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助你成“學霸”

《學記》是福建教師招聘考試中的一個重要考點,主要以客觀題形式考查,雖然考查難度不大,但是考點著實不少。考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學記》地位的識記考查;(2)古語與著作的對應考查;(3)《學記》中蘊含的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知識的理解考查。考生複習備考時應識記《學記》的地位,熟知《學記》中的常見古語,同時要理解這些古語表達的教育思想。

1.《學記》的“皇冠”

所謂“皇冠”,便是《學記》的地位象徵。《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出自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教育論文,全面地論述了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如今,社會普遍認為《學記》成文於戰國時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是孟子的弟子樂正克。

2.《學記》的“寶藏”

說到“寶藏”,《學記》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學記》行文言簡意賅,喻辭生動,蘊藏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其中,系統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教學的原則及方法,教師地位及師生關係……

(1)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原文:“化民為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理解】這兩句話闡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係,即教育的作用是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教育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進行管理的最有效手段,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

(2)教育教學的原則及方法

①啟發性原則

原文:“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理解】這句話意思是教學要引導啟發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鼻子走;督促鼓勵學生,而不是壓制他們;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而不是幫助他們得出現成答案。這是對孔子啟發誘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世界最早的啟發性思想。

②長善救失原則

原文:“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理解】這句話意思是學習的人有四種不足,教師一定要知道。人們的學習態度,有時候貪多求全,有時候淺嘗輒止,有時候急於求成,有時候遇難即止。這四種過失產生的原因,心理狀態是不同的。知道了學生的心理狀態,這樣以後才能補救。教育就在於發揚學生的長處,並且補救他們的過失。

③“預時孫摩”原則

原文:“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理解】這句話分別對應了四個原則:預防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以及學習觀摩原則。預防性原則就是要在不合正道的事發生之前加以禁止;及時性原則是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教導;循序漸進是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導;學生相互觀摩是要學生相互切磋。

④可接受性原則

【理解】這句話意思是講解後學生還不明白,可以暫時把問題擱置。這就要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水平,與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有異曲同工的意味。

⑤課內外相結合原則

原文:“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藏息相輔”

【理解】意思是教育活動要有正式課業,也要有課外研究。課外練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課內與課外要有機結合,課業與休息要張弛有度。

⑥討論法

【理解】這句話意思是如果學習中缺乏交流切磋,就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也就是說,朋友是你瞭解外部世界的橋樑,也是你不斷完善自己的標尺。一個人學習,而不接觸外部環境是行不通的。

⑦複述策略

原文:“學無當於五官,五官不得不治”

【理解】這句話是說學習和記憶如果不能動員五官參加活動,那就學不好,也記不住,強調多種感官參與,是一種複述策略。

(3)教師地位及師生關係

①尊師重道

【理解】這句話意思是臣子做了老師,君王就不能把他當臣子了。這也說明戰國時期人們就非常重視師道尊嚴,講究尊師重道。

②教學相長

原文:“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理解】這句話意思是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授知識後才知道自己知識的匱乏。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進行反思,提升自我。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強調通過學習和教學兩種方式提高教師素養,與現在所說的“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促進)含義不同。

練習題:

一、多選題

《學記》是我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著述,以下觀點出自《學記》的有( )。

A.教學相長 B.化性起偽 C.溫故知新 D.長善救失

【答案】A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記》中的教育思想。出自《學記》的觀點包括教學相長、長善救失、“豫時孫摩”、藏息相輔等,A選項和D選項正確;B選項,化性起偽出自《荀子·性惡》;C選項,溫故知新出自《論語》。

二、判斷題

《學記》所說的“教學相長”,本義是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記》中“教學相長”的理解。《學記》中的“教學相長”強調教師通過學習和教學兩條途徑提高自身素養,並非師生間的相互促進,所以題幹說法錯誤。

中公講師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