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轉身離開的勇氣,也有敢於留下的底氣

既有轉身離開的勇氣,也有敢於留下的底氣

她說:

遇見不喜歡的人,我能計較;

遇見喜歡的人,我能不計較;

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意義。

——題記

有對夫妻有每天早上喝一杯拿鐵咖啡的習慣。後來,他們的理財分析師為這對夫妻算了一筆賬:每天兩人各一杯拿鐵的花費70元,一年25550元,30年就是76.65萬元。

拿鐵效應,簡單理解就是生活中的可有可無,但已經變成習慣性的支出。這些支出如果可以轉變為儲蓄,加上時間和複利的力量,就可以成為自己的一筆財富。

這次疫情,讓很多沒有儲蓄習慣的人吃到了苦頭,所以有個問卷,疫情過後是否要報復性消費,結果更多的人選擇的是想報復性存錢。

既有轉身離開的勇氣,也有敢於留下的底氣

現在網上有一個“星巴克理財計劃”,發起人是這樣計算的——

假如我是一個剛畢業的女大學生,一杯星巴克33塊錢,一年要花1.2萬喝咖啡!但如果我戒掉了咖啡,每天省下33塊開始存錢,堅持十年,一共12萬。在我32歲結婚生子之後,就能給自己或者未來的孩子買點稱心的禮物。

既有轉身離開的勇氣,也有敢於留下的底氣

如果我可以利用金融工具規劃這33塊錢,隨著時間的拉長,我退休之後竟然有了39萬,翻了三倍多!完全隨意支配。

而且不要忘了,這筆錢哪來的?只是少喝了一杯咖啡而已。

相同的道理,還有每天一瓶可樂、每天一包煙、每週喝一頓酒……所有的道理都指向“積少成多”。生活中一些可有可無的花銷,如果節省下來,日積月累,數字就會變得很可觀。人們往往沒有想到自己隨手花的塊八毛,如果攢下來會有多大的作用。


我認識的一位姑娘,在支付寶設置了心願儲蓄,每月發工資當天,自動從銀行卡里扣掉3000元,連續扣12個月。她是為了攢明年3萬多的保費。她說,用這種方法,一年攢個幾萬沒問題,然後再找個安全穩定的產品放,幾年就會攢出一筆本金,就可以開始真正的資產配置了。

還有人覺得,一年存一兩萬,聽起來也不夠乾點什麼的,但是如果我告訴你退休之後能變100萬呢?如果我再告訴你,一年兩萬,一個月不到兩千,一天不到55塊錢,只是一頓午飯加一杯奶茶錢而已,退休之後就能變100萬了呢?


在豆瓣,有一個小組叫做“喪心病狂攢錢小組”。目前小組人數已經達到了40多萬,裡面絕大多數都是80、90、甚至00後。加入這個小組的成員,每天的目標之一,就是儘可能節省開支,多賺錢、多攢錢。在這個小組,月薪3000的90後,能在工作的短短几年裡,存錢存到6位數;還有的人,買了人生的第n套房。

有組員發現,以前看到超市打折的日用品就買,買完回家才發現家裡上次或者上上次還買了很多,根本用不完。於是她做了一個Excel表格(那個表格比我的表格還“喪心病狂”),把家中常用的日用品、化妝品、和一些服飾中的消耗品做了一個庫存統計。結果發現,自己竟然有整整29雙襪子,更別說其他根本用不到或者沒用的東西了。這之後,每當她又想因為便宜買一些用不到的東西,看到家裡的這個東西還剩了很多的時候,就會毅然決然放棄衝動消費。

去年,DT財經在這個小組做了一個統計,通過攢錢的數量,能明顯看出,這個小組的人攢錢的原因並不是沒錢。相反,年薪10w+甚至百萬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他們並沒有選擇享受的人生,而是把無謂的錢節省下來,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小組裡有個女孩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這麼些年的努力,就是為了有一天,

遇到不喜歡的人,我能計較;

遇到喜歡的人,我能不計較。

我簡直太喜歡這段話了。

有人說這是豆瓣最正能量的小組,因為他們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甘願吃一些年輕時能吃的“苦”,讓自己擁有一個更自由的未來。

錢不存永遠也沒有,只要開存,哪怕只存一點,也能積少成多。所以攢錢並不難,只要堅持就好了;規劃也不難,選對金融工具就好了。

那麼你來負責存錢,我來負責幫你選工具,一起開始一段未來,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