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蘊含孩子成長的依戀和父母愛的表達

文|九兒媽天使育心

  • 阿文有一條黃色的小毯子,當他還是個小寶寶的時候,他就有這條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歡它。
  • “我去哪裡,小毯子就跟我去哪裡。”
  • “我喜歡的東西,小毯子都喜歡。”

相信讀過《阿文的小毯子》這本繪本的人,都被阿文和他的小毯子之間不離不棄的故事而感動。繪本雖然篇幅較短,短到幾分鐘就可以讀完,但它的餘味深長,需要我們用一生來細細品味。

《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蘊含孩子成長的依戀和父母愛的表達

有些父母初次看這本書覺得阿文太嬌慣了,可是等到仔細閱讀完,就會對阿文和他的小毯子投入情感。的確如此,繪本的故事很簡單,通過阿文與他的小毯子形影相伴,惹得隔壁阿姨給阿文爸爸媽媽出謀劃策來讓阿文丟棄小毯子,在阿文與爸爸媽媽一次又一次的“鬥爭中”,用歡快的童趣彰顯了孩子童年世界的美好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演變。無論是故事中的阿文和爸爸媽媽,還是隔壁的鄰居阿姨,不同的角色身上有著不同的身體動作表達,不僅增添了閱讀的興趣,而且有利於親子共讀。而阿文的媽媽也是奇思妙想最後贏得孩子的認可和擁抱,阿文上學時既有了小毯子的陪伴,也有著父母愛的陪伴。

記得第一次帶兩歲多的女兒讀《阿文的小毯子》時,女兒用稚嫩的聲音說老鼠寶寶好可愛,走到哪裡都拿著他的“蓋蓋”(蓋蓋是女兒對所有遮蓋物的暱稱)。讓我不禁聯想到孩子的世界真的是隻有孩子懂!恰巧兩歲多的女兒也有著和阿文小毯子類似的枕邊物——她的一隻玩偶小兔子!一隻同樣走到哪裡,不管做什麼都要帶上的小兔子。我想無論是阿文的小毯子,還是女兒的小兔子,都是他們捨不得丟棄的好朋友,即使破了、髒了,好像一點都不影響好朋友在他們心中的位置。我想這也是作者凱文·亨克斯要表達的關於孩子世界的真相吧。今天我將從繪本創作者,孩子成長路上的依戀,父母愛的表達以及孩子的想象力四個方面談談我們如何帶領孩子一起閱讀這本繪本。

一、繪本創作者凱文·亨克斯:獨特的老鼠視角,捕捉孩子最純真、最柔軟的內心世界

說起繪本,我們不得不先談談創作者凱文·亨克斯,他尤其擅長繪畫小老鼠,用小老鼠比擬人物、形容生命,筆調生動地將小老鼠之間的感情和彼此的關係全然擬人化。2004年,《阿文的小毯子》獲凱迪克銀獎。

《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蘊含孩子成長的依戀和父母愛的表達

1.家喻戶曉的“小老鼠明星”

有些人的成功,除了後天的努力,跟先天的天分自然也是離不開的。

1960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亨克斯,自幼就展露出繪畫天賦,19歲開始創作童書,20歲即出版了他的處女作。他以真實的生活素材寫下一本又一本引起讀者共鳴的好書,他創作了一系列以老鼠為主角的作品,廣受讀者歡迎,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小老鼠明星”,也為他贏得多項大獎。

亨克斯是美國著名童書作家、插畫家,紐伯瑞獎和凱迪克獎雙獎得主。作為榮獲兩大世界兒童圖書領域獎項的作家,亨克斯在兒童文學創作和繪畫方面的才華都無比令人矚目。他的畫風明亮、溫暖、可愛,不是單純的每頁一幅畫面,而是運用組合的畫面來表達故事情節和人物的心理變化,是真正意義上的用圖畫來講故事,所以他的文字和圖畫結合的天衣無縫。

《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蘊含孩子成長的依戀和父母愛的表達

2.“二十世紀會用老鼠講故事的人”

或許是因為亨克斯心裡住著一個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才能如此深諳孩子的心理,才能把孩子的小心思講得如此透徹。

在《凱文亨克斯和他的小老鼠》系列圖畫書中,這幾個自然擬人化的小老鼠身邊發生的事情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亨克斯講述的故事,從來沒有說教。他善於捕捉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段段經歷,而這種經歷是真正在孩子身上發生過的。比如,柴斯特和威爾遜是怎樣打破固有的觀念接受了特立獨行的莉莉;比如,莉莉是怎樣從討厭弟弟到最後維護弟弟進而成為了世界上最棒的姐姐。這些可愛的小老鼠,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性格,每個故事都充滿了濃濃的親情和愛意,也充滿了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

真正貼近孩子最純真、最柔軟的心靈世界,在於亨克斯創作的主題緊扣孩子的內心世界,反映出孩子的心聲。這也正是《凱文亨克斯和他的小老鼠》的特色,也正是這樣的共情打動著千萬讀者的內心,也成為兒童必讀的治癒系經典。

二、小孩子成長路上的依戀,需要父母的看見

依戀在我們大多數人的思維裡應該是跟父母關係的一種親密,但對於小孩子而言,除了父母在他成長路上的陪伴外,他們還有著類似於布偶、小汽車之類的小東西的陪伴。很多孩子都會有一件愛不釋手,不論走到哪裡都隨身攜帶的東西,就像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形影不離,令大人匪夷所思。

1.阿文的小毯子是孩子童年的朋友,無論父母怎樣的看法

  • 媽媽說:“小毯子好髒。”
  • 爸爸說:“小毯子又破又舊,丟掉算了。”
  • 阿文不肯,他說:“小毯子很好啊!”

在爸爸媽媽一次次嫌棄的話語中,阿文始終認為他的小毯子是很好的。不管別人怎麼說,阿文對小毯子的愛和小毯子對阿文的愛都是如此的真實簡單。

《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蘊含孩子成長的依戀和父母愛的表達

一直以來,為人父母我們總是引導孩子要有愛心,殊不知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卻忽視了與孩子朝夕相處的那些“好朋友”。

作為一個兩歲多女孩的媽媽,我深深感慨陪伴孩子走過的每一個快樂的日子,但我也看到了在孩子需要我們的同時,她也需要類似小毯子、小兔子一樣的小夥伴的陪伴。那種在大人看來不能理解的想法和做法,實則是孩子童年真相的一種表現。我的女兒有時會因為看不見她的小兔子而放聲大哭;有時會因為我把她的小兔子洗乾淨晾起來而鬧,僅僅是她覺得那樣掛起來小兔子會很疼。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真的不願相信小孩子對這些她眼中的好朋友是如此依戀。

孩子對身邊一切美好事物的喜愛,真的是超乎我們的想象。在他們單純的世界裡藏著對父母,對朋友,對身邊一切美好東西最簡單,最純粹的愛。他們在給我們溫暖幸福的同時,也讓我們深深體會到育兒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真正的累並快樂著。

我們常常說愛孩子,對孩子可以是無條件的付出。可是,面對孩子小時候僅有的一絲絲依戀,我們有時卻狠心讓他們丟棄,僅僅是覺得它們又破又髒又舊,覺得丟了就丟了。甚至面對孩子的傷心哭喊時,我們還在各種指責,這樣的愛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更好的去愛呢?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和小孩子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

我想準確的說,是孩子教會了我們如何去愛,如何去寬容。當面對孩子眼中那個讓父母匪夷所思的小毯子,小兔子時,無論父母有多麼想讓他們丟棄,他們仍然無條件的去保護,去勇敢的愛。

2.阿文的小毯子,實則是孩子成長路上對過渡客體的依戀

溫尼科特對於寶寶與環境的早期關係非常敏感,也是最早對嬰兒與這個被選中物體(即過渡客體)的早期依戀感興趣的人。早在1951年,他就在一篇名為《過渡客體和過渡現象》的文章中提出了一個關於過渡客體的理論。二十年後,在《遊戲與現實》一書中,溫尼科特又重新發展了這個主題,並試圖明確過渡客體這個概念。

過渡客體代表了孩子最初對象徵符號的使用和最初的遊戲經驗。重要的是,它不是一個幻想,而是一個有情感的存在:一隻玩具熊、一個娃娃、一句神奇的話或者孩子睡著前哼的一首有魔力的歌曲。

這些過渡客體中的其中一個可能會脫穎而出,顯得特別重要。通常是一個溫和、柔軟的物體,它讓人想起母親在場時的一些平靜時刻。

這個物體應當具有一定的堅實度,能夠移動,有一些生氣和獨特的現實性。並非它的形狀,而是它的觸覺紋理和氣味具有著重要性,它們對於小孩子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蘊含孩子成長的依戀和父母愛的表達

繪本《阿文的小毯子》中寫到“阿文剪頭髮、看牙齒的時候,都把小毯子帶在身邊。”“雖然小毯子還有一些怪味道,但是阿文一點兒也不在乎。每天帶著它,披著它,拖著它……每天吸著它,抱著它,扭著它。”阿文並沒有因為小毯子的變醜變髒而苦惱嫌棄,反倒是讓我們看見一個無比快樂無比天真爛漫的孩子,也許這就是溫尼科特在過渡客體中所闡述的對於孩子而言具有的重要意義吧。無關乎外表,只要能夠陪在身邊就好。

所以,當面對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特殊需求時,作為父母,我們是否該靜下來思考,並且找到有效幫助孩子過度的好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指責,或是盲目的聽取別人的意見等等。我想,每位父母無論是指責孩子的行為,還是聽取別人的指導意見,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出發點都是愛孩子的。就像繪本中阿文的爸爸媽媽一樣,當面對阿文如此的依戀小毯子時,除了言語的打擊外,又不斷地聽取鄰居阿姨的獻計獻策,但也無濟於事。只有當我們自己靜下來思考時,才能在瞭解自己孩子的基礎上,找到不去傷害孩子幼小心靈,同時給孩子更好愛的表達的正確解決辦法。

三、當父母對孩子的愛變得不知所措時,換種智慧的表達方式,讓孩子更好的接受,更好的成長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所以養育孩子並沒有標準答案,父母總能在鬥智鬥勇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辦法來解決與孩子之間緊張的親子關係和麵對的難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看見、接納、陪伴,這是孩子對父母的核心要求。

1.面對與成長中的阿文親子關係的緊張,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變成了傷害

  • 隔壁的阿姨忍不住說話了:“阿文長大了,怎麼還帶著毯子到處走呢?你們沒有聽過毛毯小精靈的故事嗎?”阿文的爸爸媽媽搖搖頭。“來,我說給你們聽,在教你們怎麼做。”
  • 隔壁的阿姨又說話了:“阿文不能永遠像個長不大的孩子,你們試過泡醋的方法嗎?”阿文的爸爸媽媽搖搖頭。“來,我教你們怎麼做。”
  • “快開學了,怎麼辦呢?”阿文的爸爸媽媽擔心地問。隔壁的阿姨說:“不可以讓阿文帶著小毯子上學,你們直接告訴他——不行。”

在隔壁阿姨一次又一次的獻計獻策中,阿文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鬥爭愈加激烈,親子關係變得愈加緊張。無論隔壁阿姨的哪種方法,對於阿文來說都無濟於事,他總會想出應對的辦法來,好像顯得這三個大人不是阿文的對手。

《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蘊含孩子成長的依戀和父母愛的表達

面對阿文一再地不捨得丟棄小毯子,爸爸媽媽顯得無奈但又不得不尋求解決辦法。是的,阿文的爸爸媽媽想法很簡單,就是認為阿文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不能再走到哪裡帶著小毯子。這也是別人眼中認為阿文該有的樣子——“像”個長大的孩子,“是”長大的孩子!

但,作為父母我們似乎忽略了孩子作為他自己該有的樣子,而是想法設法讓孩子變成我們大人眼中口中那個標準的“長大的孩子”模樣。

最終,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就變得愈發不可收拾。當阿文說:“我要帶著小毯子上學。”媽媽說,不行!爸爸說的更大聲,不行!阿文聽了,用小毯子遮住臉,傷心得哭個不停……

父母對孩子的愛到頭來好像變成了一種傷害,是不夠愛孩子嗎?我想不是不愛,而是沒有真正的看見孩子內心的需求,即使父母為了孩子不斷的尋求採納別人的意見,但依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2.父母智慧的愛,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孩子需要父母真正的看見、接納和陪伴

  • 媽媽說:“乖,不要哭。”
  • 爸爸說:“我們再想想看。”
  • 忽然,媽媽大叫:“哎呀,我想出辦法了!”

完美的故事結尾除了讓阿文有了小毯子繼續的陪伴外,我想更多的是阿文感受到了爸爸媽媽對他真正的愛。這種愛在於父母從內心首先接納了孩子現有的問題,而不是像之前一樣想著讓孩子丟棄小毯子。其次在面對孩子的傷心哭泣時,父母及時看見並安慰,這是對孩子幼小心靈最好的保護,讓孩子成長路上有著足夠的安全感。

《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蘊含孩子成長的依戀和父母愛的表達

我想阿文是幸運的的小老鼠寶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需要父母時被看見,被陪伴著。

前些天關於訓練三個多月嬰兒獨立入睡能力的話題上了熱搜,首先拋開不幸的意外來談這件事,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有著他與生俱來的能力,父母真的沒有必要過多的干預孩子自身能力的發展。越是著急的父母,越是把孩子拔苗助長,到頭來收穫的只能是大人眼中那個“優秀可愛的孩子”。

當那個僅僅離開母體才三個月的嬰兒向媽媽發出最後的求救信號時,她的媽媽不是沒有看見,而是沒有真正的看見。她沒有了解孩子那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只是本能的用她自以為對的想法和做法去幫助孩子,殊不知這種看似愛的背後卻成了孩子最致命的傷害!這位新手媽媽尋求別人解決問題的樣子像極了小老鼠阿文的爸爸媽媽,但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不同的是阿文的爸爸媽媽看見了孩子因為問題得不到解決傷心的流淚,最終透過孩子內心的需求,既解決了問題又緩解了親子關係。而這位新手媽媽卻沒有,她的固執己見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

沒有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在育兒這條深似海的路上,父母更需要智慧的愛給孩子,而不是盲目的尋求意見,讓愛變得不知所措。

四、把握孩子想象發展的重要階段,鍛鍊孩子的想象力

繪本中阿文把小毯子當披風,想象自己就變成了飛天鼠。吃飯時,假裝自己躲在小毯子裡面,這樣爸爸媽媽就找不到自己。可是面對阿文的這麼多可愛的想象力,爸爸媽媽表現的卻是一臉無奈,很不能理解阿文這樣的遊戲。

有人說,這個世界是想象出來的。人們想吃,於是就有了美味佳餚;人們想穿,於是就有了漂亮衣裳;人們想住,於是風格各異的建築被設計和製造出來;人們想日行萬里,於是飛機、汽車、輪船乃至飛船就被製造出來了。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

兒童的想象比成年人更加豐富、更加新奇,幼小的兒童有一半時間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他們的思維沒有定式,不墨守成規,不怕別人議論,他們更熱衷探索新奇的事物,他們的整個生活都滲透著幻想和創造。就像繪本中阿文和他的小毯子,不管大人怎樣的想法,他只在乎他眼中的那個小毯子形象。

《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蘊含孩子成長的依戀和父母愛的表達

可能大部分的父母會像阿文的爸爸媽媽那樣,在面對孩子各種想象的遊戲時表現的愛答不理,有時甚至會指責孩子不切實際的想法和做法。可是,想象力是智力的構成因素之一,是創造新形象的能力。也是智力活動的翅膀,是創造的先導。幼兒藉助想象對類似的事物進行推斷,可以認識從未見過又不可能見到的事物,發展創新能力。因此,父母不能忽視孩子在想象力初期時的表現,更應該適當的鍛鍊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的發生和兒童大腦皮質的成熟有關。兩歲前的孩子腦發育很不成熟,兩歲左右大腦神經系統的發展趨於成熟,兒童在頭腦中有可能儲存較多的信息材料。而兒童語言的發生,是兒童想象的重要因素。詞具有概括性,詞和它所代表的具體事物之間有著廣泛的聯繫。而想象正是藉助於詞的這種概括性聯繫,對各種具體事物在大腦皮質所留下的痕跡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進行加工改組、重新配合。

所以,一歲半至兩歲,兒童基本具備了想象的基礎。尤其是面對像繪本中阿文一樣兩歲多又處在違拗期的孩子,父母更是需要耐心的培養。

比如,在孩子跟我們分享她的想象遊戲時,我們可以有這樣的互動:

  • “媽媽,看我是虎妞(老虎的愛稱),啊嗚。”“虎妞好害怕啊,不要吃媽媽呀!”
  • “我是公主!”“嗯,參見公主。漂亮的公主是不是需要把手洗乾淨,牙齒刷乾淨才更漂亮呢?”

這種及時的回應,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和愛,能讓孩子更好的去發展她的想象力和思維。相反如果我們看不見孩子的快樂,甚至覺得這是一種打擾行為,那我想這個孩子久而久之也不願再去分享她的快樂。

在孩子大些,比如過渡到幼兒園階段,我們可以通過故事續編等鼓勵孩子自己大膽想象,並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想象,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創造的自豪和快樂,培養孩子愛動腦筋的好習慣。所以,語言發展不僅僅是語言表達的重要部分,也是想象的重要因素,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要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多跟孩子交流,不僅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在語言中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

寫在最後

《阿文的小毯子》雖然只是篇幅較短的繪本故事,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幾分鐘就能結尾。但卻在阿文和小毯子一起一落的故事中,讓我們看到並感受到一個小孩子在成長階段的真相——一個有著成長依戀的孩子,在爸爸媽媽和鄰居阿姨的眼中已是個長大的孩子,卻不能再有自己心愛的小毯子。

但孩子終究是孩子,無論別人怎樣的想法和做法,他都不會丟棄和他朝夕相處的小毯子,因為那是他童年的好朋友。而阿文的爸爸媽媽也是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最終接納了成為孩子童年依戀物的小毯子,最後做成小手絹讓阿文上學時能夠帶在身邊。父母最終智慧的愛不僅安慰了傷心的孩子,而且收穫了更美好的親子關係,同時也讓孩子在想象力初期得到更好的發展。

當然,繪本的閱讀不僅僅在於它的內容,最重要的是繪本帶給父母和孩子一起共讀的快樂時光,讓我們在陪伴孩子閱讀的同時,更多的去發現孩子,去真正的走進了解孩子。

正如作家粲然在《騎鯨之旅》親子共讀一文中說到:共讀,歸根到底不在“讀”,書只是通往心靈的“途徑”。騎鯨之旅重要的,是彼此懷著溫柔的心共同尋找和經歷。只要讓孩子感覺到共讀過程中的愛與被愛,讓真與美降臨在他們心田,讓幻想王國在他們靈魂裡紮根,那麼哪怕僅僅讀了一本書,這趟騎鯨之旅都是奇妙殊勝的。

那麼親愛的屏幕前的您,是否準備好和孩子一起暢遊在《阿文的小毯子》這本知識的海洋裡呢?歡迎您閱讀後的心得體會,留言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