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讀書足以怡靜、足以博採、足以長才

近日翻看一本雜誌,裡面有以往做了摺頁備註的一篇文章---著名作家梁曉聲在新書發佈會上質問青年:有多少青春可以被手機消磨?再次閱讀,不覺聯想起社會上的人和事,聯想到年輕人中廣為流傳的“讀書無用論”、“金錢至上論”。

那麼,讀書到底重不重要?答案毋庸置疑。

寫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讀書足以怡靜、足以博採、足以長才


  • 讀書可以戒驕除躁。

在這個“大改革、大發展、大信息、大融合”的特殊時代,現實生活中趨利思想作崇、多元思潮衝擊、物慾繽紛橫流,做人、工作、生活的“意義”和“目的”被“攪和”的越發模糊,年青一代把活著的“意義”簡單理解為“利益”和“享樂”。

於是,物慾橫流、沉迷慾海,慾望象牢房禁錮著人的心靈,致使整個社會都跟著浮躁、焦慮、憂鬱。有人說的好: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而何以心靜?

我想,讀書是最好方式。因為,讀書是一種精神的跋涉,讀書讓人視野開闊、頭腦冷靜,讀書使人心態平靜,心生定力。

讀書,使一個人的心靈得到知識的浸潤,長此以往,必然生出異於旁人的靈氣和靜氣,而這靈氣和靜氣必然會川流不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進而,讀書的人,必不會為進退滋擾,不會為榮辱煩擾,驕躁自然消失盡然。

寫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讀書足以怡靜、足以博採、足以長才

  • 讀書可以增長才幹。

讀書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人有屬於自己的本領,靠自己生存。

正像宋真宗趙恆所述:“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記載歷史、反映當下、預知未來。讀書,讓人從無知走向文明、由蠻荒變得高尚、從勞作田間到遨遊宇宙。讀書,還讓人增長知識、蓄積能量、變得聰明、越發智慧。

對照到現實中,社會轉型的快步伐、知識更新的快節奏、信息傳遞的快速度,這些都給工作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新壓力、新問題和新矛盾,而這一切的一切怎麼解決?答案只有一個:讀書學習。

因為,只有讀書學習才能更新知識、更新觀念,只有讀書學習才能補齊知識“短板”和能力“弱項”,只有讀書學習才能豐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只有讀書學習的收穫才能轉化成個人進步的動力。

寫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讀書足以怡靜、足以博採、足以長才

  • 讀書可以立品修德。

讀書是修身立德的“金鑰匙”。因為,書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智者真知灼見的積累。

書中記錄著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敗典型,既有歷史經驗、也有歷史教訓,既有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也有遺臭萬年的齷蹉小人。

閱讀時,彷彿是與古人交心、與賢人交流、與歹人對視。閱讀時,彷彿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使讀書者登高而望遠,並且這“高遠”還伴隨讀書的深入而愈“高”愈“遠”。

有人說:“許多事情,過去有過;許多問題,前人想過;許多辦法,早已用過;許多錯誤,屢屢犯過。多讀書,自然會懂得先前的事情,使自己心智聰慧不輕信,思路清晰不盲從。”

讀書,可以讓人靈魂純潔、心胸空曠、心靈優雅、心態平和,可以讓人情懷開闊、境界高遠、思無羈絆。讀書,讓人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以此加深對人生的理解與思考,選擇和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品德追求。

寫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讀書足以怡靜、足以博採、足以長才

  • 讀書可以陶冶情操。

古人講,胸無江海心難闊,腹有詩書氣自華。

蘇格拉底說:“知識即美德。”

現實中,一個目光遠大、視野開闊、行為得體的人,常常是善於讀書的人。因為,讀書讓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心靈。

因為,書中有廣闊無比的大千世界、有堅韌無比的精神意志、有睿智無比的智慧精華。由古至今,世界上有很多名人都曾介紹讀書的好處,也有學者曾說過:“讀一本好書,猶如同高尚的人談話,讓性靈得到教化、目光投向更遠、心靈通向未來、心情逐漸明朗、心胸愈發坦蕩。”

讀書,猶如在黑暗中看到了明媚的陽光、猶如在大海中找到了導航的燈塔、猶如在沙漠中迷路找到了綠洲和甘泉,滋潤了乾裂的嘴唇、調整了無助的步伐、平添了必勝的信念。其實,讀書的作用同中醫調養身體道理相同,都是由內向外、積少成多,於無聲處給了強心健體的滋養和能量。

寫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讀書足以怡靜、足以博採、足以長才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幾千年來的至理名言告誡我們,國家的興盛在於人才的興盛,人才的興盛在於不斷地讀書學習。對民族而言,落後會被吞併;對國家而言,落後就會捱打;對個人而言,落後會被淘汰。

因此,為了民族昌盛、國家強大,為了自身發展、家庭幸福,為了謀求生存、修養身心,必須抓緊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