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讀後感

說實話,在開設此課程之前,我並沒有系統性的學習過《學記》,當我快速的瀏覽該著作原文時,我發現了一些曾經耳熟能詳的語句。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事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教學相長也。”等,也發現我們曾經學過的一小篇文章《雖有佳餚》,感覺對此著作既陌生又熟悉,之後便開始學習。

對於就讀師範專業的我們來說,我認為好好研讀這本書是很有必要的。在研讀之前,我從網絡上的資料中得知《學記》主要是辯論了教學關係,因此只有讀好這本著作,明白其內容的深意,我們才能夠對“教”與“學”有更深的瞭解。

《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這篇著作是對我國先秦時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練。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在古時候,只稱兩種身份的人為“先生”,其一是醫生,其二即是老師。而老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而老師就要學會如何教育。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說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論何時,我們都不可以停止學習,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

教育的成功經驗在於“四興”。即防範於未然,及時進行教育,循序漸進而不揠苗助長,博採眾長以借鑑、補正。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讀師範專業的學生,即預備教師而言,要懂得的知識很多,而我們目前掌握的知識也不夠。因此,學習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深刻的意識到學無止境,不進則退。

在高中時期,對於為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為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正如《學記》裡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有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作為一位預備人民教師,在知道自己責任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因此在以後的學習生涯中,我會向著成為更優秀的自己努力。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說的是很重要的一個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孔子就是一個例子,他了解了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做到了真正的個性化教學,完美的詮釋了何為因材施教。也比如我們現在許多中小學為特色學校,我曾經就讀的初中就為體育特色學校,我們會有第二課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在每天下午的特定時間進行學習。這既可以鍛鍊我們的身心健康,又可以培養我們的興趣愛好,還能學到更多的技能。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有所不同。

“相觀而善”,取長補短。師友之間互相觀摩切磋是古人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有句話就叫做“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這一點對於現在教育十分有指導作用,教學生學會與別人合作,如現在我們在課堂上實施的小組合作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想的再更長遠一點,這也為培養我們在將來工作中有很強的團隊精神打下基礎。我認為教學中應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創造和諧的氣氛,激發興趣,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將來進行發明創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任何一位教師,都需要後天的成長與學習。在將來實際的教學中,還要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反思自己的課堂還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與學生的相處模式是否得當,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稱職的教師。我們既然選擇了師範專業,以後從事教師這個職業,就應該先學好自己的理論專業知識,以及掌握好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社會在快速的發展,時代在前進,我們應該緊跟著時代潮流的腳步,不斷學取新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