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張從正弟子李東垣祕方總結(二)

(金元四大家)張從正弟子李東垣秘方總結(二)

六.枳實導滯丸

出自《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大黃30克 枳實(麩炒,去瓤)神曲(炒)各15克 茯苓(去皮)黃芩(去腐)黃連(揀淨)白朮各10克 澤瀉6克

製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主治:傷溼熱之物,不得施化,痞悶不安,腹內硬痛,積滯洩瀉。

治溼熱積滯內阻,胸脘痞悶,下痢或洩瀉,腹痛,裡急後重,或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象沉實。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時用溫水送下。

七.清胃散

出自《脾胃論》

組成:生地黃(6克)當歸身(6克)牡丹皮(9克)黃連(6克)升麻(9克)

功效:清胃涼血。

治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其牙喜寒惡熱,或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頰腮腫痛。

八.當歸拈痛湯

出自其師張元素《醫學啟源》

組成:羌活、甘草、茵陳各半兩(各15克),防風、蒼朮、當歸身、知母、豬苓、澤瀉各三錢(各9克),升麻、白朮、黃芩各一錢(各3克),葛根、人參、苦參各二錢(各6克)

治溼熱相搏,肢節煩痛,肩背沉重,或遍身疼痛,或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膿水不絕,及溼熱發黃,脈沉實緊數動滑者。

九.昇陽除溼防風湯

出自《脾胃論》

組成:防風二錢,蒼朮(泔浸,去皮)四兩,白朮、茯苓、白芍藥各一錢

升舉陽氣,升清降濁。

主治脾胃虛弱,陽氣下陷,以致飧洩、濡瀉,或後重;便閉,及腸風下血,瀉注諸澀藥不效者。

治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或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至重病,反鬱結而不通矣。

十.枳實消痞丸

出自《蘭室秘藏》

組成:枳實(炒)、白朮(炒)、法半夏、黃連、黨參、甘草、茯苓、厚朴、麥芽(砂)、乾薑。

功效:化溼熱,消痞滿用於溼熱交蒸,胸腹痞痛。

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

十一.普濟消毒飲

出自《東垣試效方》

組成:牛蒡子、黃芩、黃連、甘草、桔梗、板藍根、馬勃、連翹、玄參、升麻、柴胡、陳皮、殭蠶、薄荷。

功效: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十二.潤腸丸

出自《脾胃論》

組成:大黃、當歸梢、羌活、桃仁、麻子仁,煉蜜為丸。

治飲食勞倦,大便秘澀,或乾燥閉塞不通,全不思食,乃風結、血結,皆能閉塞也,潤燥、和血、疏風,自然通利也。

十三.滋腎丸

出自《蘭室秘藏》

組成:知母、黃柏、肉桂

主治:不渴而小便閉,熱在下焦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