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rú gèn),美人魚就是它

“南海有鮫人,身為魚形,出沒海上,能紡會織,哭時落淚”

這是南朝時中國古人在《述異記》中對儒艮的記載。

雌性儒艮 (rú gèn)偶有懷抱幼崽於水面哺乳之習慣,故儒艮常被誤認為“美人魚”。

儒艮形態

體紡錘形,身體的後部側扁。

儒艮(rú gèn),美人魚就是它

皮膚較光滑,有稀疏的短毛。

儒艮(rú gèn),美人魚就是它

頭部較小,略呈圓形。上唇略呈馬蹄形。嘴吻彎向腹面,其前端扁平,稱為吻盤。

儒艮(rú gèn),美人魚就是它

兩個閥門狀鼻孔靠近在一起,位於吻端背面,可以在潛水時露出水面呼吸。眼小。無耳廓,耳朵很小。鰭肢短,約為成體體長的15%,梢端圓,無指甲。

儒艮(rú gèn),美人魚就是它

尾葉水平,略呈三角形,後緣中央有1個缺刻。

儒艮(rú gèn),美人魚就是它

胸部每側有一個乳房,乳頭位於鰭肢後方的腋下。成體背面灰白,腹面稍淺。幼體呈淡奶油色。許多年老個體的皮膚有大面積無色素區域,並有許多疤痕。

儒艮(rú gèn),美人魚就是它

棲息環境

儒艮為海生草食性獸類。其棲息地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佈有密切關係。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遊向外海。

生活習性

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視力差,聽覺靈敏。一般每1至2分鐘浮至水面一次,但有時會潛水達8分鐘以上。上浮時僅將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潛時會像海豚一般整個身體垂直旋轉1圈。愛潛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於岩礁等處靜候,從不遠離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對海溫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對冷敏感,水溫低於15℃,易染肺炎死去;水質差也易罹皮膚潰瘍、內寄生蟲等。

喜成群活動,以2~3頭的家族群活動,雖然常單獨行動,但也會組成6頭左右的小群體,有時會達數百頭以上。

儒艮僅攝食海床底部生長的植物,深度約在1到5米左右,以多種海生植物的根、莖、葉,與部分藻類等為食,常會吃掉整株植物。它們不會使用門牙來咬斷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來攝食。

儒艮(rú gèn),美人魚就是它

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會進食,但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則多半在晚上覓食。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在攝食上。覓食海藻的動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擺動著頭部,所以又有“海牛”一名。

叫聲為持續的軋軋聲或更高的尖銳聲,類似海牛。已知鯊魚、虎鯨與鱷魚偶會捕食儒艮。

繁殖方式

儒艮(rú gèn),美人魚就是它

儒艮性成熟的年齡在9齡或9齡以上,雄性在9~15齡達到性成熟。雌性在10~17年時懷第一胎。繁殖時期,一頭雌性儒艮被幾頭雄性追逐,然後進行交配。妊娠期約13個月,每胎產1仔。新生的儒艮體長為1~1.5米,重約20公斤。幼仔的哺乳期18個月左右。前後兩次產仔的時間間隔約3~7年。

生活區域

世界上現存的儒艮大部分在澳大利亞北部沿岸,據航空調查估算,那裡約有85,000頭儒艮。其中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與澳洲之間的託列斯海峽(Torres Strait)有超過24,000頭儒艮生存;其他數量最多的地區在波斯灣,估計約有7,000頭。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海岸20世紀60年代初約有72,000頭儒艮,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估計有4,220頭儒艮。

保護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種(VU),2008年評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