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圣——开创学派的社会史教授(上)

2016年元月,台湾《湖北文献》第198期,刊载了一篇“本刊编辑室”关于撰写湖北迁台人物的征文启事。启事提供了政治、军事、教育、政党、工商文化及其他等方面的迁台乡贤名单作为撰文参考,陶希圣和徐复观、李济、殷海光等人被列为教育人物名单。

陶希圣——开创学派的社会史教授(上)

作为大师级的教育家陶希圣,在当时的历史学者中,其学术思想一度被称之为“陶希圣时代”。著名学者顾劼刚认为: “研究社会经济史最早的大师,是郭沫若和陶希圣先生,事实上也只有他们两位最有成绩”,而“陶希圣先生对于中国社会有极深刻地认识,他的学问很是广博,他应用各种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指示,来研究中国社会,所以成就很大”。

现代著名思想史学者郭湛波撰文说: “中国近日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社会史,成绩最著,影响最大,就算陶希圣先生了。……陶氏在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之贡献,就在他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史’影响颇大”。 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在他《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一文中评说,陶希圣“所主编的《食货》半月刊更是一个最著名的社会经济史杂志”。

陶希圣(1899-1988),名汇曾,字希圣,以字行,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今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孔家埠陶胜六湾人。

陶希圣——开创学派的社会史教授(上)

1922年,陶希圣北京大学法科法律系毕业,后任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同时在上海大学、上海法政大学、东吴大学等校授课。五卅惨案,上海各界掀起罢工风潮中,陶希圣先被上海学生联合会聘为法律顾问,继而又是商务印书馆三所一处罢工最高委员会顾问,并参加上海学术界十人联署的宣言,对英国巡捕枪杀民众的惨案表示抗议。

1927年初,陶希圣应聘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中校教官,参加北伐革命军工作,同时在武汉大学任政治法律教授。

1929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劳动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上海法学院、立达学园及中央大学任教;同时参与创办新生命书局。1931年陶应北京大学之聘,回母校任教授。并在清华、燕京、北师大、朝阳等校兼课。

1933年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提名,拟任陶希圣为湖北省教育厅长,被陶回信婉拒。1934年陶希圣创办《食货》半月刊杂志,并成立“食货学会”。1936年代理北京大学法学院政治系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陶挟笔从政,任蒋介石侍从秘书,并任《中央日报》总主笔,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1947年,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赴台湾后,历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设计委员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党部第四组主任,革命实践研究院总讲座,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央评议委员等职。

1971年陶希圣在台北复刊《食货》杂志,并改为月刊发行。1988年6月27日在台北病逝,享年九十岁。台北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联合报》大字标题:陶希圣注入历史洪流……

陶希圣——开创学派的社会史教授(上)

陶希圣与胡适等人合影

幼承庭训 陶成佳士

鄂东陶氏家族,以始祖陶胜六为湾名,以农耕立业于倒水河畔,在古河道冲积平原上围垦繁衍生息。

陶希圣——开创学派的社会史教授(上)

陶 希 圣 全 家 摄 于 1931年 北 京 天 坛

据《陶氏宗谱》记载,清初有一位李姓长工,在陶胜六湾里与陶家子弟聚集闲聊时,将扁担平放地上,问陶家子弟是个什么字?大家回答是个“一”字。他又把耙子倒放在地上问这又是个什么字?陶家没人能答出来,他告诉陶家众子弟:这是个“而”字。原来长工是个读书人,明朝遗老,清军入关后,他隐姓埋名,避难于陶胜六扛活为生计。于是,陶氏族中在湾内开始设立私塾,尊长工为李先生。从那时起陶胜六湾有了第一位启蒙老师,陶家人把耕与读两件事作为自已的家风,世代相传……

至清末,虽然陶家已是累世书香,但一代一代都安于晴耕雨读的乡居田园生活。陶希圣的祖父叫陶上亭,虽饱学却也不肯出仕为官。但他确与陶家前辈人不同的是他有心培养自己的3个儿子立身功名。他将3个儿子均送入本县问津书院读书,后来长子陶镇吾考取了光绪甲午科(1894)经元(即乡试的第3名举人),任知县、北京大学教授;次子陶月波(陶希圣的父亲)为光绪末经济特科1等;三子陶公迪为案首,入民国后,开办大冶源华煤矿实业,为董事长。

陶希圣的父亲陶月波,号月舸,字炯照。于光绪戊戌 (1898)年被张之洞由问津书院的廪善生选入两湖书院,为经心精舍生。光绪癸卯(1903)年,清廷将行新政,开经济特科。山西提学使沈卫荐举陶月波应试,考试结果,梁士诒为1等,第1名。陶月波为1等,第4名。慈禧太后见名列榜首者为广东梁士诒,斥为“梁头康尾”,全榜及第者,均不录用。陶月波遂以知县外放河南省候补,陶希圣随父母举家由黄冈故里移居河南开封。

陶希圣——开创学派的社会史教授(上)

陶月波先生书联

光绪甲辰(1904)年,适逢各省乡试及第的举人,在开封贡院举行会试。各省应试的人士集合开封。黄梅举人汤贯如(用彬)借居陶家,见到幼小的陶希圣聪颖,便送《三才略》书一本给他,并教其读书方法。这本书,自天文、地理、至历史与科学,连同文字和图画,成为年仅4岁陶希圣最早的读物。此后,陶父就任于夏邑新野,陶希圣开始从其父读书于任所。初读《诗经》、《四书》、《书经》、《礼记》继而读《汉书》等,从此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国学功底。8岁就读完了这些书,9岁即能背诵,自幼聪明好学的他,记忆力过人,父亲常在人前夸儿子是个“读书的种子”。1908年9岁时,陶希圣入河南最早开办的旅汴中学读书,学习算学、英文、历史、地理、博物、体操等新式课程,成为清末第一代的中学生。

陶希圣——开创学派的社会史教授(上)

陶希圣先生书联

1911年武昌起义,在洛阳县事任上的陶月波解职回故里,陶希圣离开学校,随父归乡。在家习小楷,并着力于家藏的《史记》以及曾国筌刻版的《船山遗书》,摘抄“老子解”、“庄子解”诸篇。后来陶月波应邀省府任职,陶希圣随父上省城,寄宿在武昌斗级营德昌客栈,陶希圣先投考博文书院,继而决定入英文馆,学习英文、国文、历史、修身等课程。

1913年夏季,陶希圣退学侍父在黄陂县署。从父命专心读唐宋诸家诗文集,学作散文及诗词,并摘抄《汉书》之议论文章,以助其策论乃至兵法研习。1914年其父辞黄陂县长职务,亦由黄陂县署回黄冈仓埠镇,陶希圣续读《资治通鉴》及《老子》、《庄子》、《韩非子》诸书。在当时 “废科举、讲新学”的变革之中,少年陶希圣受业新旧参半,历史一课为之优,“每值考课,常交头卷,取高分”。以至陶希圣“自觉史论一门,大有可为。每次自择题目,自作文章,直有‘下笔不能自休’之概。一篇文章,有至二千字或三千字之长度者”。

求学北大 希世之才

1915年春天,16岁的陶希圣同兄长陶翼圣(述曾)联袂随父亲进京,在国会议员黄梅汤贯如(用彬) 等人帮助下,入北京大学预科为旁听生。至1916年初夏,同时报考北京大学第1类文科。当时主考中文、英文,兄弟俩以同等学历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1类,获补学籍入预科文科1年级(兄陶翼圣(述曾) 后转入北大预科第2类,即理工科预科。后为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

在北大预科期间,陶希圣师从章太炎门下的沈尹默、沈兼士等国学大师。其间着力研读《文心雕龙》、《吕氏春秋》、《淮南子》、顾亭林《日知录》、章太炎《国故论衡》、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章实斋《文史通义》等七部书,以此领悟中国哲学、文学及史学演变的概略。家境颇裕的陶希圣在北大预科“只是勤学而非苦学”,考试成绩每每名列前茅。

陶希圣——开创学派的社会史教授(上)

陶晋生整理出版父亲陶希圣日记

晚年他曾回忆说:“民国四年秋季,我编入预科一年级。我们班上的英文教授是一位郭先生。他的太太是英国人。他们住在译学馆的背后,骑河楼的一个小胡同里。郭先生离家到校,下课回家,他的太太总是在宅门口送迎如仪。郭先生上课,从来没有一丝的笑容。我们有时下课之后,跟随他走到骑河楼。他望见太太和孩子时,他脸上才闪出一丝笑色,便立刻收敛起来。

郭先生的小考和大考,其严无比。我们班上同学对于英文课程之有进步,都是他的督促与鞭策之功。

《世界通史》是英文本,讲授者是英国公使馆秘书嘉特莱先生。他是一个高大的人。他讲到罗马的凯撒,将两手向前胸的上衣领口里一插,俨然有凯撒大帝之风。他的讲授以写黑板为主。他在黑板上写的注解,我不仅用心抄录下来,并且刻意模仿他的字迹。他的粉笔用得那样圆转如意,每一行理整齐的。每一字是一笔不苟的。每一笔是亮白的。我从抄录中,得益不少。”

陶希圣——开创学派的社会史教授(上)

陶希圣晚年著述

3年毕业,由预科升至本科。因为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基和熟读史书,志在经世之学的陶希圣没有选文科诸学系,也没有选空虚无实的政治系,而是选择了法科的法律系。学习德日法,兼习英美法。

1919年,陶希圣参加北京的五四运动,作为是中国近代这一动荡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一位知识分子,列强的欺辱、民族的积弱、人民的抗争……这一切,深刻的影响着陶希圣之后的思想发展与人生轨迹。五四运动也使其逐渐对国事关心,并开始研读罗马法,自修《宋儒学案》和《明儒学案》。

“我的父亲于民国六年至八年之间,任河南省汝阳道道尹。我是一个少爷,同时又是一个大爷。我在预科只是勤学而非苦学。所谓勤学亦不过不废学,考前列而已。到了宋明两代学案读过之后,才渐进于苦学。然而真实的苦学还是在家庭环境及个人生活大大的改变之后。

我自修的课程,以《宋儒学案》和《明儒学案》为最得力。从这里得知中国的学问不以知识为主,而以修养为经。”

1921年初,参加修订法律馆有奖征文,就民法债篇提出17题,征求意见。陶希圣搜集法学论著,起草答案10万字以上,听取同学意见后,紧缩为3万字投稿。时家中急电,以父病笃召其归。陶希圣归家时父亲已经去世两日。在家居丧期间,仍读佛教经论,并求法仓子埠报恩寺,听璜定法师讲说。3月底返校,陶希圣论文得奖金一百元,并在法学会杂志上陆续发表。这对一位大学3年级的法律系学生,是极为重大的鼓励,使陶希圣更加努力学习法学,对法律哲学尤有兴趣。

1922年夏季,陶希圣在北京大学法科法律系毕业。法律系黃左昌主任指教陶希圣读秦蕙田《五礼通考》,徐乾学《读礼通考》,从而决定了他后来为学的方向。

陶希圣——开创学派的社会史教授(上)

陶希聖、萬冰如夫婦與子恒生、晋生合影(1936年北平)

陶希圣——开创学派的社会史教授(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