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平(山西大同)《應心》

應心

原創: 李美平

讀《古文觀止》卷之十一

方山子傳

心,是有感應的,但,前提是你真的能夠靜下心傾聽它要對你說的話。

人,都有一顆向善的心,但,若被私慾充斥在心間,向善的天平總會毫無懸念地倒向自己的一方。這倒也沒什麼可怪怨的,因為一個人連自私都沒有了,還能對別人無私嗎!?

我欣賞能夠把自己的生活調節的風生水起,活色生香的人。他們讓我感覺到生機勃勃,感覺到氣象萬千,感覺到跌宕起伏,感覺到亂石傳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氣勢和淋漓盡致毫無遮掩的真性情!

人,有能力,有心勁兒能把自己的世界打造經營的精彩,通常他應對外部的狀況和境遇也會得心應手,而讓生命力永葆常青!

蘇軾寫的這篇《方山子傳》,不同於一般的傳記,當時寫的時候,傳主尚未去世,另外不敘述傳主世襲及生平行事,只是選取了傳主的生活片段以記敘,應是"別傳"的體裁。

傳主方山子,名陳慥字季常,是蘇軾的好友。

李美平(山西大同)《應心》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他年輕時仰慕朱家、郭解這些俠士的為人,鄉里俠士都崇拜他。"

"進入壯年,他改變志向開始讀書,想憑文才在當代施展抱負,但始終沒有遇到機會。"

"於是晚年就隱居在光州、黃州之間一個叫岐亭的地方。住在茅草房中吃素食,不和世間通音訊。拋棄車馬、毀掉帽子禮服,徒步來來往往,山中人沒有認識他的。"

"人們見它戴的帽子,方形高高聳起,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方山冠'的樣式嗎?"於是就叫他"方山子"。

"但方山子家世世代代有功勳,應當蔭補得官。他的老家在洛陽,宅邸壯麗,與公侯家一樣。在黃河的北岸有田產,每年能獲得價值千匹帛的收入,也足以過富貴快樂的日子。但他拋棄不要,單單來到窮苦的山中,這難道是毫無所得人能做到的嗎?"

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軌跡和踐行自己的人生格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世界因為多元才更有趣。以前聽《易經》時有老師講:人生苦甜參半!為啥把"苦"放在前,"甜"隨其後呢!道理顯而易見。

我個人認為這個道理是符合邏輯的。要想獲得自己想要的,光站在別人的榮譽面前舔嘴唇是不起作用的。奮鬥不見得都可以夢想成真,但最起碼有機會成功。所以想要,就親自去拼搏。

方山子的家族的富貴足矣讓他過上俗常意義的奢華生活,但他甘願過粗茶淡飯,蓬戶甕牗的生活,因為他待在苦境中能夠感覺到快樂。能夠不飄忽不起伏,可以定定地吃飯香,睡眠好。

前幾年,我帶團到五臺山,在一座寺廟裡看到一位小沙彌,他明亮的眼神吸引了我,我當時想,若沒有一顆快樂澄淨的心,怎麼能映照出如此空明的相!相由心生,我從那位小沙彌身上看到了。我感受得到,他選擇出家,在寺廟裡修行,一定是快樂的。

方山子自己從布衣蔬食中找到了他自己生命的平衡,他自得其樂,悠哉悠哉,誰還忍心對他評頭論足呢!

人,總得先把自己料理的山清水秀,宜居宜人;苦來了,接上;甜來了,嚥下。心思輕一點,心勁兒就足一點。無論選擇過哪一種生活,最先嗅到它的氣息的一定是自己。

盡情讓耳目得到美妙的享受,人人有份;而走哪一條路經去兌現,心,會對你說。

應心,就能應景,應景,可以隨緣。隨緣,生命洪流可浸積灌注,像大海一樣,任憑元捲雲舒,不增不減。

李美平(山西大同)《應心》


(感謝大同市書畫家千之老師為本文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