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慈贤
公元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做出了一件近乎疯狂但又似乎很有面子的事情。这位老太太在《对万国宣战诏书》中愤恨不平地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直接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十一个国家宣战。
如此霸气的宣战,真是前无古人。很多人并不为此折服于慈禧的气魄;相反,人们说她专制昏庸,受到了顽固派的蒙蔽,并且相信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谎言,这才有了宣战的之举。事实真是如此吗?
大家都知道,义和团又称义和拳,是一种长期流行于民间的秘密会社。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矛盾日益激化。在山东,义和团在梅花拳师赵三多的带领下率先起事,并举起了“扶清灭洋”的旗帜。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农民运动,义和团起事,既有利用拳、刀等传统武术的成分,也会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的伎俩。外人看来,义和团种种神功,尤其是“刀枪不入”充满神秘色彩,甚至连普通信众都坚信不移。但所谓“刀枪不入”,你可以看成一种叫“金钟罩”的功夫,也可以当成一种掩人耳目的戏法。
综合分析,慈禧是不会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等神功的。慈禧能够统治中国几十年,并不完全愚昧守旧,甚至到了后期还是些许开明的。彼时已是1900年,近代科技尤其是医学知识早已传入中国,身居高位的慈禧相信“刀枪不入”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事实的确如此。当顽固派极力向慈禧宣扬“义和团可用论”时,慈禧表现了怀疑的一面,一再追问有无把握,万要小心才是。
慈禧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早在此前,清政府多次围剿义和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袁世凯赴任山东伊时,就曾大肆捕杀义和团,各地团民死伤惨重;直隶当局对义和团也进行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屠杀。
事实证明,义和团所谓“刀枪不入”并非铁板一块,慈禧太后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尽管是将信将疑的态度,慈禧太后还是更倾向于认为“刀枪不入”是真的,因为她急需找到可以抗衡西方的力量。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并打算另立新君。各国公使原本青睐光绪,对此极力反对。慈禧一心要废光绪,但又惧怕洋人。此时,经元善等人发电报说,各国有调兵干预之嫌。慈禧之心,更是恐慌不安。
而在清政府内部,对义和团态度已形成剿、抚两派,双方争持不下,慈禧太后也是举棋不定。就在关键时刻,端郡王先是伪造了一个列强归政照会,后又举荐了义和团,理由就是他们有神功护,“刀枪不入”,可以对抗洋人。慈禧最后动心了。
史实一再告诉我们。“刀枪不入”压根靠不住。8月4日下午,八国联军从天津开拔,12日达到北京门户通州,16日就占领了北京全城。在强大的联军攻势面前,义和团的铜墙铁壁、刀枪不入并没有转化为可靠的抵御屏障。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之后开始了极为仓促的西逃。
玉龙5596
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
孰若大张鞑伐,一绝雌雄。
这句话出自慈禧太后发布的《对万国宣战诏书》。时间是1900年6月21日。每60年有一个庚子年肯定是多事之秋,而1900年也是一个庚子年。
以慈禧太后的宁给列强,不与家奴的性格,在对外问题上,她向来是软弱的。为什么会在1900年发布一个这样的像全世界宣战的诏书呢?
我们先看看1900年发生了什么事。
那一年4月6号,英美法德驻华公使要求清政府限期两个月之内缴灭义和团,否则派兵代为征剿;
那一年6月10号,英国西摩尔带领2000侵略军进犯北京,被义和团阻止在廊坊车站;
那一年6月17号,英法美日德意奥俄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那一年6月20号,清政府决心借用义和团来抵御列强的入侵。
那一年6月21号,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发布宣战令。不是文中开始的万国宣战诏书。
如果从这几个事件上来看似乎慈禧来老太后良心发现,改了性子,准备坚定抵抗外国侵略了。
还是重点说一下:老太后为什么会发布这样一个诏书。
有历史学家说,老太后想振奋朝纲,联合义和团来抵抗洋人;
有历史学家说,老太后是误信了直隶总督荣禄送来的假捷报(也就是6月10号,义和团将八国联军阻止在廊坊车站的事)
有历史学家说,是老太后玩的一手借刀杀人,靠洋人来剿灭义和团。
还有历史学家说,老太后玩的这一手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义和团和洋人打起来,来个两败俱伤。
但个人比较倾向于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说法:
那就是慈禧太后收到了一份外交照会,其中有一条内容是:洋人让老太后赶紧归政(就是将权力还给光绪皇帝)
因为慈禧老太后执政清朝50余年,权力已经深深的刻在了骨子里。国土可以不要,国家的子民可以不要,金银财宝可以不要,但作为大清第一人,名义上的垂帘听政,实际上的大清执政者。权力是必须要要的。谁要抢夺我慈禧太后的权力,我慈禧就跟他斗争到底!
更是对权力的极度痴迷,才让老太后有了与万国开战的勇气!
看看这宣战诏书吧!
义正言辞,气吞山河,无比霸气。一个女人并做出了对全世界列强开战这样一个决定,这得冒着多大的风险,需要多大的决心。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情,我都经不住对老太后产生的崇拜之心。
再来看看最后的结果吧
6月21号发布了宣战令后,老太后马上对各国公使解释这宣战实属被迫无奈,求各国谅解。
8月14号八国联军打到了北京,慈禧老太后带着光绪帝逃到西安。
12月22号,列强递交了议和大纲:要求严惩反抗者,禁止军火出口,割地赔款,使馆驻兵,拆除大沽炮台。并明令要求中国地方官员有镇压群众排外活动的责任。
12月27号在西安的清政府一字不改的全部加以批准。
而这个议和大纲成为了在第2年1901年辛丑条约的基础。而辛丑条约中国要赔偿9.8亿两白银。
上述结果来看这个万国宣战诏书是一个大败笔,但慈禧他老人家可不这么认为。
这个诏书发布之后,
虽然列强签订了赔款条约,
但是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下去了,朝中以及地方上那些希望光绪皇帝亲政的大员们也都被杀了头。
老太后依然稳稳当当的,在大清第1人的位置上做了8年,一直到1908年11月15号她死。
谁敢说老太后玩的这一手不是一个高招呢?
西门不带刀
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但是往往贬者多而褒扬者少。若论历史进程上的影响,慈禧太后肯定大部分时候都是被挞伐的对象,而如果从清王朝来说,还是有些功劳的。
那么,对于题主的问题,我们抛开慈禧太后的历史功过,仅讨论她为何不敢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小丞相从慈禧太后的性格入手进行简要回答。
一、慈禧文化程度不够,导致能力不足
有野史说慈禧入宫前目不识丁,写字都不会,后来的很多奏折批阅中经常出现错别字就是一个例证。
虽然慈禧不至于目不识丁,她父亲惠征还是个满洲小贵族。但慈禧太后确实没什么文化,读书少、学习少,这就导致她能力严重不足。
如果放在之前的朝代,或者是在乾隆以前的清朝。慈禧或许作为王朝实际掌门人,不需要多少能力。但是,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世界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此时,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或者退而其次,能守住国家主权不被侵犯,必然要有与前面封建社会掌权着不一样的能力和素质。提高能力素质不在乎就是要多学习,不读书不学习自然无法跟上形势所需。
二、慈禧权力欲望太强,导致专制独裁
慈禧的性格是控制欲很强的人,不愿意受制于人。这种性格放在政治上就是权力欲望太强。没有上位时一门心思想着如何上位,得到权力后又时时刻刻防着身边的人,怕大权旁落。
从她的经历来看,咸丰还在位时,就不断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咸丰宠爱。咸丰驾崩后,母以子贵,得到垂帘听政的机会,于是就开始排挤慈安太后、恭亲王等。
过分沉溺于权力斗争,导致她专制独裁。这种性格,如果能力素质好、又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的话,有可能就会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当时的日本资本主义改良,也是从加强皇权开始的。
可以慈禧太后没有这样的能力素质,又专制独裁。被她打倒的慈安太后、恭亲王等,都比她优秀。后来又不敢放手让洋务派大胆闯、大胆干,导致洋务运动最终功亏一篑。
三、慈禧自私自利、愚昧无知,导致失去很多机会
慈禧太后得到权力没有也不想进行改革,而是尽量满足个人私欲,贪图享乐,她维护的是皇族一姓尊荣,这个一姓之中,她自己的享受又最为重要。导致失去很多与提升国力的机会。
比如为了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军费,我们就暂且不要说有没有挪用海军军费,就单纯在国力贫弱的情况下,花费大量银子去修建自己享受的颐和园就不应该。
再比如修建铁路一事,铁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西方国家都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而大清的朝廷却还在讨论会不会惊动祖宗在天之灵。这一切都与大清的掌门人有些直接关系。
正是这种自私自利、愚昧无知,让整个大清国力空虚,积贫积弱,不堪一击。后来慈禧一时激动也有对外开战,直接导致八国联军侵华。
综上所述,不是慈禧不想,而是她不敢。
😃欢迎关注小丞相,每天学习每天更新,了解更丰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