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思維導圖”

自從博贊《思維導圖》一書在國內出版,利用思維導圖做筆記的方法已經在各個行業推廣開來。記得第一次接觸還是在2012年,做軟件項目管理時,有同事推薦用思維導圖軟件來做項目管理,對需求進行梳理,自從用上這款軟件就成了我的裝機必備了。為了搞清楚其原理,對這本書進行了閱讀研究,也就更喜歡思維導圖這種方式了,特別是在做讀書筆記,在構思項目雛形的時候非常的管用,效率很高,同時也很佩服開發軟件的公司,把一套簡單的理論體系做成軟件工具。

隨著改行成為一名閱讀老師後,帶領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教小朋友們用思維導圖來做閱讀筆記,但不會告訴他們這就是思維導圖,只是會說我們讀完一本書可以通過畫圖的方式寫個讀書摘要,可以清楚的將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梳理清楚,做到這些就可以了。

隨著接觸孩子越來越多,發現一些問題,有些孩子直接跟我說,喬治大書你說的就是做思維導圖嗎?特別是有小朋友讓我指導她來做數學的思維導圖,我才發現,在小學語文、數學老師等各科老師都會讓孩子們做思維導圖,甚至發現還有專門的機構來教孩子做這個。我做了個小調查,詢問孩子們喜歡做思維導圖嗎?結果一致是不喜歡,討厭,太難了。

這就是所謂的過了,思維導圖實際上就是一種思維模式,沒有什麼複雜的,也不需要進行特別的學習和培訓,任何一個父母只要買來這本書看看,自己就能學會並教給自己的孩子,是不需要交智商稅的。

但製作思維導圖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對於一個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正因為孩子達不到這個能力,對這個方法產生牴觸情緒,不願意去用,而放棄了這個方法,恰恰相反,作為工具也許在他們未來的工作中需要用到,由於小學時被傷到過,也許他就不再用這個工具了。

“思維導圖”首先是一種思維模式,其次作為一種工具使用,我們不能追求其工具性而忽略其本質,因此對於學生使用思維導圖時,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思維模式,而不是工具的使用。

好的東西要讓人喜歡而不是討厭,不能捨本逐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