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区:白鸽养殖探出新路子

近日,港南区报送的《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创新产业“联创”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入选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复评案例,成为广西农村领域入选的3个案例之一。

产业联创 集约发展

“2019年,种鸽存栏9000多对,出栏乳鸽2.2万羽、种鸽5250对,收入108.2万元,分红22.4万元。”4月13日,新塘镇联创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敬旺接受笔者采访时介绍说。

联创种养专业合作社由新塘镇5个贫困村和3个非贫困村联合创建,采取“基地+村民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吸纳该镇1009户贫困户,通过“统一养殖、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方式,共同合作发展扶贫产业。为提高管理效率,加入合作社的8个村选举产生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实行每周一村值班制,并通过会议公开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开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合作社在各村的参与下有方向、有目的运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社带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的作用。为解决养殖技术难题,合作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为饲养员,确保基地生产正常运转。基地按投资额产出的纯收益提取60%作为贫困户的分红收入、2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20%用于扶贫产业基地管理人员劳务费等支出。

由于白鸽产业生产经营稳健,该镇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19个村民合作社共投入资金201.8万元,平均每户贫困户拥有10对左右的种鸽,年出栏乳鸽150羽以上,获利1000多元。

近年来,港南区积极整合资源,打造区、镇两级村集体经济“联创”产业园,形成以大带小、先进带后进,推动村集体经济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该区共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产业联创”项目17个,涵盖92个行政村,占比达55.1%,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80多万元,有效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抱团发展 飞地造血

2018年7月,桥圩镇大垌心村通过运用村里扶贫资金和贫困户扶贫资金入股的形式,投入100万元建成养殖基地。同年10月,基地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驻场指导,开始养殖种鸽。2019年2月,第一批乳鸽上市,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大垌心村养鸽获得成功后,桥圩镇下李、新庆、徐村、兴华、松马、南溪桥、铜鼓岭等7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整合资金280多万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共同打造桥圩镇大垌心村“八村飞地抱团”白鸽养殖基地。

该镇党委宣传委员覃小媚介绍说,在8个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村民合作社利用政府帮扶资金购买白鸽,由养殖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各村派专人专职参与基地日常管理工作,基地从销售纯收益中,提取60%返还给贫困户和村民合作社、30%作为第二年的生产开支、10%用于村“两委”干部及村民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的管理劳务费等支出。

“我在基地负责清理鸽粪,每天收入70元钱。”大垌心村里坟屯贫困户刘五妹说。该基地长期为贫困户提供日聘就业岗位,解决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同时,定期举办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提升养殖人员生态养殖技术含量,无偿为周边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基地建成运营以来,累计销售白鸽3万多羽,为抱团的8个村带来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每户贫困户收益分红1.85万元,18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实现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双丰收”。

八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通过统筹盘活各村零星分散的指标,以“抱团发展、飞地造血”的形式突破了各村“单打独斗”的发展瓶颈,有效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持续深入探索扶贫开发中“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脱贫模式,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贫困户增收捆绑,让村集体经济与特色产业相结合,使贫困户成为基地‘小股东’,把‘输血’变‘造血’,实现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贫困户不断增收。”该区扶贫和水库移民局局长刘兴华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