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外女主内”|日本女性,为何大都符合“贤妻良母”的定义?

“男主外女主内”|日本女性,为何大都符合“贤妻良母”的定义?

日本贤妻良母形象

“贤妻良母”形象一般指女子安静贤淑相夫教子的画面。这种情况并不奇怪,毕竟我们受中华文化熏陶已久。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贤妻良母”的标准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然后转眼看到标题中的“日本”,就会认为日本女性“贤妻良母”观的形成与中国有关。实际上,日本确实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古代中国,而在这方面,却是例外。

“贤妻良母”观的形成

现代的日本女性绝大部分都十分符合“贤妻良母”的定义。作为“温柔”的代名词,日本女性具有种种特质。那么这些特质是什么时候培育出来的呢?

  • 古代日本对女性的教育

事实上,在古代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社会对她们的教育就是教导她们要服从自己的丈夫,孝顺丈夫的父母,而对孩子的教导方面却并没有要求,即

日本社会仅仅要求女性具有“贤妻”的一面

究其原因,古代日本战争不断,男性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同时期中国的知识与道德,而是精湛的武艺和锋利的刀剑。同时本身日本女性低下的地位也使得她们很难受到文化教育,所以也不具备成为“良母”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在这个时期,除却皇室的女性之外,日本的女性教育仅仅只是要求她们“听话”罢了。

“男主外女主内”|日本女性,为何大都符合“贤妻良母”的定义?

日本战国时期女性

  • 幕府时代

幕府时代日本皇室羸弱,政权被控制在武士阶级的手中,而武士阶级的顶层,就是幕府。在这六百八十二年的时期中,广大的武士阶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地位也达到顶峰,日本的女性教育也在此时有了更多的变化。如更多的武士阶级的女性被要求学习茶道、花道甚至武艺。

但出于思维与时代的局限,她们所做的这些仍然是为了更好地为丈夫服务而不是陶冶自己的情操。学习茶道与花道是为了服侍丈夫,学习武艺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贞操,以及在力有不逮的情况下保住尊严而自杀。可以说,幕府时代日本对于女性的教育逐渐重视起来,但这种重视仍旧是以女性的丈夫为中心而非真正的为了使她们让自己变得更好。

  •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后,日本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近代化的国家。此时的日本已经充分认识到女性在国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由于此时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日本仍然存在,一些文化启蒙者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日本政府也把国民女子教育提上日程。日本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首次提出“贤妻良母”的概念。森有礼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而教育的根本乃在女子教育,故女子教育之兴废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同时强调女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贤妻良母”,日本女性的贤妻良母教育即自此步入正轨。

“男主外女主内”|日本女性,为何大都符合“贤妻良母”的定义?

听话的日本妻子

日本女性教育的情况

  • 近代化之前

近代化之前,日本关于女性教育的书籍主要有《女大学》等。《女大学》是日本籍由中国的《女四书》即《女论语》、《女戒》、《女训》、《女孝经》改造而成。于江户时代进入日本的《女大学》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日本。这本书向日本女性灌输的思想主要是七去(丈夫可以休妻的七种情况)、三从等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对女性的要求。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日本放弃了封建主义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已初步建立起了女子学校教育制度,扩大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实施了近代性的教育内容。

“教育可以强国”,二战前的日本在女子初等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颁布的“学制布告”中规定:无论男女之分,均应进入学校学习。即在近代之初便确立了“女子皆学”的教育理念。同年颁布的《学制》列出了7类小学,其中

“女子小学”位居第二,可见日本政府对女子教育之重视。

纵观二战战前,日本女子小学的人数由1873年的31.8万人(占24%)增至1945年的526.2万人(占49.5%),70余年增加了约16倍;女子义务教育就学率由1873年的15.14%提高至1945年的99.81%,70年间提高了近85%;女子义务教育的就学率与男子相比,1873年尚低于男子,1921年基本与男子相当,1945年则略高于男子。女子义务教育(六年制)在战前已基本普及。

“男主外女主内”|日本女性,为何大都符合“贤妻良母”的定义?

战后日本女子教育

此时的日本女子教育,已经完成了初等教育的普及,其特点在于:男子的教育项目中理工科更多,而女子的教育则多偏向于文科以及裁缝等手工业技能。同时男子教育能够接触到更高的层面,而女子教育的程度大都较低。

直到现在,日本国立的女子大学也只有奈良女子大学与御茶水女子大学。现代日本女性“贤妻良母”观得以形成,也是因近代女子教育多偏向文科以及家庭手工技能

日本于1879年颁布的《教育令》中强调“应为女子开设裁缝等课程”,在1886—1945年中一直为小学女子必修课。高等女子学校1895年以后一直比男子中学多“家事”、“裁缝”2门必修课,1943年以后增加“育儿”必修课,1895—1943年多“教育”、“手艺”2门选修课。这些科目也为日后的日本女性侧重家庭放弃或部分放弃事业埋下伏笔。

  • 二战后日本女子教育

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当局被美国占领,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对女子教育做出了更多的改革。具体包括:实行九年制女子义务教育、男女共学与发展女子高等教育等政策。针对女子教育裁缝课等手工课程比重过大,而理工等科学课程比重较小不利于女子学业全面发展的局面,日本政府规定并强调了在女性中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为“普通教育”。

“男主外女主内”|日本女性,为何大都符合“贤妻良母”的定义?

而由于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女子的手工课程减少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学习礼仪、家政等学科。并且专为女子开设的女子大学中这些科目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而美国要求的“解放妇女”、“男女享有同等学习的权利”已经实现,所以也不好插手日本国内习俗形成的这种学制。女性“贤妻良母”教育未被美国政府限制且得到日本当局的大力支持,于是逐渐发展到定型阶段。

专业主妇

专业主妇正是日本女子“贤妻良母”观念的最重要最广泛的体现。时至今日,专业主妇在日本社会已经成为一种职业

  • 专业主妇的出现原因

日本的专业主妇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自然与其它国家的家庭主妇有更多的区别。

她们不像其他家庭主妇一样轻松悠闲,所有的家务基本上都由女性完成,而且还要在丈夫回家后恭敬地伺候丈夫。

20世纪5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腾飞时期,国家急需男性劳动力进入工厂等单位工作,于是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女性在家照顾家庭。例如女性工作就需要交更多的税等。日本企业号召员工以企业为家,所以日本有不计其数的上班族,加班也更是常态。

“男主外女主内”|日本女性,为何大都符合“贤妻良母”的定义?

甚至在日本加班反而是一种正常的情况,不加班反而会被认为是不正常。这种情况下男人的精力基本上全部都奉献给了工作,几乎无暇顾及家庭。既有国家政策,又有现实情况,再加上所受教育的熏陶,专业主妇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 专业主妇的日常“工作”

由于男人们都出去工作,日常的家庭打扫清洁与烹饪等工作就全部落在了女性身上,即使是丈夫下班回家,这些工作他们也几乎不会参与。不是因为他们不爱自己的妻子,而是他们的精力已经全部放在工作上,回家只想休息。

值得庆幸的是,日本女性已经在从小接受的教育中掌握了家庭几乎所有生活技能,可以游刃有余地对付这些工作。难处在于女性怀孕前后,男性也无法抛下工作,依然是早出晚归,无法给与妻子更多的照顾。因此女性就需要学会在孕期自己照顾自己,或者求助于自己的父母。在这一点上,日本女性显然就比其它国家的女性有更大的难处了,

这也是其“贤妻良母”观念形成的重大推动因素

“男主外女主内”|日本女性,为何大都符合“贤妻良母”的定义?

总结

日本女性的“贤妻良母”观念并不是从古代就开始培养的,而是到近代才开始发展。社会的教育以及她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加速了这个过程。现实之下,日本的“贤妻良母”们已经愈来愈多,

抛开别的不谈,这种能够为了家庭奉献自己的精神,也是值得所有人敬佩的。

参考文献:

1、《雪国之樱》

2、《日本近现代教育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