度去看保險,保險的本質是提供風險保障,僅此而已
保險購買如何“避坑”
如實健康告知
這點非常重要,否則會影響你未來的保障權益;對於購買壽險、重疾險、醫療險等等人身健康險,一定要如實健康告知,這樣就不會出現得了重疾不賠付這樣的說法
確認收益是否確定
對於購買分紅險或者帶有萬能賬戶的年金險,這點非常重要。收益一般都分為低中高三檔,這種不確定的因素,如果你能接受那就沒問題,如果不能接受那就建議你不買。可以購買一些有確定收益的其他金融產品
做好以上兩點就能有效的保證,購買保險時候不會那麼被動。
其實保險本身並不“坑”,真正的坑是其坑本身
以上僅屬個人見解,望採納
保之語
怎麼看待某些保險自媒體人說保險這有坑,那有坑的?
感覺只有是他們規劃的才沒有坑。
據我的初步判斷,提問者應該也是保險從業者。如果是客戶提問的話,他們應該會這麼問:有些保險自媒體經常說保險有坑,他們推薦的產品可信嗎?
不管提問的是保險從業者,還是保險消費者,這個問題之所以被擺上檯面,還是說明了一個事實的:保險自媒體說保險的不好,說保險坑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
前幾年圖文自媒體比較火,圖文自媒體就有一批批判主義,專門以坑、套路、上當、被騙等字眼吸引大眾眼球,不知道的光看標題,還以為這人和保險多大仇,看完文章才發現原來也是賣保險的。
現在短視頻當道,你去幾個熱門的短視頻平臺看看,幾個頭部大V的標題依然特別會撩:買保險的幾個坑、這些套路你千萬要避免、以前買的保險都上當了... 看完他們的內容,你還是會發出同樣的感慨:搞半天你也是個賣保險的。
人還是同一批人,只不過從圖文升級到了短視頻而已,內容還是那些內容,標題還是那個標題,套路依然還是那個套路。
如何看待這些在網上“抹黑”保險的自媒體呢?
1、敬佩
他們在內容方面的表現,咱們待會再說。但是在自媒體方面起標題方面,不得不佩服。我有一位做自媒體的偶像叫咪蒙,她就擅長取標題,據說每篇文章要起500個標題備選,所以她的閱讀是非常高的,因為別人看到標題就想看內容。
這些說保險坑的自媒體,他們起的標題值得所有人去研究。用詞很犀利,又能充分的設置出懸念,甚至一句話就能引發好幾層的衝突。標題方面我給他們打100分。
其實就是他們很有捨得精神。一般人做自媒體,就是有寫作的愛好,或者想在這個行業裡學習摸索,再或者是獲取點額外收入,一般都是走一步算一步,沒想的太長遠。
但是他們很有商業化的頭腦,他們捨得在宣傳和推廣方面花大價值。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你在抖音裡就經常會看到他們投放的廣告,這些都是錢啊~。之前幾年是經常花錢在流量大的媒體上給自己打廣告,這個廣告費用一般人也是花不起的。
還有就是堅持。自媒體能不能做得好,也遵循天道酬勤的道理。他們在勤奮方面確實值得稱讚,堅持日更,就是這份精神,就已經打敗了99.9%的人。
最後就是人設。這個就厲害了,所有的榮譽都會展示出來,一大堆頭銜,讓人不明覺厲,動不動就是什麼J算師,博士碩士研究生的,至於真假,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反正就是很厲害就對了。
2、不屑
剛才說到了對他們敬佩,但為什麼又不屑呢?是不是矛盾了?一點不矛盾,對他們現在達到的成就,是衷心的敬佩,但對他們部分的內容和觀點,確實是反感和不適。
比如說吧,經常說自己:和那些只能賣一家產品的保險代理人不一樣,我是站在客戶的立場上,看重客戶需求和服務的,為他們量身定作的保險規劃。
當然了,這種話糊弄不懂的消費者還可以。事實呢?哪個網險的佣金高,他們就賣哪個,主推產品佣金甚至達到80%到90%。今天這款產品佣金高,就主推它,給每個人做計劃書都主推。這款產品下架了怎麼辦?有另一款高傭的網險出來了,再主推那個。
反正不要管佣金多少,推薦的都是最適合你的。畢竟量身定作嘛,呵呵。這種即要當表仔,又要立牌坊的行為,確實有點吃相難看了。你賣什麼我們才不管,各有各的渠道,能不能在賣的時候不要把同行代理人踩上一腳?
還有就是,詆譭同行的太多了。不是抨擊代理人的素質,就是抨擊某家保險公司的產品,說的一無是處,甚至是鼓勵別人去退保,然後再買自家的產品。這就是人品問題了。
其實同樣的話,可以委婉的說,去掉立場的講效果應該會更好。比如被自媒體罵爛的某安福。本可在文章中這樣介紹的:這款產品的形態是怎樣怎樣,30歲的價格是多少,保障是多少,對於我的家庭來說有些負擔,我發現另一種產品的搭配組合,也能達到這種保障,價格更低,我覺得比較合適。
這麼說的話,不會得罪任何人,也不會有營銷違規的風險。但是這麼寫太平常了,閱讀量上不去啊,還是激進了好。寫文章不就是讓更多人看到的嗎?言辭犀利是我的文筆,花樣怒罵是我的個性,於是一篇一篇的通過詆譭別人彰顯自己的爆文就出來了,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留言區一大堆其他同業表示附和,當自己家的產品被攻擊時,又有別家同業去留言區附和。正印證了蔡師傅那句句言:賣保險的都希望死同行。王辰老師也評論過此種現象:這種罵保險抬自己的就是一坨屎,有了屎啊,蒼蠅就過來了。
最後就是自媒體的使命和擔當。保險自媒體是有影響力的,有固定受眾的,他們講出來的觀點會影響特別多的人。所以作為保險自媒體,是要有一份覺悟的。你能為這個行業帶來什麼?
眾所周知,保險行業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的階段,有違規、有亂象、有不好的口碑。但是全行業都在努力,希望能更加完善,改變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
真正有價值的保險自媒體,不就是應該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保險業樹立好的口碑和形象的嗎?普及保險知識、傳播保險觀念、弘揚保險文化、普惠保險同業,哪一件事都是有價值的。但就是有好多保險自媒體都走偏了。
他們拿著保險業的舊聞當梗,甚至是帶著節奏的抹黑保險行業。我們所聽到的“保險公司不是招員工,是在招客戶”、“保險套路深”、“買保險要謹慎,小心上當”等等言論,不是來自於消費者,而是來自於保險自媒體啊。這才是讓人寒心的。
自己本來就是保險從業者,在網上做自媒體做的也是賣保險掙錢的營生,又何必把這個行業攪得一攤渾水呢?貶低和謾罵同業很爽嗎?帶著節奏的把保險營銷員給妖魔化會顯得自己很偉大嗎?
咪蒙這麼牛叉,巔峰時期她的文章達到10萬加的速度比人民日報還快,可是她被全平臺永久的封禁了;某某保險自媒體,接受了銀保監會的第一張罰單;某某保險自媒體,被某某保險公司起訴,還敗訴了。
價值觀這東西才是自媒體的生存之道啊。而不是標題、噱頭、寫作套路、人設、粉絲的多少什麼的。
總的來說,我對這類自媒體是敬佩的,也是不屑的。當然,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並未具體針對某自媒體,甚至我連這些自媒體的名字都沒有提過。
最後給大家的建議是:無論是刷文章還是刷視頻,再遇到那些說保險這坑那坑的,你就可以這麼留言:
其他人都坑,都套路,就你好。買保險就找你,對吧?
保險狼
吸引眼球為主要目的
吸引眼球為主要目的,但中國保險的坑真的很多。
從90年代開始至今,一大波保險代理人湧入市場,沒有門檻限制,沒有專業要求,很多來公司聽兩天課,產品自己都不是很瞭解就開賣了,沒有結合消費者家庭情況進行規劃,只是為了有業績、拿佣金,而胡亂推薦了幾款產品,後續理賠很可能被拒,很多吃過虧的人自然認為保險的坑真多,買的時候說的那麼好,真到賠時就特別難, 消費者怕了,所以提起保險就覺得是騙人的。
所以自媒體拿“坑”進行宣傳,是結合了消費者怕“坑”的心理,科普一波來獲取信任。
賣保險的大媽
自媒體推薦的保險沒有坑嗎?
未必。
林子大什麼鳥都會有。保險新媒體剛剛興起時很多媒體初心還是很好的——普及保險知識,是保險界的一股清流。但隨著互聯網保險變現的商業模式逐漸清晰,隨之引來了一大波本來不屬於這個行業的“新人”來掘金,他們的目的很明顯——掙錢。在金錢的誘惑下很多不良從業者也在做著只推銷高佣金的產品來進行獲利。下圖為2020年1月銀保監對一家從事保險諮詢的自媒體進行了罰款。
新媒體中保險從業人的專業知識程度雖說比很多傳統線下銷售員要好一些,但保險是否“坑”,除了取決於從業人員是否專業外,還取決於從業者的道德素質。
保險是很複雜的一張合同,如果行外人想要研究明白這些條款並從中找到靚點或坑點這屬實是太難了。一種保險產品是否適合我們,它的性價比是否高,大部分情況我們只能依靠銷售人員來幫我們挑選和規劃,因此這給了銷售人員很大的操作空間,在其面對高佣金產品時是否能拒絕誘惑,而全方位為客戶著想,幫助客戶獲得最大利益,這依靠的是銷售人員的從業道德水平,而這也正是保險行業很多人所缺少的。
所以無論自媒體和傳統代理人,該有坑一樣會有,這需要消費者擦亮眼睛。
自媒體保險的性價比有天然優勢
如果在自媒體瞭解過保險的人會發現,同樣的保障保額自媒體推薦的產品比傳統代理人的產品便宜了很多。這是為什麼?
保費構成=保障費用+非保障費用(運營成本+品牌溢價+公司利潤)
自媒體售賣的保險產品都為保險公司的互聯網產品,本質與線下產品沒有區別,但因為保險在互聯網中運營成本大大降低,且有很多知名度不高的公司品牌溢價也很低,所以互聯網產品整體比傳統線下產品性價比要高很多。
結論:自媒體推薦的互聯網保險產品性價比高,但是否會進“坑”我們除了看銷售人員的專業水平外還需要看他的為人,才能更好的避開這些坑。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性價比高的互聯網產品還是信任感更強的線下購買呢?
嗨,教你避開保險的坑/分享全網高性價比產品,關注我啦,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