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名校生进入体制后,却混得不太好?多么痛的领悟!

很多体制内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很多名校毕业生,风风光光地进体制,进单位的第一天,领导忍不住向同事介绍:

“他可是XX大学毕业的呀!”语气里充满对爱将的自豪和宠溺。

然而几年过去,大家却发现,这位名校毕业生在岗位上混得很是平庸,领导不喜欢,同事不信服,就连普通二本毕业的同龄人都被提拔了,他却还是在原地打转转。

那么,原因出在哪里?


为什么很多名校生进入体制后,却混得不太好?多么痛的领悟!


01

对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年轻人而言,

学历在体制内本来就不那么重要

这一点说来很残忍,但却是事实:


学历,只在你进体制前是一块强有力的敲门砖,在你正式投入体制内工作后,它就没那么重要了。

体制内是一个无比讲究论资排辈的封闭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个人事业的天花板,话语权大小,主要是以下因素在左右:

官职>背景>资历>情商>人脉>工作能力……

而这些最重要的因素里,恰恰没有学历。对于学历的要求仅仅是:不能当木桶那块最低的板子,仅此而已。

所以,当你作为985名校毕业生,作为同龄人的佼佼者,顶着前20多年的优秀光环进入体制,会看到一副怎样的场景?

你的领导并不会因为你是清华毕业的,就将你捧得高高的(所有的吹捧只存在于第一天对你的介绍中,那叫客气),就算他是个野鸡大学毕业的,你也得乖乖听他安排工作。

你的同事也鲜有因为你的学历,就对你崇拜有加;相反,比你年长10岁的老前辈,仍然会看心情给你脸色看。

甚至你瞧不上的那些破二本毕业的,写个调研报告都狗屁不通,就因为会说话会来事,在单位里的人际关系都要比你出色。

如此这般的场景,会令很多名校毕业生无法接受。他们发现,自己前20年辛辛苦苦读书取得的文凭,引以为傲的学历,在体制内竟然如此一钱不值!


为什么很多名校生进入体制后,却混得不太好?多么痛的领悟!


02

一部分名校毕业生,

调整不好心态,自我认知不清,高学历反而成为拖累。

到了这一步,如果名校生们能调整好心态,放下内心无处安放的骄傲身段,甘心以新人的面貌虚心向大家取经,倒也相安无事。

怕就怕在一部分名校生,无法认清体制内“学历本来就不重要”的现实,无时不刻以优秀人才自诩,力争与其他“平庸者”划清界限。


对这种人来说,高学历非但不是好事,反而还会添乱。

我们单位的小P,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而教材。在某岛国拿到双学位硕士的她,刚进单位就表现得很刺眼。

她工作是挑活的,除了跟大领导出去调研、写高难度报告,她瞧不上任何基础工作,直接拒绝。

领导让她复印文件,她转身丢给同事印;领导让她开会倒个水,她故意躲回办公室不露面。

最夸张的一次,领导让她统计第二天全单位参会人员名单,她直接将手机关机,失踪了一晚上。

领导表示不满,找她谈心,她振振有词,原话说的是:


“我是海归双学位,我家花了60万,卖了一套房才供我读出来的学历,岂是做这些工作的?你们在浪费人才!”

领导火了,从此将她打入冷宫,再也不让她参与任何重大事项。在坐了几年冷板凳后,跟她同龄的同事都已经被提拔了,只有她还在原地踏步,愈发没有存在感。

小P的故事告诉我们:


再高的学历,也弥补不了情商的短板。从进单位的那天起,就注定要忘掉头上的光环,甘心做个平庸的新人。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千万别贸然进体制。


为什么很多名校生进入体制后,却混得不太好?多么痛的领悟!


03

体制内讲究“圈子文化”“校友文化”

这恰恰是名校生回到小地方后,最不擅长的领域。


很多年前,在我高考填报志愿时,一位远房亲戚,同时也是机关里的老干部,苦口婆心地告诫了我这样一句:


如果你毕业后要回家乡发展,那还不如报个本地的学校,比起你从北京上海回来反而更有利。


我当时听了这话,嗤之以鼻:开玩笑,我的高考分数比我们本地最好的学校还要高出100分,就在家乡读大学,岂不是可惜了吗?


可是几年后,当我真的拿着一线城市的文凭回到家乡,进了机关单位,才发现这位亲戚说的不无道理。


“校友”关系,在体制内代表着天然的亲切感和抱团基础,更意味着最初的人脉积攒。


如果你身在小地方,是本地大学毕业的,哪怕这学校本身并不怎么,你在读书阶段结识的同学,就是你最初的资源财富。


在你工作后,他们分布在各行业各单位,关键时候打个电话打听打听,靠着老同学的关系就能解决不少大事小事。


相比之下,从远在一线城市的名校孤身回到本地的,自己的大学同学远在全国各地,高中同学又相对疏远了,没有基础人脉,显得异常孤独,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为什么很多名校生进入体制后,却混得不太好?多么痛的领悟!


04

越是基层,越是政治生态环境差的地方,

学历高反而越是个笑话。

说“学历高者混不好”,其实只是幸存者偏差的言论而已。混得不错的也大有人在,只不过多在上级单位。


就我身边而言,很多不同系统的朋友都聊起过,单位近年来招考要求提高,直接就在招聘条件里写明985名校或海归特定学校的毕业生,达不到要求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在这些单位里混,高学历从炫耀的资本,变成了最基本的敲门砖,只是必备的硬件条件之一而已。


而这些单位的平均素质,想必也会越来越高,毕竟从概率上来说,学历越高,文化素养也就越禁得起推敲。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烦恼的话,只能是——名校生众,竞争过于激烈。

学霸云集在机关里,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代表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机关单位里的平均学历越高、公务员素质越强,政府执政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为什么很多名校生进入体制后,却混得不太好?多么痛的领悟!


可不幸的是,这些氛围好、素养高的上级单位毕竟是少数。在众多偏远基层,情况就远远没那么好了。


很多名校生,是抱着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景下基层的。在他们看来,自己一身武艺,满脑子学识,一定可以给地方上带去一股新风,让基层的执政水平进步神速。


抱着这种理想主义想法的人,通常很快就会被现实打得溃不成军。

基层人际关系网络盘根错节,小地方更讲究人情,办事更加随性,在政策研究、工作执行上远远不像上级部门那么正规有序,在尊重知识上,则更像是一个传说。


”鹤立鸡群“这个成语,恰好可以形象地表达名校生在基层的处境。想想鸡们面对突如其来的鹤,会是什么想法吧,既有天然的敌意和排他情绪,更会自然而然地抵触它的融入。

学霸们的身上的书生气越重,越无法融入基层。

我曾听到过一个令人悲伤的真实故事:

县直某局即将迎来县委办的巡查,局里一位985毕业的选调生为了巡查工作,熬更守夜认真写方案、写迎检材料,没想到第二天递上去,对方只是瞟了一眼,就轻飘飘放在一边。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天最重要的工作,竟然是陪酒,而他也因为不胜酒力,被局长在酒桌上使劲瞪眼,还被巡查组组长端着酒杯讽刺:

“哟,还XX大学的,看来选修课没教过喝酒啊哈哈哈……”

俗话说,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越是政治生态环境差的地方,工作风气越糟糕,人的素质也越低。

并且,极有可能因为学历等硬件过于鹤立鸡群,反而容易引起鸡们的嫉妒,成为被嘲讽热议的对象。

我上面说的那位选调生,仅仅只是一位本科生而已,已经因为他的学历烦不胜烦。

他告诉我,他们单位除了他,最高学历只是大专而已。对他而言,高学历并不是荣耀,反而更像是耻辱。

比如其他人犯了错误,领导只是一笑了之。而他犯了错,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揶揄:“哟,还名校生,连这都不会?”

比如他扭伤了腰想请假去看病,领导也不忘多句嘴:“XX大学毕业的就是要娇气点,我像你这么大时,扭伤了腰还下地干活呢。”

好像因为他是名校生,不慎跑到了基层就是原罪。他就该做得100%完美,不能有任何瑕疵,否则,任何人都可以抓着他的学历讽刺一番、羞辱一番。


所以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抓紧准备遴选考试,发誓要跳出基层,到环境更好的单位去发光发热。


为什么很多名校生进入体制后,却混得不太好?多么痛的领悟!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文章的要点:

一、在体制内,文凭显赫与否,对个人前途起到的决定作用少之又少,甚至还不如你好好说话做事来得重要。

二、名校生更要把心态放平,不能恃学历而骄,容易引起公愤。把自己看作一个起点平平的普通人吧,如果自以为了不起,只会将自己边缘化,不利于发展。

三、名校生想要进体制发展,一定要选择平均素质较高、相对正规有序的单位。优秀的人只有跟优秀的人在一起,才会越来越棒。

四、一身书生气的名校生,千万不要贸然跑到偏远基层去发展。你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大环境,你不适合那里,那里也不适合你。对你而言,既是可惜,更是冲击。


作者简介:勤奋的叶子君,体制内十年的公务员,职场原创作者,带新人避坑快速成长。

如果你想要听职场里的有趣故事,识破职场的弯弯绕绕,一定要关注我哦!


关注大礼包:私信我回复“新人”,送体制内公文模板一份,拿来就能用,省时省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