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如何提質增效

農業農村部和國務院扶貧辦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近幾年,“三區三州”地區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每個縣區都形成了帶貧主導產業,培育了涼山花椒、怒江草果、臨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區青稞犛牛等一批特色品牌。其中,52個未脫貧摘帽縣已發展122個主導產業,帶動300多萬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700多元,近三分之二的貧困人口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然而面對脫貧攻堅的艱鉅任務,簡單發錢發物“一發了之”、財富入股“一股了之”的現象依然存在,產業扶貧中的“急躁症”不容忽視。如何創新產業扶貧路徑,讓幫扶更有質量和成效?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4月15日早上8點,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三甲集鎮,54歲的馬束爾卜從康家易地搬遷安置點下了二樓,騎上摩托車,3分鐘就到了自家的羊棚裡。

檢查了一遍羊群,馬束爾卜一邊添上草料,一邊盤算著,幾隻看樣子有六七十斤重的小羊賣出後一隻淨賺200塊錢。賣了小羊再買些羊羔回來,養上三個月就又能賣錢了。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和甘肅兩個民族自治州之一,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

近年來,臨夏回族自治州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廣河縣在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同時發展後續扶貧產業。考慮到群眾在牛羊養殖和相關的延伸產業方面有產業習慣和傳統優勢,當地因地制宜,幫助馬束爾卜和已經有養殖習慣的群眾念起了脫貧“牛羊經”。

不僅在臨夏州,在更多的深度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思路和脈絡逐步清晰、作用日益凸顯。四川省加快貧困地區鮮活農產品倉儲冷鏈設施建設,甘肅省將扶貧主導產業和貧困戶產業全部納入特色產業保險,新疆和田發展扶貧產業園延長產業鏈,有效帶動了貧困戶就業增收。

但同時可以看到,“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扶貧產業還處在起步期、發展期,產業體系還不健全,產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產業同質化問題突出,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貧困地區生產流通秩序,一些地區扶貧產品滯銷。受疫情影響,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普遍推遲,這些都加大了脫貧攻堅難度。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指出,產業扶貧要進一步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加快發展特色種養、特色林果、特色加工和鄉村旅遊,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一片一特”,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將扶貧產業培育成帶動脫貧和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受益。

產業發展、品質提升,關鍵還要靠科技

最近,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的冬季土豆已經成熟,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銷售渠道沒有完全恢復,700噸土豆待銷。為此,前幾天,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像往常一樣,戴著草帽、穿著膠鞋來到種植基地挖土豆。與往常不一樣的是,他還藉助“雲端”,開始在電商平臺直播賣土豆。

地處中緬邊境的瀾滄縣,是“直過民族”拉祜族聚居的貧困縣。因為整體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農業技術,村民長期被貧困所困擾。

為改變這一地區的落後面貌,朱有勇來了,他不僅帶著自己的研究團隊一起來,手裡還“拎”著兩樣東西——一樣是“能轉化到土地裡”的科研成果,另一樣是文化和技能。“扶貧先扶智,我們要手把手教農民朋友,把地種起來,不浪費任何一畝地。”

朱有勇院士團隊穿梭在瀾滄的田間地頭,引進新品種、改進種植方式,最終帶動了當地群眾種出“比人臉還大”的土豆。與全國其他夏季產區的土豆相比,產量高、品質優、價格好。

新技術為糧食產量帶來幾何式增長。目前“三區三州”貧困縣已組建產業技術專家組529個、遴選產業發展指導員2.7萬餘人,52個未摘帽縣落實技術幫扶專家3800多人,還湧現出一批廣受歡迎的“林果縣長”“養殖鄉長”。

“產業發展、品質提升,關鍵還要靠科技。”韓長賦說,今年要繼續加大產業技術專家組選派和農技推廣特聘計劃實施力度,在52個未摘帽縣建立產業技術顧問制度,把深度貧困地區種植較多的花卉、獼猴桃、大棗等納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項目全部面向貧困地區實施。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給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李小云建議,要深入分析研判疫情影響,針對生產、銷售等各個方面,加強市場、自然、疫病等風險評估,建立預警機制,做好信息發佈、產品營銷、技術服務、保險保障等防範應對工作。

利益聯結、確保質量,在“育主體”“帶農戶”上下功夫

近年來“三區三州”貧困縣已引進和培育1200多家龍頭企業、5.6萬家農民合作社,52個未摘帽縣的近三分之二貧困人口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但龍頭企業規模依然偏小,農民合作社帶動能力依然較弱,一些地方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與貧困戶脫貧還存在“兩張皮”現象,這必然會降低脫貧攻堅的成色和質量。

針對這些問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建議,要密切扶貧產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在“育主體”“帶農戶”上下更多功夫,同時規範產業扶貧資金管理,對目前到人到戶的量化資金進行全面摸底。

“‘育主體’就是要大力培育聯貧帶貧主體。組織更多農產品加工、物流營銷、電商等大中型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對接洽談,引導建設訂單基地和扶貧車間。規範提升農民合作社發展水平,增強服務農民、帶動脫貧能力。”韓長賦說,積極推動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出臺的支農支小再貸款等金融支持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對帶貧主體的貸款優惠和貼息支持。

韓長賦認為,“帶農戶”就是要加快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總結推廣一批典型帶貧模式,引導各類主體通過訂單生產、就業務工、生產託管、股份合作、資產租賃等多種方式,探索建立產業扶持政策與帶貧效果掛鉤機制,實現穩定利益聯結,杜絕“一發了之”“一股了之”等簡單幫扶。

返鄉和在鄉創業人員是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另一個重要群體。專家建議,要落實好返鄉農民工創業補貼、貸款貼息、技能培訓等扶持政策,用好用活產業幫扶資金和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培育更多創業創新主體,積極推動在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