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作者:李靜瑕

來源:輕金融

原標題: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吐血整理近5年股份行人均薪酬、員工費用、員工崗位構成變化數據,我們發現了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在各類銀行中,機制更靈活的股份行人均工資高於國有行、城商行、農商行,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這種差距究竟有多大?

輕金融據2019年年報統計發現,六大行的人均工資平均為20.13萬元;而已公佈年報的6家股份行人均工資高達40.68萬。這意味著,股份行的人均工資是國有行的兩倍有餘。

如果比較人均員工費用,股份行依然遙遙領先。6家股份行2019年人均員工費用平均為52.23萬;國有行為29.59萬;8家城商行/農商行平均為37.27萬。

在股份行的高人均工資、員工費用背後,取得了怎樣的轉型效果?最近5年,各家銀行經歷了怎樣的人員結構變化趨勢?

光看人均工資還不夠

在比較銀行員工費用時,通常重點看兩個指標:

一是我們常說的“工資”,銀行在年報中多稱為“工資及獎金”、“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等;

二是“員工費用”,包括了工資及獎金、社會保險、其他福利等,是銀行為員工支付的所有的相關費用。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圖為招行2019年報中工資與員工費用相關數據

相比國有行綜合化優勢突出,一批股份行在錯位競爭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化優勢。近幾年,股份行與國有行之間的薪酬差距也在加大。統計顯示,2013-2018年13家A股上市的全國性銀行薪酬總額年複合增幅平均為5.4%,其中國有大行增幅僅為3%。

按上述口徑,我們整理了各家銀行的人均工資和人均員工費用排名。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從員工總人數來看,招行達8萬以上,民生銀行與中信銀行也在5萬以上。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從人均工資來看,最高的是平安銀行,2019年人均工資48萬元;其次是招行,2019年共支付了373億元工資,人均工資44萬元;此外,民生銀行與浙商銀行的人均工資均為42萬元出頭;中信銀行人均工資39萬元。

人均工資最低的光大銀行則僅有28萬元,比招行的人均工資低了41%。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再來看人均員工費用。招行是唯一一家超過60萬元的;平安銀行以58.6萬元位居其次;浙商銀行與中信銀行也在50萬元以上;民生銀行與光大銀行則在50萬元以下。

可以看出,如果從地域來看,無論是人均工資還是人均員工費用,總部位於深圳的招行和平安銀行,都要領先同行。

而這一趨勢其實已經持續多年。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輕金融統計發現,相比2015年末,招行人均員工費用增加了47%,平安銀行同期增加了45.7%,是增幅最大的兩家股份行;中信銀行同期增加了31%。

在高工資背後,股份行的人均創收與創利情況如何呢?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從2019年的人均創收來看,平安銀行、浙商銀行、中信銀行排前三;不過,從人均創利來看,招行是唯一一家在100萬元以上的股份行,浙商銀行、民生銀行的人均創利也在90萬元以上。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值得關注都是,儘管6家股份行2019年的員工費用增加了8.6%,但多數銀行的成本收入比都在下降。

具體來看,浙商銀行以26.24%成本收入比在6家股份行中最低,相比2018年下降了3.45個百分點;民生銀行成本收入比26.74%,同比下降3.33個百分點;中信銀行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2.87個百分點。

僅有一家股份行的成本收入比上升,這家銀行是招行,2019年末成本收入比32.09%,同比上升1.07個百分點。招行在年報中表示,業務及管理費增長主要是加大了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及研發人員投入,加大了數字化網點軟硬件設施改造的投入等。

股份行人員結構輕型化

2015年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崛起、移動金融逐漸爆發,銀行業務向線上遷移、離櫃率攀升,網點也在向輕型化、智能化轉型。從員工人數變化來看,多數股份行都呈現上升趨勢。

比如招行增加了8490人,增幅11.14%;浙商銀行增加了7645人,員工人數翻倍;光大銀行增加了5299人。也有兩家銀行人數下降:平安銀行減員最明顯,員工人數減少了3684人;民生銀行員工人數減少了577人。

各家銀行在轉型過程中員工結構也出現不同的變化。輕金融根據各家銀行2015年~2019年年報,試圖找到背後的一些變化趨勢。

1、招行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截至2019年末,招行(集團口徑)共有在職人員8.47萬人,專業構成為公司金融1.79萬人,零售金融3.60萬人,風險管理4280人,運營操作及管理1.47萬人,研發人員3253人,行政後勤900人,綜合管理7643人。

可以看出,在招行體系內零售金融從業者仍然佔大頭;從招行近5年員工構成變化來看,零售金融與研發人員佔比明顯上升,增加了大量零售金融和金融科技人員;而綜合管理與運營管理人員明顯下降。

2、平安銀行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截至2019年末,在平安銀行3.43萬(含派遣人員)正式員工中,業務人員22540人,財務及運營7410人,管理及操作人員2277人,行政後勤及其他人員1213人。從近5年看,平安銀行的各類員工佔比變動並不明顯。

3、中信銀行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截至2019年末,中信銀行(含子公司)共有各類員工5.7萬人,其中管理人員1.21萬人,業務人員4.11萬人,支持人員3828人。中信銀行還在年報中透露,科技人員同比增長了56.2%。從近5年的趨勢來看,中信銀行銷售人員佔比下降,綜合管理人員和支持人員佔比增加。

4、光大銀行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2019年末,光大銀行共有從業人員45618人(不含子公司),其中公司業務人員佔比19.84%;零售業務人員(含信用卡業務和電子銀行業務)佔比41.13%;運營支持人員(含櫃員)佔比20.44%;綜合管理及支持保障人員佔比18.59%。

從上圖可以看出,近5年來光大銀行包括信用卡業務和電子銀行業務在內的零售業務人員、綜合管理人員佔比明顯上升;而包含櫃員在內的運營支持人員明顯下降。

5、民生銀行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截至2019年末,民生銀行集團在職員工58933人,其中管理人員6326人,市場人員27793人,專業技術人員22176人。

近5年來看,民生銀行的專業技術人員佔比出現了下降。根據年報,民生銀行的專業技術人員為除管理人員和市場人員以外的其他人員,包括了從事產品研發、風險管理、信息科技、運營支持等人員。

6、浙商銀行

股份行人均工資40.68萬,是國有行的2倍!

截至2019年末,浙商銀行集團用工人數15077人,按崗位分佈劃分來看,營銷人員5976人,櫃麵人員1513人,中後臺人員6184人。

浙商銀行近5年人員變化趨勢是櫃麵人員佔比下降,營銷人員和中後臺人員佔比有所上升。2019年,浙商銀行業務及管理費121.68億元,增長5.23%,浙商銀行在年報中表示,主要是業務規模擴大、網點及人員增長所致。

從這6家股份行近5年的人員結構變化看,主要趨勢是包括櫃員、銷售人員在內的人群佔比基本都在下降,而零售金融人員和金融科技相關人員佔比上升較為明顯,顯示銀行數字化轉型加快。

當下,銀行數字化轉型趨勢還在加速。對於銀行而言,除了加強新技術應用創新,更加市場化的激勵機制以及相應的組織架構調整也刻不容緩。

銀行加強科技人才爭奪

與國外銀行業相比,當前,我國銀行業的薪酬激勵體制或許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據怡安翰威特諮詢公司一項調查,國際商業銀行薪酬總額佔營業收入比例在25%上下,而我國上市銀行佔比大致在10%-16%之間,佔比要低不少。

一家大行的董秘表示,商業銀行如何平衡好“成本-收益”的關係,優化內部薪酬資源配置,是薪酬激勵面臨的首要挑戰。

與此同時,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變銀行經營業態,新生代的崛起也在挑戰傳統銀行的激勵機制,多家股份行內部的考核和薪酬激勵機制也在主動適應金融科技人才的市場環境。

1、完善市場化激勵機制

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發佈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 (2019)》顯示,超過四成銀行家認為銀行的激勵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在銀行公司治理存在的缺陷中,26.6%選擇了“薪酬管理制度不合理”。

“讓聽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多家銀行都在積極探索市場化激勵機制。比如中信銀行建立分行部門負責人和支行長座談機制,持續深化人力資源體制改革,新增人員計劃的67.4%重點向戰略支點分行配置;招行在年報中提到,堅持“以崗定薪,按勞取酬”的薪酬支付理念。

光大銀行則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建立薪酬體系,由基本薪酬、績效薪酬和福利三部分組成。薪酬分配向經營一線和利潤中心傾斜,以吸引和激勵關鍵崗位、核心崗位人員。

浙商銀行也在積極探索“以崗定級、以級定薪”的薪酬管理體制,優化個人績效、組織績效與薪酬的掛鉤機制。

只有建立市場化的長效激勵機制,銀行才能在吸引人才的同時留住人才,激活人才的創新能力。

2、金融科技人才爭奪

近幾年,各家銀行均在加大數字化投入力度,將線上獲客模式打造成為新的商業獲客模式。銀行也在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吸引相關人才,例如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從而更好的通過市場化的薪酬機制和激勵機制來吸引更多的人才。

招行在2019年報中提到,將金融科技投入、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和薪酬激勵機制納入公司章程,並持續優化員工職業發展通道,加強金融科技人才吸引和培養。

浙商銀行也在加大相關人才引進,依託金融科技,推進以池化融資、易企銀和應收款鏈為代表的平臺化服務銀行。

不過,雖然各家銀行都意識到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但是金融科技人才供需失衡,薪酬一直居高不下,這也是為什麼不少銀行科技人力支出增幅較大。

放眼未來,如果說金融科技是唯一能顛覆銀行商業模式的力量,誰能以更市場化激勵機制打好人才爭奪戰,才最有可能制勝。

說明:本文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排名不分先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