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傾訴的時候,想到的人卻不想去打擾,這就是疏遠了嗎?

這是一個網友的提問。不知道為什麼,第一眼看過去,我覺得心裡有些感嘆,反覆思考了好幾遍,還是決定來回答一下。

首先,從場景來說,很是熟悉,不說自己的故事,就說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的一個場景:

在前20集中,有一段時間商細蕊被排擠,沒有戲園子給他排戲,一會是把他從晚上推到早場,一會是早場還有人來跟他搶,到最後直接就都不給他排了。

一氣之下,商細蕊就想:我自己建個戲園子,從此不求人,不看人臉色。

但是,建一個戲園子是相當花錢的一個項目,商細蕊手頭上的現錢,維持一個戲班子每天的開銷都勉強呀。這時候,戲班子裡的人就建議商細蕊:以你和二爺的這麼好的關係,二爺又那麼有錢,只要你開個口,這事不就解決了嗎?

可商細蕊死活不願意。

理論不過,總是拔腿就跑。

比起理性的理由,更多的是一種感覺。當時的商細蕊覺得:二爺和其他的戲迷不一樣,不完全是喜歡或者說欣賞他的戲,而是看得懂他這個人。所以,商細蕊不願意他和二爺之間的關係,打破這種單純的狀態。

似乎,換做其他任何一個人,商細蕊都可以開口,但就是這個「懂他」的人,不行。

於是,才有了後來商細蕊動用祖宗留下的救命錢那一段。


想傾訴的時候,想到的人卻不想去打擾,這就是疏遠了嗎?

一、越是要好的朋友,關係越好單純

商細蕊這種心理,簡單改過,就是:

越是我們重視的人,我們越希望保持一種單純的關係,不願意有可能被世俗拿來當談資的東西摻和進來。

這還不是那種一般的關係。

好朋友,沒事就能約出來逛個街,吃個飯,消磨一下午的時光,但這種關係給我們的愉悅感,往往在感官的刺激上,就像打遊戲,是及時的快感。

過後,真要分開,放開也就放下了,幾年不聯繫的事情也是常用的。

但那些,平時不聯繫,真的有事了才會想起的,這種關係難道是疏遠嗎?我覺得不是,這種關係給我們安全感。更像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關係。

兩者的對比,就像平時的食物與精神食物,前者讓我們活著,後者讓我們生活。

而這麼之間的分割線,就是:你能不能允許這個關係的單純性被破壞。

由兩句話可以在這裡品一品:

第一句: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二句:水至清則無魚

其中的道理,我就不細說了,客官請您細品。

想傾訴的時候,想到的人卻不想去打擾,這就是疏遠了嗎?


二、要感受,還是要結果?

說回到題目本身,明明是我們重視的人,或者說精神上讓我們有所依靠的人,遇到問題時,反而因為擔心麻煩別人而不告訴他,通常是什麼結果呢?

被我們重視的那個人反而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因為你寧願找別人也不找他。

你看,是不是有點狗血。

這就是矛盾的地方。

從結果上看,理性的方法更加兩全其美,而感性的選擇和不願意打擾,則往往事與願違。

在職場上,我們經常討論這個問題:是感受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你是一個新人,遇到困難卡住了,這時候,你非常想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以為領導很忙,你不想以為這麼點小事去耽誤他的時間。

於是你跟自己槓上了。

你投入了時間,焦頭爛額,一會是電腦卡住,一會是操作不熟,再一會可能沒保存,打回原形全部重來?

結果到了下班的時候,領導過來問你金句,你吞吞吐吐扭扭捏捏,不得不說一句:領導,我還沒做完……

你看著領導的臉色,似乎想發火,但事情還等著和下一個環節交接呢,其他部門的同事還等著呢。於是領導什麼也沒說,拿過你的電腦,10分鐘,把事情處理了……

請問這時候,你是什麼心態?

然後我們再想想,領導是什麼心態?

大概率上,你會覺得委屈。因為你是好心。

但老闆會覺得無賴,因為你的好心沒有辦成好事。最後一天的時間等於全部浪費。說要批評你,你的態度和初心是好的;說要表揚你,如果不是領導親自收尾,事情是什麼結果還不好說呢。

職場是個現實的地方,現實的地方講究「用結果說話」。

想傾訴的時候,想到的人卻不想去打擾,這就是疏遠了嗎?

回到我們狗血的劇情中,你是好心,不想麻煩自己重視的人;

結果,你重視的人以為自己不被重視,感覺心裡受到了傷害。

於是你們之間產生了一種解釋不清的誤會……

這種結果是你想要的嗎?

三、寫在最後

所以說,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從結果思考」,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的思維方式。

關係和人脈,有時候有來有往,有借有還才能發展。單純地靠精神世界來支撐,似乎總是那麼脆弱,不是嗎?

想傾訴的時候,想到的人卻不想去打擾,這就是疏遠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