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完这封夹在旧书里的信,许多人都立刻泪目

近日入手数册书,整体可观,更有惊喜,值得记叙留存。

为什么读完这封夹在旧书里的信,许多人都立刻泪目


翻开《苏格拉底的申辩》,我发现家书一封。细读几遍之后,不禁心生感慨。

为什么读完这封夹在旧书里的信,许多人都立刻泪目


这是一个在上海工作的姐姐给在北京求学的弟弟的家书。因信中错字不少,想来姐姐文化程度不高。她以做缝纫工为生,月收入百元左右,常年劳累之下颈肩劳损。北京已是9月下旬,秋凉已至,于是她赶紧为弟弟缝制一件绒线衣。其心切切,其情殷殷。读来令人心生温暖,倍觉感动。

为什么读完这封夹在旧书里的信,许多人都立刻泪目


而弟弟则是一个标准的读书种子,大概率是中文系大学生。专业不好判断,从精读经学书籍的举动来看,或是古代文学或文字学专业。而求学之所北大、人大、北师大均有可能,从“校园美丽”来看,难道是北大?

为什么读完这封夹在旧书里的信,许多人都立刻泪目


信中几处细节有时代印记。一是织绒衣,那是九十年代及以前时代的温暖记忆。当下从网店或商场购来的衣物早已没有爱意和温情。二是信中大段谈及100元。这是一个现在连菜也买不了多少的数字,但在以前,这100元是要咬咬牙才能拿出手的。三是这位姐姐信中提到“要回家挖花生”,想想这一画面就令人感慨,农家姐弟的感情溢出纸张,扑面而来。田间劳作,城里缝纫,牙缝里拿出100元供弟弟求学,这是早已消失的人间酸楚和人间美好。

为什么读完这封夹在旧书里的信,许多人都立刻泪目


至于这批书的主人是谁,有如下线索。一是“圣罡藏书”的藏书章。二是扉页有“逸云”的签名。三是不少书封面有“石”字。由此可测,书主人或名“石逸云”,或“石圣罡”。若“逸云”是笔名,则两人实为一人。若非一人,则可能是其中一人淘到另外一人的书。

为什么读完这封夹在旧书里的信,许多人都立刻泪目


从书的品质品相看,书主人是高段位书痴。其中多册印数在3000册左右。这样的藏书若非特殊情况当是藏之久远的。但这些书为何会流出?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以上所述,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爱旧书,是因为其中有书与人的种种故事。而新书,实在是太新了,因为没有故事,所以没有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